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人生寓言》教案优秀5篇。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阅读构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读一读、说一说寓意还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矫正过去不恰当的阅读方法。本设计的做法是创造性复述。

教学步骤 :

一、自读课文,请两闰同学分别复述寓言第一、二则。

二、众口评说两位同学的复述,明确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一则必须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等词语勾画出了白兔的形象;“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词语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赏月时的不同心态;“慷慨”一词两次出现,形成了文章两处转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宁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慷慨”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隐藏在这个“慷慨”里。第二则必须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三、以《白兔和月亮》为例,尝试创造性复述。

1、讨论,探究: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得引人入胜呢?

明确: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语来讲述,可以使故事更具体,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详写第一个转折的方法处理第二个转折,可以增强情节的曲折性;依照许多寓言的形式给课文补充一个概括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可以方便听众理解。归纳:惯用的方法是变略为祥,变平直为曲折,变单纯为丰富,变书面语为口语,变“死”的语言为“活”的表演,当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2、迁移,实践: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练习:寓言结尾说“白兔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终于”一词可见她内心思虑之久,悟理之彻,你能把她说服诸神之王撤销决定的情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吗?

四、创造性复述《落难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维的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可训练表达的点;倒叙的方式、“我”的角色变换及“我”的心理描写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设问式研读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读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从故事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东西,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各个角度问,你很快就会发现,看似浅显的文章实则蕴含着深意,浅文深读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教学步骤 :

一、简介寓言文体知识。说说你熟知的寓言故事,进一步认识寓言在简短的故事中寄寓着深刻的道理的文体特点。我们如何能从简短的故事中读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学法介绍:设问式研读。设问式研读就是在研读课文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巧妙设置问题,从而开启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师示例《白兔和月亮》:我读这篇文章发现了许多的“两”,我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就词语设问: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就内容设问: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会完全不同?什么情况下能做到相同?就结构设问:两处转折——文中有哪两处转换?各起什么作用?就哲理设问: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就形象设问: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就寓意设问;两种人生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何不同?

三、学法实践:用设问式研读法独立阅读《落难的王子》,可参考老师示例,也可自主设问,能引发你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就行。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寓言虽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却深,一则寓言往往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自主阅读寓言,不同的人体会并不一样。“悟折理,写警句”的教学创意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 :

一、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学们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点示:要想真正读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

二、请同学们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简洁精练的警句形式表达出来。教师示例:《白兔和月亮》给我的启示是: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学生发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创的最好。

三、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举一两个例子来论证警句的普遍意义。

四、素材积累:有关得失、财富、厄运的警句及相关典型论据。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之为“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曾以科学家的思维和艺术家的激情创作 一百多篇寓言,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戏剧家和美学家莱辛同时也是杰出的寓言家,俄国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美国作马克·吐温都写有相当精彩的寓言,鳊大诗人泰戈尔、黎巴嫩诗人纪件伦也擅长写寓言性的哲理诗。

2、课文扩读材料

(一)飞蛾与灯焰

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变小了。

“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 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塞翁失马(原文略)

使用建议:这两则课外寓言,一今一古。当代寓言《飞蛾与灯焰》形象生动,描写传神,有文采,可用为《白兔和月亮》的比读材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主观上理解痛苦产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飞蛾因无自知之明而招致毁灭。《塞翁失马》包括的祸福观(即福祸可以转化,在特定 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与课文的寓意有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引申材料。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2

一。 教学内容:

《人生寓言》(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二。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 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语句的含义和感情正确断句,并读出感情。

2. 能够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整体把握或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3.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 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理解文章寓意,并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5. 养成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好习惯。

6. 养成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以自己的语文知识服务生活的好习惯。

难点:

1. 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 各种文体例如寓言、诗歌、散文等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做简单赏析。

3. 体会、赏析文章中既凝练优美又风格各异的言语,并能从中体会深层含义。

4. 把握文章的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课文分析

《人生寓言》(节选)

(一)生字、词语:

1. 生字注音:

嬉戏 xī    风韵 yùn    慷慨        禀告      厄运  è

落难 nàn    撑        掳 lǔ     心旷神怡 yí    险象迭生 dié

诸神 zhū    皎洁      折磨 zhé

2. 多音字:

难             藏            度

磨              折

3. 形似字:

4. 解词:

嬉戏:游戏;玩乐。

风韵: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慷慨:① 情绪激昂   ② 性格豪爽   ③ 感叹   ④ 大方,不吝啬。  本文选 ④

闲适: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折磨: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举世无双:全世界仅有的。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险象迭失:危险的险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得失之患: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多愁善感:常发愁,易伤感。常形容人感情脆弱。

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着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着作中。

(三)作家简介:

周国平,上海人。当代哲学家。着作有《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之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四)文章结构:

1.《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写白兔心旷神怡地赏月。

第二部分(2~3):写月亮归属于白兔后,白兔反而勾起了无穷的患得患失。

第三部分(4):写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

2.《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写一个生性脆弱的王子遭受到了厄运的折磨。

第二部分(3~5):写厄运使王子变得坚强起来,其他人也应如此。

(五)文章寓意:

1.《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六)写作特点:

语言精美,构思精巧。

《我的信念》

(一)生字、词语:

1. 生字注音:

报酬 chóu   奢望 shē   蹂躏 róu lìn   苛责 kē   猝然 cù 茧子

执着 zhí     简陋 lòu  闲暇 xiá   竭力 jié   眺望 tiào 镭 léi

2. 多音字:

呵      着       和     盛

3. 形似字:

4. 解词: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奢望:过高的希望。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责:呵斥。

懊恼:心理别扭;烦恼。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

问心无愧: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匪,不。

(二)作者简介:

马丽?居里,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她的丈夫一起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被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奖章。

(三)文章主旨:

《我的信念》以质朴、真诚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表明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坚韧不拔、有信心。

第二部分(3~6):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

第三部分(7):写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

(五)写作特点:

1. 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2. 语言朴实、事迹感人。

《〈论语〉十则》

(一)生字、词语:

1. 生字注音:

论语 lún     一亦说乎 yuè      不愠 yùn     曾参       三省

传不习乎 chuán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dài

教诲 huì     弘毅 hóng        后凋      其恕乎 shù

2. 多音字:

3. 解词:

有朋自远方来(朋,朋友。自,从。)

不亦君子乎(亦,也。乎,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

可以为师矣(成为)

温故而知新(旧的)

学而不思则罔(表示转折,却)

诲女知之乎(教诲)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里边)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

仁以为己任(作为)

死而后已(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讨厌的事。施,施加。)

4. 通假字:

(1)文学常识

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字的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但是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因此学习的时候要加以注意,准确把握。

(2)本课通假字

①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②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你。

③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同“智”,智慧。

5. 多义词辨析: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诲女知之乎(明白)

是知也(同“智”,智慧)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

而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

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

6. 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重点句分析

(1)翻译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论语〉十则》中是如何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十则》中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1、4、5、6、7、9、10章。

8. 作家作品: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影响极大,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书,共二十篇。

【模拟试题】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论语(    )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人不知而不愠(    )     4. 吾日三省(    )吾身

5.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6. 诲(    )女(    )知之乎

7. 嬉戏(    )      8. 奢望(    )     9. 猝然长逝(    )

二。 默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2.        ,可以为师矣。

3. 子曰:“      则罔,       则殆。”

4. 子曰:“见贤思齐焉,           。”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三。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着作之一,共20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四。 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lòu   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2. 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cuì     研究的观念。

3. 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

róu lìn            的波兰。

4.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       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5. 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suǒ     事,如栽花、植树、建筑……

五。 《论语》中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 温故知新:

造句:

2. 任重道远

造句:

3. 死而后已

造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习:(    ) 说:(    )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

七。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 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b. 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

c. 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高兴吗?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a. 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b. 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朋友交往而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c.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替别人传播知识是不是不习惯呢?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a.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b. 知道它或者不知道它,这都是聪明智慧。

c.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八。 请从a. 学习态度b. 学习方法c. 修身做人这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

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 吾日三省吾身。

⑤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 学习态度:

b. 学习方法:

c. 修身做人:

九。 文段阅读

(一)落难王子(节选)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王子撑这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1. 请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2. 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 文中加括号的句子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

4. 请在文中画出全文主旨。

(二)寓言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而视。

老虎楞了一下,掉头就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饭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三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楞了片刻,反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嘴吧!我的孩子由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 犀牛与羊羔面队老虎都是迎上去,原因是(    )

a. 相同,都是无所谓的精神。

b. 不同,犀牛怒目而视是无所畏惧,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c. 不同,犀牛是出自机智,巧斗老虎,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d. 相同,都是出自无知,不识虎性,盲目斗争,盲目亲近。

2. 仔细阅读老山羊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

3. 这则寓言的寓意不只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象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三)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镭。

④ 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 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持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荚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着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 读第①段,回答: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2. 读②③段,回答:

(1)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2)“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3. 读第⑤段,回答:

(1)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

梦想家:

(2)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4. 读第⑦段,回答:

(1)“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

(2)“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科学的这种魅力”指的是什么?

答: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

(四)《〈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把画线处补充完整。

2.《论语》的“论”字读      ,在是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着作之一。

3. 给下列字注音。

说(    )   省(    )   愠(    )  罔(    )  诲(    )

4.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学而时习之(    )

5. 《〈论语〉十则》中有谈a 学习方法的;b 谈学习态度的;c谈个人修养的,请给下列各句对号入座。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而时习之(    )

(3)人不知而不愠(    )

&nb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 (4)温故而知新(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试题答案】

一。

1. lún     2. ùe     3. ùn     4.       5.       6. huì  rǔ     7. xī

8. shē     9. cù

二。 略

三。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儒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四。

1. 陋      2. 粹     3. 蹂躏      4. 匪       5. 琐

五。 解释:

1.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 担子重,路程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3.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4.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造句略

六。

1. 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2. 愠:生气、发怒。

3. 故:旧的;为:当做

4. 罔:迷惑;殆:有害

七。

1. b     2. a     3. c

八。

a. ②③      b. ⑤⑥      c. ①④

九。 阅读理解

(一)

1. 掳

2. 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 略

4.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二)

1. b

2. 无知无畏有时表面看来完全一样,但实质不同。

3. 无知不等于无畏,无畏不是胆大妄为,无知是可怕的。

(三)

1.(1)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1)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

(2)对真理的探索。

3.(1)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得报酬。

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2)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4.(1)痴迷

(2)“科学展现出的崭新远景”(或:“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美”)

5.“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等,任选其一。

(四)

1. 略

2. lún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3. uè     ùn      hùi

4.(1)旧的(知识)         (2)多次地自我检查

(3)真诚、诚实           (4)按照一定的时间

5.(1)b   (2)a    (3)c    (4)a     (5)a     (6)

《人生寓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新的字词、成语。

2、准确把握寓言的含义。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的解释。

2、理解并掌握寓言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正确运用新的字词、成语(通过例句、造句的形式)

2、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对于财富、灾难有个正确而且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视频(1:45分钟)

2、请同学们谈谈以前听过些什么寓言故事?(2分钟)

3、请同学们谈谈“寓言”是什么?(3分钟)

参考: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故事的形式,采取虚构的情节和另有寄托的手法,表达含有深奥哲理的故事。一般是指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寓言四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虚构性,三是寄托性,四是哲理性。

(二)认识作者作品(1分钟)

(图)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作品选自《周国平文集》。

(三)认识生字词、解释(课本P39读一读写一写)(5分钟)

huì()心xī()戏风yùn()kāng()kǎi()

bǐng()告

(叫同学上去黑板上写,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成语解释:(只需回答2个,其余作为作业让学生回去好好查找成语的意思。)

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心痛如割、多愁善感、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异国他乡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一次次出现。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内容讲述:

整体感知(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依次回答,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并且掌握学生对于故事的了解,增加学生的记忆。)(15分钟)

提问1:《白兔与月亮》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白兔因为懂得赏月而被诸神之王赐予它月亮,但白兔拥有了月亮之后却失去了赏月的慧心,于是白兔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赏赐。

(赏月得月守月还月)

提问2: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提示1:为什么白兔会失去赏月的慧心呢?)

(提示2:为什么白兔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赏赐呢?)

(提示3: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变得患得患失,没有月亮的时候反而活得更加洒脱,财富是不是会成为白兔的一种负累呢?)

参考:拥有财富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负累,要想能够发现和欣赏事物的美,就不能抱着一种占有的态度,不该拥有的或者不属于自己的,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提问3:《白兔与月亮》有两处转折、两处对比,请分析。

两处转折:白兔得月、白兔还月,两次心态进行对比分析,拥有不该拥有的东西不见得是好事情。

两处对比:白兔慧心未泯VS人类慧心已泯,说明白兔尚且能领悟到对不该拥有的东西学会放弃,而大部分人踪认为拥有就是幸福,不肯放弃不该得到的利益,甚至不惜一切手段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此对比,有着强烈的讽刺意味。

(五)主题拓展(5分钟)

1、拥有财富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2、讨论应如何看待人生的财富?

《人生寓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文题、作者)

二、 自学:

1、资料助读——了解寓言、童话、神话三者的不同。

2、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

快速查词典然后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4、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三、 讨论:

(1)“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明确: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说出理由。

明确: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明确: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四、 质疑:

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五、 自测:

请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体显示:

(1) 独具审美的慧心。

(2) 皎洁的月色。

(3) 无忧无虑的嬉戏。

(4) 心旷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风韵。

(7) 举世无双。

(8) 一扫而光。

(9) 闲适的心情。

(10) 乌云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险象迭生。

六、 自结:

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担承生活的挑战。

第8课 《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

第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字词

2、根据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不幸的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作 业:见自测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见教学目的 (投影揭题)

二、 自学: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思考: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明确:——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三、 讨论:

(1)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明确:——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明确:——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明确:——“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 自测:

1、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雷蒂诺)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五、 自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五、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人生二境 唐骥锋(《作文》)

雄鹰排云直上蓝天,险峰劲拔刺人苍穹,是一种“直”的景致。

小溪缠绵于群山密林,曲折于幽园深谷,是一种“曲”的景致。

两种景致各有其动人之处。青云直上,飞流直下,使人感到豁达快捷,心无旁骛;曲径通幽,缠缠绵绵,则使人感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

其实,人生也分为直和曲两种。有人愿意走直路,直达顶峰,有人愿意走曲折的小径,艰难攀登。无论直也好,曲也好,都是美的。

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岌岌可危。樊哙径直走到项羽面前,喝斗酒,吃生肉,无半点隐讳。“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句话,抹去所有的繁文缛节,使刘邦不再顾及礼节而逃离了刀俎之威胁。樊哙的直,使他的猛士形象裱贴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上。

如果说樊哙不顾礼节的“直”,造就了真的猛士,那么五柳先生的“曲”则使我们认识了全新的陶潜。他不屑案牍之劳形,蔑视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乐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清逸,何等洒脱!他宁愿耕种田园,享受那自然的幽深之美,也不愿为了五斗米而丧失原则。陶潜的隐逸,使他饱享了生命的曲幽之景-同时也使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

生活就是这样:直达光明的顶峰,可以让人领略雄奇;徘徊于深谷山林,可以让人感受婉转。两种生活都是美的,两种境界都是高的。立看排山倒海翻云覆雨是美的,坐看堂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也是美的。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美的,闲云野鹤的清新淡雅也是美的。

人生的境界无论曲直,都有其别致的风韵。而如何选择,决定权全在自己,因为路在自己的脚下!

人生哲理

①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③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④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⑧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⑩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⑾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⑿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生活如虹

生活如虹.七彩纷呈。

如果你不能戊为翱翔的雄鹰,不用恕伤,你可以成为挺乐的小鸟。

如果你不能成为宽阔的大海,不要忧郁,你可以戊为缓缓的溪流。

如果你不能戊为娇艳的花朵,不必自卑,你可以成为默默的小革。

不要因为春花的凋零而神伤,毕竟,春花点缀过春天:

不要因为夏雨的忽促而担心,毕竟,夏雨拂去了灼热;

不要因为秋夜的孤寂而叹息,毕竟,秋夜带来了凉爽;

不要因为冬日的塞冷而无奈,毕竟,冬日也有过暖阳:

不要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毕竟,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临。

花蕊谢去,有青青的果实在枝头;乌儿掠过,有长长的羽翼在蓝天;碧水东流,有湿湿的印痕在河床;秋夜来临,有黎明的曙光在酝酿。

不要因为亲友的垂垂老去而伤感,不要因为事业的坎坷而徘徊。不要因为人生的风雨而退缩,不要因为挚友的背叛面烦恼。拼搏才有精神,奋斗才能崛起。懂得了这些,便懂得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就是这样无数次的徘徊与选择,人生就要经过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人生就是拼搏,在拼搏中充实自己,相信自己,展示自己。

奋力拼搏,生活自然如虹,定会七彩纷呈。

看了我的《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对大家有启发吗,我的设计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人生寓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略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五、拓展延伸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坦然面对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