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 ,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 金钏 揣 玉醅 泠 谨 赓 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 淡烟暮霭 蜗角 虚名 蝇头微利 余荫 厮守 口占 青鸾
第 一课
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似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 张生 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 塾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 诵读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鸠(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诨(hun)
A君子好求(hao) B屦(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 B笺(jian) C觞(shang) 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 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 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 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 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学习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曲词朗诵TV的制作
音乐:琵琶曲《情人的眼泪》
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节支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临别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
赏析[端正好]
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边讲析边板书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
杜甫《登高》
范仲淹《苏幕花》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集体背诵。(投影:画面——“送别途中”)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提问、点拔、板书
板书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借 情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景 中
马儿 车儿 抒 见
松了金钏 情 景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
小结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
投影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课堂整体板书:叛逆 倔强)
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
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 。《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
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
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
(1)运用想象、联想;(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设影“惜别目送”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
(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点学生习作。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
课堂整体板书:念
投影整体结构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背景音乐:黄梅戏唱段
板书设计 :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借 情
马儿 车儿、 景 中
松了金钏 抒 见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情 景
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1]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尝试戏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很崇拜那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形象的歌星、舞星吧!今天,我们将迎来我们自己的明星。我们的同学是很有才华的,他们结合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糅合进新时代的艺术火花,推陈出新,用独特的课本剧形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请看,我们自己的明星闪亮登场了。
二、设计思路解说
戏曲的鉴赏,虽然在高中的要求,主要是指曲词文本的鉴赏,但由于我们国家群众文化土壤深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深厚的群众文化氛围中。农村的孩子不止一次地接受地方戏曲教育,好多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也许还会唱几句;城市的孩子由于文化层次的不同,也许很少接触戏曲表演,但他们却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舞台艺术的熏陶,像音乐会、歌唱会、晚会等。“星腕”们的表演也已司空见惯,对于走上舞台进行表演,他们肯定不会陌生。把剧本交给这些极富想象力,极具创造力的孩子们,真不知会演出如何精彩的剧目来。也许,能从中诞生出又一个汤显祖来。所以,在学完了《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计划让同学们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正常班级),每组约十余人,自由搭配,自行组织,《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任选其一。并推举出导演,进行角色分配,排练演出。唱词可允许学生略加修改,或选用地方戏唱腔,或选用流行歌曲音乐搭配,也可用朗诵诗歌的形式。服装不求统一,因为演出需要一定时间的排练,可在一周前就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发放资料(资料内容附后),明确要求,并告知演出时间及形式,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学完《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表演时,可邀请其他教师前来观摩评判,确定打分制度,当场打分,当场评判。奖项可以尽量多设置几项,比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最佳动作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等。奖品自制,突出鼓励性和纪念意义。例如可制作贴金的梅花奖牌,并当场给同学们发放。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样既可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实践参与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表演完毕后,可由同学们自行择优组合,参加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
三、有关资料补充
1.前后剧情的详细介绍
《窦娥冤》第二折剧情介绍。
赛卢医准备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撞破后,计划逃走。正碰上计划寻找毒药药死蔡婆婆,逼迫窦娥为妻的张驴儿,在张驴儿要告官的威逼下,讨得毒药。病中的蔡婆婆想喝羊肚儿汤,窦娥做好汤后,张驴儿支开窦娥,放进毒药,不料端来之后,蔡婆婆又不想喝,让与张驴儿父亲,张驴儿父亲喝下之后,一命呜呼。张驴儿趁机勒逼窦娥为妻,窦娥矢志不从,还企望官府能为她做主,辩请冤屈。不料碰上了一个只贪财、不理事的糊涂官,在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下,严刑拷打窦娥,窦娥坚持事实真相,不招口供。然后,桃杌太守又要拷打蔡婆婆,窦娥为了不使婆婆受罪,只好屈招,被判斩刑。
《窦娥冤》第四折简介。
三年之后,当年进京科举求官的窦天章,因中举升官为肃政廉访使,因楚州三年大旱,前来巡视,夜宿州厅,查看案卷,看到当年窦娥一案时,并不在意(当年女儿名端云,今为窦娥,故不知)。匆匆翻过,窦娥魂魄几次煽灯,又翻到此页,终引起窦天章的怀疑,并和窦娥的魂魄相见,明了窦娥的冤屈,重审此案,窦娥魂现公堂,当堂对质,并拘来赛卢医对证,冤情得以昭雪,窦娥又嘱托父亲赡养蔡婆婆晚年,方始离去。张驴儿被凌迟处死,桃杌太守被免官,赛卢医充军,全剧终。
《西厢记》有关情节简介。
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和莺莺走到了一起,不料被老夫人发现,拷打红娘,反被红娘所责问,无奈之下,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逼迫张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获功名,不许回来。长亭别后,张生得中为官,最后与莺莺团圆。
(解说:有关剧情资料发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全面掌握人物情况,为演出服务。)
2.舞台表演的有关指导
戏曲表演讲究动作,动作要能展现人物性格,是人物表演的必要组成,各种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既是生活的真实体现,又具有一定的夸张,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节奏和尺度。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要求演员通过形象化的动作来表演不可能出现在舞台上的一些情景,要做得逼真,比如窦娥的戴枷、血溅白练、雪飞满天,莺莺的坐车行走、张生的打马前行、酒宴上的表演皆是如此。当然,这些情况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行体会,或者自行请戏曲表演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具体方法的使用,由学生自行创造,只要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即可。
(解说:关于表演,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当然,学生请求指导,也不可推诿,适度掌握即可。)
四、表演要求说明
1.对于剧本可作简单删改,不可大动手术,表演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服装不作具体要求,便装亦可。
3.曲词演唱方式自主,道白必须使用普通话,可念韵白、也可用京白,地方戏的念白,也可用平常话,但必须自然。
4.道具不求使用真实器物,表演必须逼真。
五、当场评析
六、作业
就自己参与演出的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一折中,老夫人突如其来的悔婚行动使莺莺十分震惊,她悲愤交加——
(旦云)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乔牌儿】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江儿水】佳人自来多命薄,秀人每从来懦。闷杀没头鹅,撇下赔钱货;下场头那答儿发付我!
【殿前欢】恰才个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若不是一封书将千万贼兵破,俺一家儿怎得存活?他不想结姻缘想什么?到如今难着莫(捉摸)。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来也是恁母亲,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离亭宴蒂歇拍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涂,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俺娘啊,将颤巍巍双头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
1.剧中人莺莺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作者写她的语言注意化用诗词各句,请写出。
2.崔莺莺被母亲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所激怒,曲词变换运用了一些俗谚以表达她强烈的怨愤之情,这两句俗谚的原文是
(1) (2)
(3)对以上节选的曲词语言特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化用名诗名句和变换运用俗谚,使语言凝重秀雅,符合莺莺的个性。
b.以上语言将华丽的文学语言和生动泼辣的民间口语融合在一起,达到雅俗相得益彰和谐完美的境界。
c.以上曲词感情强烈,口语应用较多,如哑谜儿、甜语儿、没头鹅、赔钱货等,使曲词一气呵成。
d.以上曲词采用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颤巍巍等叠词,使莺莺的感情表达委婉曲折。
参考答案: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1)自古红颜多薄命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d(应是加强了情绪的感染力,而不是“委婉曲折”。)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主人公美好无私的爱。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3、重点赏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检查预习情况
玉骢金钏靥芥醅
四、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一﹚阅读第一部分
赏析[端正好]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赏析[滚绣球]
(1)全体学生朗诵[滚绣球]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提问:请找出第一部分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并说出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例如: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朗诵[叨叨念]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研习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小结:
《长亭送别》一折戏,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完成学习与评价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