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鸟啼》教案(最新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高一语文《鸟啼》教案(最新5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田凫()跌宕()慰藉()攫()住

海蜇()蛰()伏

4、文本习研: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聆听---思考---礼赞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梳理文本思路,学习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作品的哲学背景及创作风格,为学生课外阅读作准备。

【教学难点】

对编者和作者生死观的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初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被编者删改过的文章,编者为我们筑起一道道绿坝,如蒲松龄的《口技》被删去了房事内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删去了冯渊酷爱男风一段,为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于编者的认真负责,我们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些删改,悄悄地潜伏在诸多文章中,若不读原文,我们会觉得这作者写得莫名其妙,只有与原文比较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啼》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试着将译者的足本与编者的节本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一些潜藏着的奥秘。

二.梳理两篇《鸟啼》思路

一.鸟啼(1~6)(1~5)

二.生命(7~12)(6~11)

三.生死(13~18)(12~15)

三.一样的鸟啼,不一样的心情

文章以“鸟啼”切入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阅读课文1~5段和足本1~6段,在材料上划出被编者删掉的句子,并比较两篇文章对“鸟啼”的不同理解。

【预设】

足本:鸟啼声的微弱但持续不断;严寒依旧存在;人内心的惊慌、骇异,“使人的灵魂骤变,几乎充满了恐惧”,但对这一切“我们无可选择”。

课本:突出了鸟啼所带来的欢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吃力、微弱——闪动出鸟儿的啼鸣——凝成悦耳的声音

人们惊讶于春天的来临,惊讶于生命的活力,歌唱生命。

链接——

这在严寒的静穆之后,令人惊慌,甚至使人骇异了。当大地还散布着厚厚的一层支离的鸟尸之时,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的灵魂骤变,几乎充满了恐惧。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怎么能在这样柔弱的空气中,这么流畅地呼吸复苏呢?但鸟儿却继续着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之线抛入了苍穹。

当大地还散布着厚厚的一层支离的鸟尸之时,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之线抛向苍穹。

【赏析】

原文用“惊慌”、“骇异”、“恐惧”等词语来形容对“鸟啼”的强烈反应,并用反问、转折来表达内心的不可思议。

而课文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欢悦,是对生命战胜严寒的讴歌。

一.歌唱生命还是生命不可把握

阅读足本7~12段,课文6~11段,两篇文章对生命的勃发有何不同态度?

【预设】

原文:生命的春天奔腾而来,是与人类的意愿没有关系的,也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对于人们来说,冬天的逝去,就像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在内心,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生与死的分裂。当时代的潮流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倾向于生。

课文:突出了生命的涌动,生命的不可遏制,变成了对生命的颂歌。

链接——

或许我们不能选择世界。我们不能为自己做任何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我们不能抑制春天。我们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我们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不让它们聚集,不许它们取代我们自己。无论我们情愿与否,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绵羊就要站立舞蹈,白屈菜就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赏析】

原文突出了人类对生命勃发的无奈,强烈表达了人类面对生命冲动的无力感;课文突出了生命的不可遏制,冲破一切阻力的冲动,“我们”由身处世界的参与者变身为讴歌生命的旁观者。

二.向死而生还是无理性迁徙

它从陌生地来,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小心越过那从天堂吹来的恍惚的、清新的风,巡视,就像做着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的鸟儿一样。

如何理解“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

【预设】

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非此即彼,非死即生,生命冲动作为一种本能的力量,它是盲目的、无序的、非理性的。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迁徙,指的是必然发生的,往返于生死间,但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作品主题

生命冲动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但难为理性所把握,无法以理性名言去分析界说。我们人类也应该像鸟儿一样地去生存,任凭生命冲动带领我们在生死之间穿梭,经历我们的全部生存。

链接——

生命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柏格森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冲动”概念,并赋予生命冲动以本体的崇高地位。在他看来,生命冲动是任意地、盲目地、偶然地发生的过程,宇宙间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东西或无生命的东西,都由生命冲动所派生。他在《创造的进化》中指出,生命冲动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模块“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英国作家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神奇生命的由衷赞美,生发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告诉人们应该向鸟儿那样面对严冬,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绝境,不哀伤,不沉沦,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抗争,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这种哲理性很强,集情、景、理于一身的文章,一直以来都挑战着教师的理解和教学

《鸟啼》沿着“聆听——思考——礼赞”的思路展开文章对鸟和鸟啼的变化描写(鸟复苏,到微弱的啼鸣,再到悦耳的声音)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死与生虽不相容,但春天必然来临,生命的冲动谁也没法阻止,表达了作者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启示人们像鸟一样向死而生

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在向死而生的内涵上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是基本内涵这种生命解读,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理解了死,才能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自身发展的无限

二。教学设计

教材编写者建议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围绕这个建议,笔者三轮教学采取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简):

1.听一听:鸟啼有什么特点?

2.看一看: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啼鸣?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鸟啼放在这样—个环境中?

4.想一想:鸟啼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5.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

第二轮教学设计(简):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段重点朗读

2.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研习

(1)课文第一段:“横陈”“吃净”是什么意思?作者写鸟儿的死亡如此惨烈目的是什么?

(2)面对死亡,鸟儿们有哪些表现?请标注体现鸟儿表现的句子并朗诵

(3)对鸟儿的这些表现,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标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诵读并赏析

(4)文中作者对死亡和生命有哪些认识?给你什么启发?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轮教学设计(详):

1.迅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作者从这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变迁的第一阵爆发

大家不难发现,文章1—8节就在写这场变迁的爆发,之后就是作者的感悟那么,这场变迁是怎样的变迁?

明确:冬天——春天

文章中鸟啼成为了春天来临的主要表现内容,那么冬天呢,通过描写什么内容来表现?

明确:鸟尸

在原文中哪个地方进行了集中描绘?

明确:第一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幅画面的特点

明确:死寂、毫无生气、恐怖、凄凉

所以,这散落遍地的鸟尸就象征着死亡那么,鸟啼呢?作者笔下的鸟啼也并非纯粹的,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呢?

明确:鸟啼象征生命

面对冬天充满死亡气息的鸟尸的画面,我们倍感凄凉压抑,那么,面对春之鸟啼,我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喜悦

哪一小节最能体现这种喜悦之情?

明确:分析赏读第6节

2.作者从鸟啼中听出了这样一场变迁的爆发,有了怎样的感悟呢?请自由朗读9—15节,寻找观点句

明确:提示找观点句的方法“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那么,围绕观点句,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一谈

明确:(学生分别分析)作者认为,生命和死亡全部相容死亡犹如冬天,不能选择;生命更像春天,不能抑制,所以,他认为要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

鸟儿是怎么做的?找出文章中的描写

明确:第14节放声高歌“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的比较

3.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不能选择、不可避免的困境、挫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向死而生”是否给了我们一定的人生启迪呢?

明确: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得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海德格尔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向死而生!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力量不可阻挡向死而生的生命,才显得更加可贵与伟大

4.结合你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感悟,寻找一些熟知的事例(历史人物或身边人物)加以阐述

三。反思评价

以上三个教学设计是笔者在2004年、2007年、2010年分别使用的2004年的时候,刚刚接触新课程的理念,正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试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听——看——想——拓”的思路,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7年的时候,苏教版高中教材已完整使用一轮,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重视了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到了2010年,教材使用两轮,对教材的优劣势有了明晰的认识,也接受了文本细读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就形成了上述的设计比较这三种设计,我以为只有进行文本细读才能更加接近语文的本质,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1、文本细读或可避免语文的“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倾向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人们在为语文不再枯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欢欣鼓舞的时候,突然发现,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娱乐味越来越浓动辄讨论,动辄活动,课堂热闹了,却丢掉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涵咏;不在文本中品读字词句篇,却跑到文本外面研究与理解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丢了语文的根我至今仍保留着2004年上《鸟啼》时所用的课件,声音、色彩、画面不可谓不精致;我至今也还记得在“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识之士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说“振聋发聩”,亦不说“醍醐灌顶”,但着实让我警醒:热闹能带来快乐的氛围,却不一定能带来快乐的语文!2007年的教学设计,走出了繁杂,走向了语文的技能训练,但总也感觉少了一些语文味,有“应试化”的影子第三个设计,立足于文本设计,着眼于文本字词句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学会表达思想个人认为,文本细读有效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基本倾向

2、文本细读应该关注到文章的“文”、“质”、“道”三个方面

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文本,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解读文本,就应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道、文本之质高中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加之编者明确的编排意图和作者直白的抒情议论,学生说出文章的主旨似乎并无困难因此,有老师提出,这篇文章不值得上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教材编写者大概会首先反对苏教版教材按人文话题组元,“珍爱生命”这个专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告诉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以上均引自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珍爱生命专题内涵解说”)可见,《鸟啼》一文构成了编者对生命的认知和思想体系,不教的话,显然不能将编者“珍爱生命”专题的编写意图忠实地贯彻下来,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媒介多、接受途径广的信息社会,学生缺少的不会是思想,而恰恰是表达思想的方法,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比“文”、比“质”更重要第三个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以赏析“哪一小节最能体现春天鸟啼的喜悦之情”、“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掌握了技能笔者以为,“因道悟文”是近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和强化的。

3、语言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抓手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语言是文本阅读的重要抓手第三个教学设计中的“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两句的比较,就是从语言的角度体会鸟儿的不同心情——“不能”强调主观能动,“不”侧重客观陈述——“不能”句,不是说鸟儿没有哀伤、静默、追随死亡,而是说鸟儿克制了这样的情绪,为“放声高歌”提供了真实的背景,更显真切、更易动人再如,讨论“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鸟儿是怎么做的”的'过程,就抓住了“像……一样”的基本结构,既理解了句子,又细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为下面的拓展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抓住这些质朴又充满韵味的语言,文本细读就深入了,文章理解就深刻了,语文味就显现了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2.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二、作者简介:

见课本上的注释及新课程新学案第11页。

教师强调: 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

三、 文本研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一节中,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而标题及文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写鸟的啼鸣,鸟儿死亡和鸟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的活力的感觉,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其中词语如: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波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悦耳,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由此可见,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四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 在第一部分中,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五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作了什么样的思考?也就是说,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总结一下,第六小组代表,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关于生死的问题集中在12至15节里)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七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另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严冬的鸟尸与暖春的鸟啼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8)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回答)

① 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

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

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在2005年春天,我在街上花2块钱买了两棵花,当时开着非常漂亮的花,随着天气的变冷,花和叶子相继脱落,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心想:来年再买两棵栽里面,之后,两盆花便被我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拿出花盆准备买花栽花,却再不经意间发现了上面的绿色,我一阵惊喜:它们没死,他们又活啦。我突然之间对它们升起敬意: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从此,对它们不仅仅是喜爱又多了一层敬意。它们就是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那两盆花。它们也一直激励着我去珍爱生命,笑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 启发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鸟啼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鸟啼声)

鸟啼啼鸣在我们的耳边,也啼鸣在古典诗词里,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诗句?(……)

那么,鸟啼声也啼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心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聆听鸟啼……

(投影:题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三、文本研习

1.(投影:第1题)鸟啼的描写

(1)快速阅读课文,找段落

(2)齐读这些段落(提示学生:特别关注直接描写鸟啼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并说出修饰语。

(4)投影第一类、第二类,让学生观察鸟啼声音的变化。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鸟啼的变化: 弱-----强,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题)看鸟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由学生找,比如:风、温暖、慰藉、太阳、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冰消雪化之后、第八节……(第一节的内容,灵活机动)

问: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么季节呢?

明确:春或冬去春来等

问:刚才我们感受到冬天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那么春天是怎样呢?(灵活提问)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力量……

问:课文哪些段落具体表现了春天的力量?

明确:9-11(注重朗读指导)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强大,冬天也无法抑制,那么劳伦斯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投影:背景资料)

(2)了解了背景,你觉得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明确: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征(教者灵活表达)

问:那么鸟啼象征什么呢?

明确:新生命的象征。

(3)回归课文,问: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暗示了这一背景?

4.那么劳伦斯希望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他有怎样的生死观呢?(12-15节)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了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与物,他们也正确地对待生与死,请同学们说说

五、课堂总结

1.播放图片。配乐《命运》

2.结语

参考:同学们,无论是那些名人,还是这些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因磨难而越发显得顽强,因直面死亡而越发显得伟大。你们在生命的河流中也有可能遭遇坎坷,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像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一样向死而生!

附板书

鸟啼劳伦斯(向)鸟尸 死(而)鸟啼 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