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整理的《海燕》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海燕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基和散文诗以及这首散文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海燕的形象。

3、体会几个关键词的区别,体会文章运用对比、比喻、反复、象征的写作手法。

二、学法指导

1、用好自学导航中的知识链接。

2、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体会。

3、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自学导航:

1、知识链接: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玛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动摇了沙皇的统治根基。他参加了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它末尾一章。

2、初读读课文,把握文

章大意,自行解决生字词。

呻吟()飞窜()蜿蜒()

苍茫()

胆怯()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还有:

3、再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散文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4、再读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深刻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说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细细读课文,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展示提升

(一)1、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听写词语、说说大意、展示朗读情况)

2、小组交换导学案,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

3、展示讨论成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示。)

(二)写小短文,课后第三题。

(三)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五、达标测评

《全优》上的相关习题。

把小作文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海燕》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分析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学习难点

领悟“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散文诗也是如此。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借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意象,来表现祖国沉重的历史,唱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沈尹默在《月夜》中借“并排立着”的树,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品格。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环节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2、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1901年2月19日高尔基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环节二、自主学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课件“海燕形象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3、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4、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海燕那勇敢无畏的雄姿与精神。同时,那些海鸥、海鸭、企鹅等的姿态、举止与海燕相比,又使人觉得可怜可悲。

5、刚才同学们描绘的是一幅整体的面画。然而,它又可以分解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分析可分解成几幅小画面?它们各说明了什么?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个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画面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6、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心态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第12~16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环节三、合作探究

一、分段朗读,理解诗歌

1、指定学生朗读1~6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现出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2)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这三种海鸟的用意是什么?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3)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7自然段。

2、指定学生读第7~11自然段。

(1)这时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异常激烈。特别在第8自然段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2)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3、学生齐声朗读第12~16自然段。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海燕的?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二是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即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二、再读诗歌,深入探究

1、本文的“海燕”“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3、你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牺牲。

三、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1、分析句子“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的表达效果。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2、赏析诗歌第9、10自然段。这两段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充完善了海燕的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乌云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迈;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3、分析诗歌最后3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四、分析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义。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3、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艺术方法。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对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色描写,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这篇散文诗采用象征手法,刻画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敢于搏击风浪的战斗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板书

环节五、拓展延伸

1、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声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2、阅读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教学反思

《海燕》是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这样简介作品背景,讲讲《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后我让学生激情朗诵、齐读,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学生对比喻和拟人很熟悉,但对象征却缺乏了解,因此让学生找出并解析,重点了解象征修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海燕》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诗的音乐美

3.情感目标:培养乐观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2.赏析海燕形象及其深刻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散文诗的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情感

2.预习生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通过课件来观看这一幅图:

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成员程菲、杨伊琳、李珊珊、何可欣、江钰源和邓琳琳站在金牌的领奖台上。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得金牌的过程。程菲是一个老将,她的失利,从平衡木上摔了下来。后面年轻的选手顶住了压力,很自信很完美地继续走下去,克服了心里压力。最后程菲也自信地克服了自己的内心压力,完美地完成了她最拿手的自由体操,战胜了实力相当的美国队,为中国人民拿下了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在空中飞翔的那一刻,她们的`姿态就像海燕一样,在国家体育馆上空飞翔,他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勇敢自信地继续飞翔,并把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为什么说他们像海燕,而不想海鸥?理由就让高尔基来告诉我们吧。让我们走入课文《海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一说所了解的高尔基。(自由作答,互相补充)

2.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高尔基,俄国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圈画批注出生字词,理解字义,并标序文段。(朗读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初步感知酝酿情感)

2.听录音朗读。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朗诵者感情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质疑探究

1.同桌互动,思考交流:从文中找出,海燕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海燕是暴风雨的预言家

2.小组讨论交流,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场面?各个场面中海燕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1:根据暴风雨来临前的时间段寻找

明确:三个场景画面

a.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暴风雨酝酿中(1-6)

b.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暴风雨逼近(7-11)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暴风雨临近(12-16)

教师点拨2.根据上面的三个场面,分析海燕的表现:

a.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b.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c.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高尔基在当时那样一个紧张的社会气氛当中,有着闲情逸致来描写海燕吗?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思考交流: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点拨:海燕在暴风雨的表现我们可以概括出它一系列的品质,从而在这些品质中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

明确: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拨:类似于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明确: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暴风雨”,虽然不像战争年代具有斗争性,但是依然具有挑战性,而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像高傲的海燕一样,坚信自己的信念,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人生的标杆直跑,暴风雨越猛烈,你就会变得越坚强,暴风雨也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七.布置作业

1.作品为什么还写其他的海鸟?

2.文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八.链接材料:从郑振铎的《海燕》、冰心的《小橘灯》、屠格涅夫的《门槛》中学习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篇4

海 燕

四川省渠县文崇镇第二中心学校 王强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

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式:教师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同,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