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教案(优秀6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拿来主义》的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

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教案 篇2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l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学习程序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1、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知识积累

1、学习字词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辨析和知识扩展。

2、什么是“象征主义”?你对文中提到的梅兰芳、尼采了解多少?就其中的一点写篇学习札记。

3、本文共使用了25个引号,研究各引号的作用。

三、整体把握

1、文中反复出现“拿来”二字,联系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主张拿来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含“拿什么”、“怎么拿”)[答]

2、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

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驳论”;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答]

3、本文在批驳“送去主义”时,提到梅兰芳和尼采,矛头是针对谁的?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

4、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

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4--6参考答案)

“整4”答: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中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整5”答: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

“整6”答: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研究文中的楷体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提示: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点击这里参考分析答案}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叫作“f发扬国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扩展阅读

1、阅读《卡拉OK?跳舞机?拿来主义》、《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 》、《现代中国需要拿来主义》,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可上交文本、软盘,更欢迎直接发表至“学习论坛”)

1、点击阅读以《拿来主义》观点评价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的三篇文章,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

2、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三、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月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2、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4、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1)使用——(鱼翅)吃掉,(***)供治病;存放——(***)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2)“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创新

(4)“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媚外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副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副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副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说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一无所获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第三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思路,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①字数300字左右;②对比论证要鲜明;③观点要明确。

参考答案:

1.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满载而归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

3.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6

【原文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29~32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904  

【 标 题 】试说《拿来主义》教学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简介】丁立新 作者单位:130041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  

【 正 文 】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