静女教学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静女》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

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

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

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三)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

主题: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地点:城隅

(“俟我于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

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的形象: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细节:

静女:“爱而不见”天真调皮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美人之贻”

爱人及物(喜爱)

3、小结

(1)活泼、浪漫是本诗的主旋律,奏出一曲动人的恋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2)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健康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解疑

朱熹评论的立场: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男女授受不亲”

要抑制人的一切出于自然需要的情感欲望。

(五)深入探讨

1、诗歌中有没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1)赋的手法。(第一节)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2)比的手法。

“彤管”、“荑”。

荑。物微而意深,寄托着女子一片真情。

2、如果从人物描写的手法而言,�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心理描写。

一往情深和诚挚、痴迷之心。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人、物、情结合。(托物抒怀)

(2)重章复唱、双声叠韵的运用。

(3)巧选细节,心理活动细腻传神,风格朴实。

(六)总结全文

《静女》表现了健康纯真的爱情,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坚贞和厚重,也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静女》。

2、完成课后练习。

3、有兴趣的同学可试着把《静女》改写成五言诗、七言诗、现代诗歌、歌词、小小说、小品等形式。

附录

板书设计:

静女

主题:约会

地点: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静女: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静女》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静女》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情感目标: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

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提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有关《诗经》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2、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3、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想起女子赠送给他的礼物。抚弄着她送的“彤管”,它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美丽。

四、明确分工、交流研讨

方法: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题并讨论。讨论时由组长组织,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发言,最后选出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在全班展示发言。

问题1: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问题2: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礼物?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问题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问题

4、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五、汇总归纳、成果展示、

(一)预设展示内容

1、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2、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3、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4、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 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二)诵读展示

教师点拨:

1、节奏:这首诗是四言,朗读时为“二二拍”。

2、情感: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诵读展示,最后评选出优胜者。

六、检查反馈、拓展训练

(一)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题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熟记。

《静女》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四、译——借助课下注解,完成诗歌翻译

1.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2.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改写诗歌。

译文1: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译文2: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五、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

【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参考】: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参考】: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参考】: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六、析——诵读体会,探析艺术特色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提问】: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参考】: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 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参考】: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七、引——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静女》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③解词。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音节助词,无意义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怿:喜爱

洵:的确,确实

[我的疑惑]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

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

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

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人物、性格

静女:娴静美丽、活泼机灵、大胆开放

男子:憨厚朴实、痴情、诚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错题号及分析:

2)正确解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 )

俟( )

见( )

踟蹰( )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 )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_____

《静女》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 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最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

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

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

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

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13分钟)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

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

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

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

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

(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诗中男子更爱彤管还是荑草,为什么?

(借彤管和荑草的美表现人的美和对人的喜爱。允许自由回答,能自圆其说就行。好像更喜欢荑草,"洵美且异"也许是因为这是静女辛苦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四、编写课本剧(5分钟)

编写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想象,分组编写,注意剧中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台词和动作的设计。

学生编写,(限制时间,不求完美)巡视全班临场指导,发现优秀编写小组,以备选择表演

五、表演课本剧(5分钟)

根据自己的剧本进行表演,没有编好的,也可进行即兴表演。

表演后进行讲评和鼓励。

六、课堂练习(3分钟)

课后作业1、2题

七、课堂小结(1分钟)

我们读了,背了,编了,演了一首爱情诗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静女,一位小伙,一根彤管,一束荑草¨¨¨爱情是美好的,只有劳动者,才配拥有如此美好的爱情。我们祝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反复阅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背诵。

2、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学生可能从没编过剧本。经过鼓励,学生有了尝试的冲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激发,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结果表明,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

3、音乐的运用。在朗诵过程里,有音乐伴奏,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既陶醉在古典诗歌里,又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满意的地方:

1、对诗歌写作技巧赏析不够,学生也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2、表演课本剧,学生不够大方,台词缺少创造性。

《静女》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

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ì):喜爱。 荑(tí ):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5)请同学齐读《诗经》中其它的爱情诗,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整体的感知。《诗经》爱情诗集锦:

诗经·国风·周南·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实现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所以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非常注意前后知识的勾连,让同学们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

回顾我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是:1、板书设计精当。2、教学环节紧凑、完整。3、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4、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急于敢教学进度。以后一定要克服这样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静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 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回答课后问题

2、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 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语文教案 篇12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