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8篇】

枣核文章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课文中还有更多的词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征途给大家整理的8篇《枣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枣核》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枣核》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六、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七、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点明主题

枣核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枣核》教案3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枣核》教案3,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枣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