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感谢您的阅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1、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 m. 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来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②整体性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⑵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
3、环境污染
第二课时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即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⑴针对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机构。
⑵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图3.20)。
⑶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思考
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
点拨: 由于河流水量很不稳定,导致径流量小的季节无法通航,而修建大坝以后可以调节水流,增加径流量小的季节的水量,利于通航。
⑵航运
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纳西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图3.23)。
⑶发电
建成了30座水电站,同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电力供应基地。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阅读
通过材料的阅读了解抽水蓄能水电站的工作原理。
⑷提高水质
提高水质而采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游
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该流域已经成为一个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阅读
说明:伏尔加河的案例可以作为另一种流域开发利用的模式,进行对照分析。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航运条件很好,但平原地区难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水量难以得到调节,水旱灾害频发。
伏尔加河的综合利用。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多流经平原地区,干支流通航里程达3 260千米,通航期200多天。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⑴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⑵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⑶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活动
目前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主要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六个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和保持这六个方面的合理关系,才能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图3.28)。
1、根据图3.29,说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会导致其他五个方面的哪些变化。
点拨:根据图3.28和图3.29,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就是要增加开垦荒地、发展畜牧业、增加旅游设施,为造纸厂采集更多的原料……。这些措施,有可能会使
(1)旅游在更短期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分析会导致旅游业萎缩;
(2)由于农畜业用地的增加,会增加农药、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导致水质下降;
(3)由于农牧业加强,用水量也有所增加,对枯水期的发电用水会有减少;
(4)由于与(3)同样的理由,枯水期水位下降,航运条件变差;
(5)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会加重水土流失现象,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小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增多,加重防洪负担。
2、在土地利用之外,另选一个方面,分析受它变化(提高或降低)的影响,其他五个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将你的研究成果用图表示出来。
点拨:如果我们选择河水水质下降,由此可能引起其他因素产生以下变化:
(1)河水水质变坏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比如水果、蔬菜、粮食、花卉的种植和畜牧业等,凡是用河水灌溉或引用的,都将受到影响。
(2)河水水质下降,将会使旅游人数减少。
(3)如果水质变差是由于“富营养化”的话,会引起水生植物滋生,繁生的水生植物顺流而下就可能堵塞水轮机,影响发电。甚至使溢洪道排洪不畅而影响防洪效果。
(4)短期内不会对航运带来麻烦,但旅游人数减少,也会影响航运的经济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⑴防洪 :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⑵航运 ⑶发电 :水电、火电、核电
⑷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⑸旅游
⑹土地利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五、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流域的综合开发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本节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一、资源开发条件
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① 分布广② 煤种全③ 质量优④ 开采易
3、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触动?(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学生阅读教材50页资料,有条件的播放有关“西气东输”和“西电东输”的影视片。
[课堂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 )
A.京包线 B.包兰线 C.太焦线 D.同蒲线
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答案:1.C 2.C 3.B
第二课时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引出本节课)[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2000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原料工业始终在增加,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加工工业1985~1995年间比重下降,到2000年几乎停滞不前。这说明山西省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还是限于初级加工阶段,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山西省只是一个能源大省,并不是一个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山西省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资料)《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的山西经济》(山西日报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屡屡发生的矿难,以及背后隐藏的“官煤勾结”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新闻报道,教师在课前应该专门搜集一些,或者让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其中,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采煤和使用煤的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黄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黄河下游缺水更加严重。
学生阅读54页“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经摸索出来的部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其他地区还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这里实施。
[教师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 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引黄入晋工程,其中的水利工程是( )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
(3)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答案:1.C2.C3.B4.(1)万家寨(2)D(3)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课后反思]
教学预测和教学反馈
1、教学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环境保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反馈:基本达到预测的效果,根据板书归纳内容,强调其他自然资源和煤炭资源利用相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学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能源开发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3、课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也积极热烈,有些学生甚至争辩得相当激烈,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一个是明显感到课时紧;第二个是班级人数多,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第三个是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矿难频发”,“官煤勾结”等,个别学生的观点有些过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高中必修三地理教案: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个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适宜人类生存,先形成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体性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图3.15)。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⑵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思考
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点拨: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点拨: 第一问从灌溉不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考;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虑。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图3.17)。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思考
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点拨: 在径流量小的季节影响航运的顺利进行。第二问从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方面进行调整河流的径流量。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
19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1、土地退化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棉花是一种对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带衰落。
2、植被破坏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活动
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不断增加。根据图3.18,总结灌溉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点拨:图3.18给我们的信息是: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其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其他诸多因素的改变。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这种关系,任意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最终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图中,农业需要灌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灌溉引起了自然界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最终造成了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种种灾难:牲畜质量下降、鱼类减少、土地盐碱化。其实,这幅关系图还远未把许多影响表示出来。比如,湿地的减少,会造成鸟类减少;鸟类减少,会造成虫灾增多;人类如使用杀虫剂则又会加剧环境的污染……
2、图3.19为墨累——达令河流域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河流的利用。我们从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可吸取哪些教训?
点拨:从图中可以分析出:由于降水量多的东部和东南部水库众多,拦截了大量河水;该区分布的大片灌溉区消耗掉了支流的大部分径流。这样,汇入干流的流量大量减少;加上部分干流流经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又消耗掉部分河水;而下游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上游来水减少,必定导致河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极度干旱时,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掌握不清。导致引用过多的河水灌溉,使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