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14篇分数的意义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四、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约分和通分。3、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3、关键:正确理解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数的产生,意义,弄清分数单位,单位“1”、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读、写方法,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异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掌握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推导过程,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媒体使用: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卡片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导入 新知1、以“米”为单位,师生用卷尺共同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记在黑板上。2、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多少?可以看出测量和计算都会碰到无法用整数表示结果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师板书)二、探究新知1、理解动手实践,感知(1)、请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师把上图贴在黑扳上,写上 1 ) 2(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和3份,师贴,并板书。有如下几种情况: 3 4(3)、动手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画出其中1份和4份的数。 师启:上面把什么来分?怎么分?分几份?其中1份或几份是多少?(生讲师板书) 一个圆片 平均分 2份 1 2 一张正方形的纸 平均分 4份 1 3 4 4 修正 教后记
一条线段 平均分 5份 1 4 5 5 小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练习:练习十八第1、2题。强调:这样的、平均分2、讲请单位“1”的含义师: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师出示书中的两幅图。让学生看图后回答:图1、图2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几?它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生回答。3、突出“词”的叙述、理解分数意义。什么叫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用单位“1”这个词表示,再抓住怎么分,分的份数,取的份数等特点,用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这样的”归纳出意义,再指导看书 习,把这些词用曲线划下来。练习:课本第86页第一个“做一做”4、讲解分母、分子,分数单位的意义。每个分数都由分子、分母,分数线组成的如:4 5 板书: 4 …….. 分子5 ………分母 师问:分子、分母、分数线各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5 的分数单位是 1 ,有5个这样的单位。 8 8 5、自学分数的读写法。6、讲解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分数是一个数,可以在数轴(直线)上按分数大小找到一个点表示这个数。师边讲解边示范作图。(1)画一条直线,先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1、2,再把0到1这段平均分成4份, 表示出 、 、 。 注意: 、 、 是点的位置。 (2)画一条直线,先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1、2,再把0到1这段平均分成 5份, 找出表示 和 的点,最后把平均分成
5份的每一小份再平均分成2份。这时单 位“1”已经平均分成了 10份,括号该填几?注意:数点时,第一个点不算。0 1 (3)试一试 a、第86页做一做第1、2题 b、用直线上的点表示:(4)讲解例1(1)出示例1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找出已知什么?求什么? (4)思考问题: a、题中把什么看成单位“1”? b、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C、5人有几个 ? D、5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5)请学生完整分析解答这道题 把42人看作一个整体,1人就是这个整体的 ,5人就是5个 ,也就是 。 (6)小结:这道题求三好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属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在没有教解题列式方法之前回答这类问题,从分数意义理解推导出结果,先找单位“1”是几, 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5)、练习第87页做一做 集体讲评(6)、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用来解答,关键是找准单位“1”。(7)、练习第88页第4、5、6题 , 指名口答三、作业 布置(1)、练习十八第3——7题。(一类作业 )(2)、练习十八第8题。(二娄类作业 )板书设计 : 修正 教后记
意见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要求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我在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分数,对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已经了解,并且知道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进行平均分。在以往有关分数的教学中,感觉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学生也觉得分数这个东西很抽象,存在理解的误区。学生对于分数的感知很少,好多就是靠背下来的,没有亲身体会过分数的真正含义。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意义不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设计思路: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有挑战新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分数形成的过程,探索分数的意义,充分感知体验分数概念中的各要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西瓜图)现在要把这个西瓜合理的分给每一个同学,应该怎样做?(平均分)每位同学得到多少?()
对于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关于这个分数,我已经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顾,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单位“1”
(1)、举例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是把一个西瓜进行了平均分,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进行平均分?(学生举例)
估计学生会举出: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如果学生没有说到一些物体的平均分,教师直接引导:我这里有一些笔,你能把它们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吗?)
抓住学生中所说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事例问:他把什么进行了平均分?和前面几个同学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师小结揭示单位“1”: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些个整体,我们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1”。
举例单位“1”
(3)举例单位“1”
师:谁能说说我们还可以把哪些想成一个单位1。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句子,读读看,它们各把什么看作单位“1”。
书上练习: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
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的
一条路,已修好全长的
小丽看了一本书的
(4)总结单位“1”
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单位“1”,老师这里用一首儿歌概括了,读读看:
一条道路一个梨……
一吨稻谷一克米……
一片树林一群鸡……
都可看做单位“1”。
自己读读看。看懂了吗。这里的指的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5)单位“1”与数字1的比较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单位1,那么单位“1”和以前所学的数字1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举例,理解单位“1”,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单位“1”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2、揭示分数的意义
(1)集体演示分数
老师这里有一些笔,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
如果我想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做呢?(指生来做)
其中的一份就是,两份呢?
(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得到分数
利用手中的材料,你有多少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把找到的分数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清你是怎样找到分数的?
活动材料:6只小狗8只梅花鹿10只蝴蝶4块橡皮
(3)汇报
学生汇报:
渗透分数单位明确分数单位
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4)具体环境中理解
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一起来看一看:中桥小学五一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3人,男生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5)揭示意义
师小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一起读一读。(板书)(如果开始学生说不出,在这里揭示: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由具体的事物抽象出语言形式,是思维的一个提升、概括。】
(三)、生活中的分数:
1、用线段上的点表示分数
2、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读读看。学生在自由读题后指生回答。
果品生产是平谷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平谷建成了大桃、板栗、红杏、苹果等8大果品基地,年总产量1.6亿公斤,约占北京市总产量的1/4,连续12年居北京市首位,是全国果品百强区之一。表示把北京市果品总量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平谷的果品总量占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分数不止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数学小知识
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数学小知识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发展,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看书: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75页到77页,完成练习十二的1、2、4、5、8题。
(六)、游戏下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建立分数的概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三)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用4个简单的拍手问题,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回忆分数的读写法、以及分数的产生、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分数这么重要只学会分数的读写是不行的,引入新课分数的意义。
(二)设问导学,探究提示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1/4作例子,让生小组合作,从身边寻找素材,如书,本,笔等等动手操作。来表示1/4。参照探究提示或例子完整的表述。
(5)列举单位“1”。
设计意图:单位“1” 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学生分一分,借助动作思维使学生先获得鲜明感知,即直观地感知到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然后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突破了教学难点。动手分一分,还可以使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知到分数要“平均分”。“平均分”和单位“1”是分数意义中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样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1)写一写用哪个分数表示。(有1/3 5/6 2/5 4/7 1/2 3/8 )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写一写、说一说使学生再一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简单分数的含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 1/3 2/3 1/4 2/4 1/6 2/6 5/6 1/12等
设计意图:创造分数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让学生在建立“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能抽取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些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推广。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设计意图:分数单位理解起来不难,所以放手给学生自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指导读书的机会,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书p63T1—2。
2、书p64T8
3、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分数。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有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5份,1份就是它的1/5。同时也使学生感知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
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3.使学生受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引入
1.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分数
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2. 练习十三第3题。
3. 动手操作
老师提供了三样材料:正方形纸片一张、画有一分米长的线段的纸条一个、6个三角形。我们动手给它们平均分,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分数?
配合讲解,实物展示。
① 动手折一折,涂上阴影并标出分数。
你得到了什么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② 在线段上标出分数。
“一分米长的线段”同①(顺势学习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2.(紧接着上面两个操作)6个三角形,你能给它平均分成几份?又得到了什么分数?动手试试看。
你还能给6个三角形怎样平均分,又找到了什么分数?大家动手再试试看。
3.刚才我们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做第74页上面的两道题和练一练的第二题。(注意辨析)
4.不管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说成把_平均分。刚才的分数都把谁看作了单位“1”?
生活中,你还想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例)
5.老师这里有一个分数-,你猜猜看,老师把谁看作了单位“1”,也就是把_平均分成了2份,取这样的1份?
你能说得与别人不同吗?能说得更有新意吗?
6.谁来说说 表示什么?〖根据板书,揭示意义。〗
7.让某一小组站出来2名学生,老师也站进去,问:2名学生占我们3人的几分之几?你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吗?
为什么同样是2名学生,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三、巩固拓展
1. 说出下面各分数表示的意义。
我国人口数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耕地面积仅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
①想:把_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_份,_表示这样的_份。
②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2. 分一分
① 动手分一分:有10根小棒,取出它的。怎么取?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② 智力大冲浪:老师口袋里有一些小棒,拿出它的正好是4根,口袋里原来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3.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图略)
③ 为什么不平均分的也能用分数表示呢?
④ (板书=)我们继续探究这个等式,还可以揭开其它的数学奥秘呢。期待课后大家有精彩的发现!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了单位“1”;知道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
分 数 的 意 义
张长勇
教学目标
1. 认识单位“1”,理解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 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课前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前让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同学已经查找到了相关的信息,能与大家交流吗?
再请同学们看两个例子。
1、出示2个实例(课件)
(1) 这些饼,我们可以用3个来表示,而这些呢可以用4个来表示,再请大家看这半个饼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2) 用米尺来测量木板的长度,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许多例子都可以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通过计算或是测量都是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为了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产生了新的数——也就是分数(出示)。开始,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经过很长时间后,才产生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分数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还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实分数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会太陌生,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
二、互动探究
(一)复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 用课件展示。(3个例子)
(1)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4份。
(3)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
2.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想一想: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只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请举例。
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2.思考:
这里有一堆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 吗?你是怎样想的?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一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讨论:
把6只熊猫平均分,有几种分法?每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1)汇报分的情况。
(2)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注意叙述完整。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
把六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的一只熊猫就是这个整体的1/6。要表示这个整体的2份呢?3份?5份?
还可以怎样分呢?
(三)归纳
1.观察:刚才用来平均分的物体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呢?
以前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刚才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2.启发:
像这样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所看到的1个饼、1张纸、4个苹果、6只熊猫都可以看作单位“1”。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看作单位“1”呢?
3.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单位“1”,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叫做分数?
(1)汇报。
(2)出示,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
“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1”很特殊,所以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你认为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
(四)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意义
我们知道了,下面来看看分数的组成
出示:小红旗
指名回答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说说想法。
4/9这个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各部份的名称。
结合图上的例子,说说各部份所表示的意义。
课件展示。
四、巩固发展
我们已经学习了以及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不知同学们学习得怎样,我想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
1、看图:
(1)(做一做)谁能说说 3/5的意义?这里的单位 “1”指的是什么?
(2)分母3分别表示什么?分子2分别表示什么?
2、练习:
(1)练习十八 1、2、题(课件出示)
(2)判断:
(1)4/7是把单位“1”分成7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 “1”。
(3)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是6/5 。
(3)把全班48个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8个同学。
3个同学是这个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3个同学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讨论:同样是3个同学,为什么分别用3/8和3/48来表示。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用分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的,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养成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中教师力求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圆形纸,正方形纸、练习纸、小木棒等多种学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位“1”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1”,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1” 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往这一站就可以用几来表示?“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答:一台电脑、一块黑板、一张桌子等等)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但现在我们是五年级的同学了。“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黑板等等,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1”还可以表示一群人、一堆物品、一排桌子等等)
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1”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1”和以前的“1”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个广义的“1”叫做单位“1”。
2、深入理解单位“1”
课件出示: 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1”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 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圈也就是4个“1”)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1”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个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整数,可要是不足单位“1”那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那你会想到什么数?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
可引导学生想想:你是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的?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一?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
生: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片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圆片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应该怎样分才合理?你找到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是谁的四分之一?。
2、理解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下面一些物体:你能不能从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出四分之一呢? 我想让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小组交流后汇报。
在学生找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单位的“1”的四分之一?
生:把这四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这4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生:把八个正方体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八个正方体的四分之一?
生:把十二个五角星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十二个五角星的四分之一。
这个四分之一是把谁看做单位一呢?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苹果看做单位“1”呢?课件展示四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操作:你们的学具袋中也有一些像老师这样许多物体组成的单位“1”,拿出来画一画、分一分,从单位“1”中找出四分之一,并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生:我把8个圆圈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8个圆圈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是把谁看作单位“1”。
3、对比总结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分之一,这些四分之一的单位“1”相同吗?各是把谁看作单位“1”?可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它们的单位“1”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
4、寻找分母是四的其他分数
课件出示刚刚同学们的操作材料想:除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其他分母是4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5、创造分数
拿出学具中的12根小棒,利用这些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能从小棒中发现哪些分数。思考:你把这些小棒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这12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6份,我找到了六分之一,六分之二等等。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3份,我找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等。
……教师顺势板书学生找到的分数。
6、总结分数的意义
在前面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告诉学生: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它的分数单位。在分数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并让学生说说都是哪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如六分之一是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等等。
练习:老师报数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四、深化练习
1、读读下面有关分数的资料,说说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并谈谈你的感受。
(1)我国小学生的近视人数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2)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占一天(24小时)的八分之三。
(3)死海的表层的海水中含盐量达到了十分之三。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见课件)
3、下面各图中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说说理由。(见课件)
4、图形中找分数
图中蓝色部分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重叠后得到的,根据图形填空。
图形中的蓝色部分面积各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占大长方形面积的( )、占整个图形面积的( )。
5、数学智慧
这里有三盒巧克力,老师要求只能拿走每盒巧克力的1/5,可是小玲却从第一盒中拿走了1颗,从第二盒中拿走了2颗,从第三盒中拿走了3颗,这是为什么?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1/4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 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 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 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 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 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 过程:
一、引入
1、米尺是用来干什么的?老师用米尺量自己的身高,看清楚,老师的身 高 能用整米数表示吗?
2、再举个例子,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个数, 能不能用整米数表示吗?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 就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分数。
今天,就在原来学习分数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动手感知
(一)1、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几个分数吗?
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这是一个饼,一个长方形,一段绳子, 你能不能从这里面选出一样,表示出1/2,会吗?(学生动手操作)
2、汇报
(1)你是怎么分的?怎么得到1/2这个分数的?1/2是多大呢?
师强调: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饼(长方形、绳子)的1/2。
(2)继续汇报
(3)除了这三种材料,你还能另选一种表示出1/2吗?
3、好,刚才有的同学分的是绳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为什么都得到1/2 呢?
师:都是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原来的哪个东西的 ?
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有的分的是 ,有的分的是 ,有的分的是 ,平均 分的对象不同。
(二)1、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另外一些学习材料,这是什么?你能表示出4只桃子的1/2吗?
还大家准备了小正方体、水彩笔,请你从这些东西中任选一样表示出它的 1/ 2,小组内一起完成。
2、汇报
(1)先请分苹果的小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怎么得到1/2这个分数的?
师:4个苹果,当然先要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几个苹果?一份就是这 个苹果的 。
(2)分小正方体的小组汇报。
个小正方体是这 个小正方体的1/2。
(3)分水彩笔
12枝,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要得到1/2,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枝,一份就是这12枝的 。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平均分,我们都能得到1/2,为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揭示:平均分)
师: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两份,都表示这样的 ,所以用1/2来表示。不同点是什么?
(四)1、师:有的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1/2这个分数,假如老师要你得到3/4这个分数,你们会不会?请你们从材料中随便选一样物体也行,选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行,分一分,表示出3/4。
2、汇报
(1)我们先请分一样物体的来发言,你是怎么得到3/4这个分数的?
(2)再请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得到3/4的来说一说。
3、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得到了3/4,为什么它们都能得到3/4呢?有什么共同点?
(五)1/(1)、刚才我们平均分了许多物体,你能给这些物体分分类吗?分成哪几类?
(2)一张饼、一个长方形、一根绳子等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像4个苹果、8个小正方体、一盒水彩笔,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也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然要加双引号,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
(3)单位”1“可以表示一张饼、一个长方形、一根绳子等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比如说: 。
2、你联系实际想想看,你能举出一些单位“1”的例子来吗?
(六)1、下面呢,老师不要你具体动手去分了,你脑子里想一个分数,然后确定一个单位”“1
比如说:老师想一个分数9/10,确定一个单位“1”,把1米长的线段看作单位“1”,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9份,就是9/10,你们会吗?说给同桌听听看。
2、汇报
你想的是哪个分数?把什么看成单位“1”?
3、总结
(1)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说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得到了好多分数,那么平均分的份数呢?可以是 份、 份等等,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
(2)你怎么知道若干份这个词的?若干份是什么意思?
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3)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同桌相互说)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是怎样来定义这个概念的?
(4)看书 81页 学生读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这段话里,你认为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三、1、做练习
汇报
2、做一些操作性的小练习
信封里有一些小纸片,有红的,有白的,红色的小纸片几张?白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令正确的操作和表示,行吗?
(1)拿出六张纸片,要求红的是所有纸片饿1/6,你是怎么拿的?
(2)拿出六张纸片,要求横的是所有纸片的2/3
(3)任意拿出纸片,只要表示3/5这个分数。
还有没有跟他们都不一样的?
(4)拿出三张纸片,要求它是所有纸片的1/4。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题一:(一)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
教学用具 教材第84~85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
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 )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 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86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 ○
3.揭示。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 所形成的板书。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 、 、 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练习。练习十八第1、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85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练习:①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③( )个 是( )。
④ 是( )个 。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 ,表示 个 。
读作 ,表示有 个 。
三、课堂实践
1.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
2. 读作( ),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5、6题。
课题二:(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应用。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能联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 ▲▲
△△ ▲▲
2.口答:什么是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3.填空。
是( )个 。 的分数单位是( )
7个 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二、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用直线(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1、2。
②根据分母来分线段,如果分母是4,就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 、 :
0 1 2
(2)提问:如果要在直线上表示 ,该怎样画?启发点拨。
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应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分母是8呢?分母是10呢?
③ 应用直线上的哪一个点来表示?
(3)如果要在这条直线上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该怎么办?
这条直线上0~1之间的第七个点表示的分数是多少?
2.练习。
(1)教材第87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 、 、 。
3.教学例1。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讨论题,同桌讨论。
①这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②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③5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答语。
(4)小结分析思路。口答这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时,一般要根据先找单位“1”是几,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
4、练习。教材第8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7页的“做一做”。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下面的分数: 、 、 、 、 。
3.食堂有一批面粉,吃了45袋,还剩28袋,吃了的和剩下的各占这批面粉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4、7、8题。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表示( )。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 (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 ,就是 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
3÷4=(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课题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 )米 180分=( )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5 。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 )米 146千克=( )吨 23时=( )日
41平方分米=( )平方米 67平方米=( )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课题五: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6、例7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
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0 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 )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 , 是2个 , 是1个 ,2个 比1个 多,所以 >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
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 。
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 。
(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
(二)使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知道一个分数的单位。
(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分数单位的意义。
(二)单位“1”的理解。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2~4题用投影片)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得到这块月饼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
(3)哪个分数表示图中“( )”部分?
2.教师:观察上面(1)~(3)题的答案,都不是整数。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就需要同一种新的数,即分数来表示。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继续研究分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
(1)依次出示教材84页第一组图中的三幅图。
①把糕点图贴在黑板上,用彩条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教师:请观察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说一说把谁拿来分?怎样分?分几份?每份是多少?
②把正方形图纸贴在黑板上。
教师:请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口答后补充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把正方形纸平均分4份,空白部分占1份,阴影部
③贴出线段图。
教师:我们把上面各题中平均分的一块糕点,一张正方形纸,一米长的线段,都叫做单位“1”。
(2)投影出图。教师:有4个苹果,把它平均分4份,图上如何表示?(学生在投影图上用虚线表示。)
教师:①图上表示把谁平均分?谁是单位“1”?②1个苹果是这堆苹果的多少?③3个苹果是这堆苹果的多少?(投影出题,学生讨论。)
(因为苹果的总数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4份,1个苹果是1份,是
投影出图。
教师:有6只熊猫玩具,要平均分,可以怎样分?谁做单位“1”?每份是多少?几份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出:
教师: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若干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批货物,一个班的同学等等。总之,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
教师:单位“1”与自然数1有没有区别?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自然数1是一个数,它只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如一本书,一位同学,一支笔,一道数学题等,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一批等事物,它表示谁平均分的整体。
(3)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板书的这些分数,谁能说一说究竟什么叫分数?
学生讨论概括后老师板书:(或贴小黑板条)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口答练习:(投影片)
什么?各以什么为单位“1”?
位“1”?
2.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
(1)请学生在板书的分数中任意选一个分数,指出它的分子、分母,并说明它们各表示什么?
(2)教师板书分数,请学生说一说分子、分母,及各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教师:表示其中1份的数?
小黑板条:分数单位。)
练习:请说出下列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出它含有几个分数单位。
(三)巩固反馈
1.课本86页做一做1,2,请两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课本86页做一做(下)1,2,请两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口答填空:(投影片)
4.教师分别取出2根,4根,10根粉笔,请同学分别说出它们的
教师汇总:单位“1”的数量不同,平均分成同样多的份数后,其中每份数的多少就不相同。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
1.,分数单位的意义。
2.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3.作业 :课本87页练习十八,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意义的学习,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和学生的活动来突破“平均分”这个关键。第一组中三幅图的设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认识一个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同时也为概括作了铺垫。在认识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去分,这样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便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已掌握了平均分谁,谁就是单位“1”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讨论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这样既加深了对单位“1”的认识,也为学生概括分数意义作铺垫。学生准确地把握了后,认识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即水到渠成,练习中安排了较多形式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加深。
新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分为四层:认识单位“1”是一个事物、一个计量单位的分数;认识单位“ 1”是一个整体的分数;概括分数意义;巩固概念。
第二部分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分两层。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单位。
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将为以后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
(2)、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形象的场景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数学出示好奇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借助图形感知、类比推理,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让他们主动参与,把抽象的教学变为直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和单位“1”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必须明白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在一定情况下,分数虽然一样,如果选取的份数不一样,看作的整体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所以要多举实例,多加比较,多方引导,才能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讲一讲、做一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为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我设计了1、创设情境,认识“1”2、类比推理,揭示单位“1”3、沟通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4、借助分数,归纳分数单位5、应用升华,深化分数的意义6、学生谈收获六大环节进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来达到预设的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认识“1”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1可以想象成一个物体,也可以也可以想象成一堆、一些物体,也就是说任何物体不管有多少,不管有多大,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都可以想象成1,1既然无所不包,我们就在1上加个引号,由此引出“1”
第二个环节:类比推理,揭示单位“1”。
通过3个苹果作为“1”,类比推出6个苹果,12个苹果,18个苹果中含有多少个“1”,有几个1就是几,3个苹果所看作的“1”,其实就成了一个计量的单位,从而引入单位“1”。
第三个环节:沟通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
通过1个月饼这个单位“1”那么,下面5个月饼、1个月饼、不完整月饼,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再通过1个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分数和整数与单位“1”的联系,再通过不完整的月饼、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观察、对比,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借助分数意义,归纳分数单位
通过分数的再认识,你能利用手中的图案,涂一涂,你最想表示的一个分数。引导中还有多少个,中还有多少个,从而归纳出分数单位。
第五个环节:应用升华,深化分数的意义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我设计了:
1、现实生活中,分数的确很多。同学们之所以看到的不多,还是因为我们关注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了解更丰富的世界时,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离不开分数网络中分数。
2、自我检测。(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红色部分)
3、给出分数1/4,取其一份1、2、3朵,深刻理解整体有多少朵。
以上练习的安排,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认知情况;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更加了解分数的意义的欲望。
第六个环节:总结升华应用分数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什么数?你能说说吗?
2、能不能谈一谈分数在你身边的应用呢?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我分了两版进行板书,既突出了重点,也强化了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一、说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作业纸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然后观察、讨论,比较,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后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并通过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一个饼分给4个学生,怎么分大家才公平?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为了突破这难点便于理解和认识,我先引导学生联系每个分数观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关注平均分的对象,感受平均分的对象包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其中特别注意对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接着以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说明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通常看做单位1,依据各类具体事务抽象出单位1,使学生体验与认识:忍受追问上面表示的分数中,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用具体对象支撑对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有具体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对象,帮助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用单位1平均分来分别解释、说明每个分数的含义,从抽象的层面分析、体验每个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综合这些分数“都是怎么得到的?”思考不同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共同点,抽象分数本质的特征,然后依据交流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的数是分数”,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4、动手操作,领悟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相同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深化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设计游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的,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养成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
教学方法: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中教师力求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圆形纸,正方形纸、练习纸、小木棒等多种学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位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往这一站就可以用几来表示?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答:一台电脑、一块黑板、一张桌子等等)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但现在我们是五年级的同学了。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黑板等等,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还可以表示一群人、一堆物品、一排桌子等等)
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和以前的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个广义的叫做单位。
2、深入理解单位
课件出示: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圈也就是4个)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个单位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整数,可要是不足单位那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那你会想到什么数?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
可引导学生想想:你是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单位的?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一?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
生: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片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生: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圆片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应该怎样分才合理?你找到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作单位?是谁的四分之一?。
2、理解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下面一些物体:你能不能从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出四分之一呢?我想让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小组交流后汇报。
在学生找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的?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单位的的四分之一?
生:把这四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这4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生:把八个正方体看做单位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八个正方体的四分之一?
生:把十二个五角星看作单位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十二个五角星的四分之一。
这个四分之一是把谁看做单位一呢?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苹果看做单位呢?课件展示四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操作:你们的学具袋中也有一些像老师这样许多物体组成的单位,拿出来画一画、分一分,从单位中找出四分之一,并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生:我把8个圆圈看做单位,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8个圆圈的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是把谁看作单位。
3、对比总结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分之一,这些四分之一的单位相同吗?各是把谁看作单位?可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它们的单位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
4、寻找分母是四的其他分数
课件出示刚刚同学们的操作材料想:除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其他分母是4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5、创造分数
拿出学具中的12根小棒,利用这些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能从小棒中发现哪些分数。思考:你把这些小棒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这12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6份,我找到了六分之一,六分之二等等。
生:我把这些小棒分成了3份,我找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等。
……教师顺势板书学生找到的分数。
6、总结分数的意义
在前面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告诉学生: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它的分数单位。在分数中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并让学生说说都是哪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如六分之一是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等等。
练习:老师报数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四、深化练习
1、读读下面有关分数的资料,说说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并谈谈你的感受。
(1)我国小学生的近视人数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2)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占一天(24小时)的八分之三。
(3)死海的表层的海水中含盐量达到了十分之三。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见课件)
3、下面各图中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说说理由。(见课件)
4、图形中找分数
图中蓝色部分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重叠后得到的,根据图形填空。
图形中的蓝色部分面积各占大正方形面积的(),占大长方形面积的()、占整个图形面积的()。
5、数学智慧
这里有三盒巧克力,老师要求只能拿走每盒巧克力的1/5,可是小玲却从第一盒中拿走了1颗,从第二盒中拿走了2颗,从第三盒中拿走了3颗,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