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逍遥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思路。
2、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的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预习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完成预习案
(1)《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旬有五而后反()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御六气之辩()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绝云气,负青天()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腹犹果然()
○6泠然善也()
○7置杯焉则胶()
○8而后乃今培风()
○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0《齐谐》者,志怪者也()
(4)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5)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6)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7)指出句式类型,并译成现代汉语。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2、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3、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4、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5、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三、课堂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何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持何种态度?他认为逍遥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呢?
3、课文有什么鲜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 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 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 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WWW.BAIHUAWEN.com〉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通“努”,奋力飞举。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2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29、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相当于“这时……然后才”。培风:乘风。培,凭。
3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 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 小:朝菌 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汤之问棘 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 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 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 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 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 (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 无己 无所待 (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 (传扬)
积极 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 无为思想: 虚无主义 绝对自由 (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文章启示:
一首汪峰《我要飞得更高》送给庄子及所有的炎黄子孙。
生命就像 一条大河/时而宁静 时而疯狂/现实就像 一把枷锁/把我捆住 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 一直在找/可我发现 无法找到 /若真想要 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 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飞得更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遥游》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 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 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