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二化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一般流程和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成氨生产条件的分析和选择,使学生了解应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选择合成氨反应条件,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归纳能力。
(3)通过合成氨对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在现代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化工等生产中,大多数产品的合成往往需要使用的主要化学反应条件是()。
(A)高温(B)高压(C)催化剂(D)高温、高压、催化剂
2.将 V 1 L的H 2和 V 2 L的N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总体积为 V 3 L(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生成NH 3的体积是()。
(A)( V 1 + V 2 -V 3)L(B)( V 1 +V 2 +V 3)L
(C)( V 1 + V 2 -2 V 3)L(D)[ V 3 -( V 1 + V 2)]L
3.在某合成氨厂合成氨的反应中,测得合成塔入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6:18:1,出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9:27:8,则氮的转化率为()。
(A)5%(B)50%(C)25%(D)20%
4.下面是合成氨的简要流程示意图(如图2-4-1):
沿x路线回去的物质的是()。
(A)N 2和H 2(B)催化剂(C)N 2(D)H 2
5.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已知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反应产生H 2和CO 2,H 2是合成氨的原料,CO 2供合成尿素用。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____物质作原料较好。
(A)CO(B)石油脑(C 5 H 12 、 C 6 H 14)(C)CH 4(D)焦炭
6.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 。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之比是()。
(A)1:5(B)1:4(C)1:3(D)1:2
7.在3H 2 + N 22NH 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
(A)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
(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遏止逆反应的发生
8.总压强为3.0 × 10 7 Pa时,氮氢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3)通入合成塔,反应达平衡时的压强降为2.5 × 10 7 Pa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
(A)35%(B)30%(C)25%(D)20%
9.将2LN 2和6 LH 2充入密闭容器里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2L,计算:
(1)平衡时,混合气体里各气体物质的质量分数。
(2)N 2转化为NH 3的转化率。
(3)混合气体中NH 3全部被0.005L水吸收,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氨水的密度为0.96g/mL,气体在标况下)质量分数是多少?
10.某温度下,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 2和3molH 2,使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平衡混合物中N 2 、 H 2和NH 3的物质的量分别用 m 、 n 、 g mol表示,如果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物质的加入量,而要求 m 、 n 、 g 的值不变,如果用 x 、 y 、 z 表示所加入的N 2 、 H 2和NH 3的量,那么 x 、 y 、 z 应满足:
(1)若 x =0, y =0,则 z =-____mol 。
(2)若 x =0.75mol,则 y =____mol, z =-____mol 。
(3) x 、 y 、 z 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用 x 、 y 、 z 的代数式表示)。
1D,2A,3C,4A,5B,6A,7C,8D 。
9.(1)H 2 14.11%;N 2 65.79%;NH 3 20.06%;(2)20%;(3)7.2 mol 。 L -1;12.8% 。
10.(1)2;
(2)2.25,0.5;
(3) x +=1,2 y +3 z =6 。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B.非金属性:X > Y >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 W > Z >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 NaOH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填化学式)。这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填元素符号)。Na > Mg > C >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 _____ > H2O、HF;
第三周期SiH4 > PH3 > _____ >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 C.NaH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 C.XY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 Mg2+ > Al3+ > F B.碱性:KOH > NaOH Mg(OH)2 > Al(OH)3
C.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D.酸性:H3AlO3 < H2SiO3 < H2CO3 < H3PO4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 HT;原子序数T >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 __________。PH3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
(1)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反应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淀的转化
1、实验探究
(1)Ag+的沉淀物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变为黄色黄色沉淀变为黑色
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实验结论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Mg(OH)2与Fe(OH)3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实验结论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淀转化的方法
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转化的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锅炉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盐酸Ca2+(aq)]
其反应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
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例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时,便慢慢地使之转变为铜蓝(CuS)。
其反应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