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10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揣测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门楣苋菜城隍庙
⑵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⑴yān,méi,xiàn,huánɡ;
⑵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同学大声读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
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2、提问: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吃粽子,油条,糖糕,菜角……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
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分小组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记事》
家乡的端午:七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名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行文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香
布置作业:
1、阅读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受戒》《故乡的端午》
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情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吃鸭蛋
玩蛋壳
【教学反思】
20xx年的X月X日,我在南山实验学校初二⑼班上了节语文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研讨课。实施分材实验一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普读和补读,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是异地教学,学生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学生,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在本校自己班级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体会三:补读的方式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理解的教学步骤四时,我听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议,给学生一篇辅助阅读材料,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拓展阅读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原来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因为家乡的鸭蛋的出名,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童年生活的快乐,《端午的鸭蛋》还写出了作者多传统文化的眷恋,带给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从在实验学校上的这节汇报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我已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初步设想,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在借助实物展示和辅助材料的阅读两个环节设计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补充的课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个云梯,为学生打开思路,实现浅层到深层的转化。当然,也存在不少遗憾。课堂的第一环节还可以更简洁,节约时间。而课题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时间的限制,没真正展开。还有设计好的几个分梯度的练习也没来得及给学生。在整节课结束教学之前若能让学生谈自己对日益淡漠的传统节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班的学生这样写到:《端午的鸭蛋》课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运用了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让我们更加了解高邮鸭蛋,它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远离了以前的严肃课堂气氛,摇身跳跃进欢乐的笑声中。
参与语文自然分材实验,我觉得我是充实的。因为我在不停地思索着,不停地实践着。尽管也遭遇到种种的困惑,但我想没有曲折的摸索过程,没有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质疑和拷问,我们又如何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多个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对教学毕竟是有益的。实验中,如果我们少点依赖心理,不要被动地等待高人的指点迷津,多点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或许我们的行进的脚步会迈地更坚定而豪迈!
一、看古诗、猜人物
和端午[宋]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
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
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看题目、猜内容。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
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图鸭蛋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
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谈谈你的理解。
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再写到“十二红”。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点、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挂鸭蛋络子、打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络子、吃鸭蛋、玩蛋壳、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找寻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并成为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长的快乐。因为快乐无小事。
汪曾祺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品语言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语言虽平淡,而细品之下确实有味。
口语色彩浓厚平淡有味
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1、“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3、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5、“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6、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朴实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二)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
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3、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文(言)白(话)夹杂”,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三)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四)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运用适当方言有地方特色
朗读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话佳节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七、读古诗猜传统节日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中秋节)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清明(清明节)(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寒食节)(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夕(七夕节)(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日(春节)(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令门端阳(端午节)——(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看图片,猜佳节
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集成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保护中国节,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新课
1.导语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录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
④贴符
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
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针对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具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端午节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让人回味。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传统的节日,却已被韩国列入他们的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评价、引导: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因素,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存在问题?当我们在崇尚过洋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过洋节,只是我们在过洋节,在接受洋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责任,所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首先记住这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多媒体出示我国传统节日的画面),了解这些节日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
123赏析语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
3、概括句子的含义
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
2、古汉语点缀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重点。
2、简介端午节、作者。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旨。
2、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三、语言品析。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确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四、拓展延伸。
1、有关端午的诗词。
2、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次品味语言特点。
2、小作文: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点滴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
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
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