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2

《扬州慢》 2

扬 州 慢���

��������������������������� 姜 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 二、背景简介:����������������

���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 今昔: 指今昔之变。�

��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 分析:�

���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 分析:�

���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 分析:�

���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