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边长等于r正方形透明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动机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用手摸一摸,引导说说关于圆,都知道了什么,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2.引导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还想知道圆的什么知识,适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3.引导简单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转化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引导,确定方法
师:我们曾运用转化法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探索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猜想一下,圆可能转化为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
师: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学具,想一想把圆怎样剪?剪成什么样的图形?
(根据学生猜想,指导学生试着把圆平均分成8、16、32个相等的扇形,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动手操作,尝试探究
师请同学们动手剪拼一下,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师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把圆拼成了什么图形?请你把拼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各小组汇报,共享思维成果)
3.课件演示,突破难点
师课件演示,再现将圆16等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再将圆32等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引导思考:
(1)圆与有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3)如果等分份数仅需增加,结果会怎样?
师:课件进一步演示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长方形,是学生之观感知: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观察比较,导出公式
师:请各小组仔细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也就是S=πr×r=πr2
(可能有的同学会把圆剪开后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推出同样的计算公式。)
5.尝试运用
出示例3,读题列式,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的第1题。
3.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直径50分米
2.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明家购买一种麦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请你帮忙算一算,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第118页的第3题和第4题。
一、内容简介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特征和掌握了园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能力。
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折一折和剪拼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次探究活动,围绕着“怎样使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使剪拼后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
第三次探究活动,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3、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4、解决问题
5、小结
三、知识应用(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已经掌握圆的哪些知识?
师:关于圆你还想探讨什么?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谁能摸一摸这个圆片的面积。
师:那这个圆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沉默),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此时,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教师,如何施展自己的“点金”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师:好,同学们停一停。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想法了。我看你们小组的想法就很好,谁代表小组上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师:噢,你想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来求它的面积。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这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师:你想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它的面积,是不是?
师:刚才同学们有了两种思路,可以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可以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师:同学们刚才也发现了,不管是折出的图形,还是剪拼出的图形,都不是很像三角形,怎样让它更接近这些图形呢?是不是得进一步研究。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师:各个小组都研究出结果了,谁想先来展示一下?请你们小组先说。
师: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师:你们同意吗?这就是把圆折成16份时其中的一份(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平均分成4份中的一份相比,确实像三角形了。如果想让折出的形状更接近三角形,怎么办?
师:你继续折给大家看看。(学生折起来很费劲)看来同学们再继续折纸有困难了,老师在电脑上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是同学们刚才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形状(课件演示“正十六边形”),这一份看起来像是三角形了。现在我们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并突出其中一份的形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分的份数再多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分的份数越来越多,那其中的一份会是什么形状?
师: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成功地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你们的方法真好。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一个小组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发言)请你们小组派个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
师:这个方法还真不错,这个小组把圆剪成8份(把这个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剪成4份拼成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师: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吗?
师:哪个小组分的份数更多?
(教师让另一组展示自己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的图形。)
师:和前两次拼成的图形比,又有什么变化?
师:如果要让拼成的图形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我们让电脑来帮忙。大家看,老师在电脑上把这圆平均分了32份,看拼成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演示。)
师:把这圆平均分了64份,看拼成新的图形呢?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范围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范围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关于圆的面积你想了解什么?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计算公式怎样推导?……)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8、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
(再次出示牛吃草图)
师:这匹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现在会求了吗?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教学例1。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呢?(先要求出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草坪的面积吧!
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出示第三题)
3.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评价反馈)
同学们真棒,解决完上面的三个问题后敢不敢来挑战下面的问题?
4.已知半圆中三角形ABC的高是5厘米,面积是30平方厘米,半圆的直径是多少?求阴影部分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师:你们对于圆面积的疑问现在解开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哪些条件就可求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直径或是周长)
知道半径:S=πr2
知道直径:S=π(d÷2)2
知道周长:S=π(C÷π÷2)2
师:同学们,猜想验证、操作发现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用好它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
圆除了转化为长方形,还能转化为什么图形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πr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材第67、第68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小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3)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圆周曲线就变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段了,用这样的小块拼摆的图形就更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中的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
(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
拼成长方形:
老师说明: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出示教材第67页上面的图加以说明。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3.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板书: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老师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直接写出得数。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0.22=0.72= 0.9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圆桌桌面的'直径是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思维训练
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491625364964811000.040.490.81
2.12.56平方分米28.26平方分米1256平方厘米28.26平方米
3.28.26平方分米
4.1.1304平方米
思维训练
3.44平方分米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课堂设计说明
1.通过实际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2.教学时,强调知识迁移的过程。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组织学生观察猜想。
先观察再猜想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 ah s= ah s= (a+b)h二、新课。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 是这个圆面积的 。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 ,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因为:三角形面积= ×底×高 162π圆面积= × = × ·r×r =πr2(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162π 圆面积 = ×r÷ = ×r×8 =πr2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d=20厘米 求:s=? r=d÷2 20÷2=10(m)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一、内容简介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特征和掌握了园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能力。
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折一折和剪拼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次探究活动,围绕着“怎样使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使剪拼后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
第三次探究活动,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3、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4、解决问题
5、小结
三、知识应用(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已经掌握圆的哪些知识?
师:关于圆你还想探讨什么?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谁能摸一摸这个圆片的面积。
师:那这个圆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沉默),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评析】“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此时,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教师,如何施展自己的“点金”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师:好,同学们停一停。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想法了。我看你们小组的想法就很好,谁代表小组上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师:噢,你想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来求它的面积。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这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师:你想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它的面积,是不是?
师:刚才同学们有了两种思路,可以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可以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板书:转化[【评析】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师:同学们刚才也发现了,不管是折出的图形,还是剪拼出的图形,都不是很像三角形,怎样让它更接近这些图形呢?是不是得进一步研究。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师:各个小组都研究出结果了,谁想先来展示一下?请你们小组先说。
师: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师:你们同意吗?这就是把圆折成16份时其中的一份(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平均分成4份中的一份相比,确实像三角形了。如果想让折出的形状更接近三角形,怎么办?
师:你继续折给大家看看。(学生折起来很费劲)看来同学们再继续折纸有困难了,老师在电脑上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是同学们刚才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形状(课件演示“正十六边形”),这一份看起来像是三角形了。现在我们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并突出其中一份的形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分的份数再多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分的份数越来越多,那其中的一份会是什么形状?
师: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成功地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你们的方法真好。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一个小组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发言)请你们小组派个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
师:这个方法还真不错,这个小组把圆剪成8份(把这个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和刚才剪成4份拼成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师: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吗?
师:哪个小组分的份数更多?
(教师让另一组展示自己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的图形。)
师:和前两次拼成的图形比,又有什么变化?
师:如果要让拼成的图形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我们让电脑来帮忙。大家看,老师在电脑上把这圆平均分了32份,看拼成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演示。)
师:把这圆平均分了64份,看拼成新的图形呢?
课题: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数学新课程实施应以学生数学素质的� 《标准(20xx版)》的作者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透步积累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例3更是提供了一次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圆的面积研究,以计算圆形草坪的面积作为情境自然引入;光盘、环岛、古建筑中的“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土楼的占地面积、篮球场的三分线大量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能更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教学对象分析:
该节课内容是专门针对正迈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展开的,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处于该阶段的很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高,�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该教学内容是学会计算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该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辨别圆形、计算圆的周长,指导圆的半径、直径怎么表示,也明白“π”的含义以及其数值。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也是他们在小学校园呆的最后一年,相比于其他低年级的小学生们,他们不仅在年龄上有所增长,而且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也较全面,同时也更加地深入。
2、对学习该内容的困惑与迷思
学生会对“π”的来源以及它的数值具体含义了解不是很清楚,还有存在对“圆”面积公式的疑惑,它是怎样从长方形的角度推向圆的形状的。部分学生存在逻辑感不强,对推导的过程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举一反三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的认知目标、教学方法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
1、教学的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教学方法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教学模具、纸张、作业本、尺子、剪刀
教学的基本思路(或流程)
教学过程:
一、从旧知到新知,引入新课
根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开展新课堂。
1、课前回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圆的半径r的数值,怎样计算圆的周长C?
(2)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半圆的直径R或者四分之一圆的半径r,应该怎样计算这些圆的周长C?
2、明确圆的面积的相关定义:
学习过程1:老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纸张,用圆规在纸面上画2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圆,并拿出剪刀进行相应的`裁剪。老师:这是两个一样的圆吗?他们一样大吗?
学生:不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
老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A:用眼睛看,它们明显不一样大小。
学生B: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就说明哪个是大圆,哪个是小圆。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凭借着肉眼来辨别这些东西的大小,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判别他们的呢?这时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就引入了一个“圆的面积”的概念,通过计算他们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其大小。
学习过程2:理清“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老师要用标准的圆形教具,动手指出圆周长和圆面积之间的区别。理清之后,归纳两者之间定义的不同,即圆的周长是指构成圆一周的密闭曲线的长度,而圆的面积是指某个圆占平面的大小。
二、巧用游戏化形式,辅助学生理解
学习过程1:老师使用PPT课件展示问题:一个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半径r为4厘米的圆形,怎么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圆面积的大小进行猜想,在讨论后,老师展示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所呈现的PPT有猜想过程)得出,该圆面积比4个同边长的正方形比较要小,而比3个同边长的正方形要大。老师:可见,圆的面积的大小无法直接用正方形来衡量计算。
学习过程2:老师带领学生们回忆其他几何平面图形面积(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计算方法。老师同步PPT的内容,唤起学生们的记忆,即我们在计算一个新的平面几何图形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分割、拼接、补全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开展运算,也就是化难为易。
三、教师引领,带领学生一起推导圆面积公式
学习过程1:探索拼接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拼接而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什么联系呢?鼓励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思考完毕,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展示PPT相关内容)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学习过程2:寻求其他推导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4人为一学习小组):运用转化思想,来求圆的面积。讨论完毕后,小组成员可以派代表进行讲解,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实战练习,提高解题效率
自主完成课后习题,明天上课前小组组长要汇报作业情况。同时也不布置一些作业,如下:
计算下列圆的面积和周长
(1)已知某圆r=3cm,求S和C
(2)已知r=5cm,求S和C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重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
圆的面积演示教具及平行四边形拼割教具;厚纸做的圆及剪刀与胶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我们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有关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新授。
1.圆的面积的含义。
问:面积所指的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以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含义是指长方形所围成平面的大小。那么,圆的面积的是指什么?(圆所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如果用面积单位直接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可以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也就是割补法,把圆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怎样分割呢?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
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向学生说明: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教师边提问边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拼成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原来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的长?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哪部分?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 ×
= ×
= ×
=
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可以写成:
3.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出示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问:要求圆的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4×
=3.14×16
=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半径2分米。
直径10厘米。(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直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2.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强调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与单位名称。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也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 计算。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5、6题。
一、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二、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果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其他平面图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材首先出示了估算图,再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本课的教学活动将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构建。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是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教b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把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红岸公园为了减轻工人们的负担,在公园的草坪上安装了许多个自动喷水头,它喷射的距离为5米,喷水头转动一周是什么图形?
(生回答:圆形)
师: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呢?(课件演示喷射的过程)
这个面积就是谁的面积?(圆的面积)
(板书:定义: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同学们会求圆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知]
(二)尝试估算、探究思考。
师:这个圆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算一下这个圆的面积。
(课件出示16页图,将这个圆置于边长是10米×10米的正方形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先试着估算一下这个圆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师巡视。
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1。利用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50平方米,圆的面积在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即50平方米<圆的面积<100平方米。
2、利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先数出 四分之一个圆的面积约是20平方米,整个圆的面积约是80平方米。
我们估计了半天,也没有得到精确的数值,那么,它一定有一个具体的计算方法,就像圆的周长= dπ 或2π r一样,我们继续往下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尝试解决的方法,为后面的深入探究作好辅垫]
(三)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公式的吗?我们利用的就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方法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那么,我们能否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类比迁移。为学生打开思路,找到了继续往下探究的方向,对由直线图形过度到曲线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
2、探究公式
(1)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圆片,把它等分成8份,再分成16份,然后和组内成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思考:拼成的图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可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
(3)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例:师一边倾听一边课件演示拼的过程。
(4)操作思考:
学生接着剪拼32等分的圆形,边拼边观察和16等分的圆拼成的图形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课件演示拼的过程,再现等分16份的圆拼成的图形)
(5)如果把圆等分为64份,128份……大家想拼成的图形会怎么样?
(生: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6)观察思考: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接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哪部分相等。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一下。)
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 r),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长×宽,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应怎样写?
生:s=长×宽
= π r×r= π r2
师:π r2 中r2表示r×r即2个r相乘。
师:我们终于找到了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拼剪,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1、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师巡视)(强调估算的作用)
2、已知圆的直径0.2分米,求圆的面积。
3、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闻名世界的声学奇迹,它是一道圆形围墙。圆的直径为65.2米,周长与面积分别是多少?
4、有一圆形蓄水池。它的周长约是31.4米,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
5、教材1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掌握圆的面积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经过尝试,他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总结收获,激励结束(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 情感目标: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圆的面积是什么?
复习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圆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3)实验验证:
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
①你准备怎样数?与同学交流。
②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估计一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4)指导完成第一幅图的计算和填空。
同桌合作,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3.教学例8。
(1)谈话: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那么圆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操作体验:把117页上半部分剪下来,按16等份剪开,再拼一拼,看看能什么图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4)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后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图形?(长方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
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7)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怎样表示?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8)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9)追问: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了?
(10)完成练一练。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
(2)想象一下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喷水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指导算术方法和代入法两种方法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3、4题。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推导与计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学情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喷水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过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课件):“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课件)。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或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课件)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课件),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龙头最多能喷灌多大草坪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1)半径为3分米;
(2)直径为10米。
(3)周长为13厘米。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王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10米、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的射程是5米。
(1)这个龙头最多可喷灌多大面积的草坪?
(2)喷灌后至少可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六、评价和反思
这节课紧紧抓住了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的联系,这种从多角度思考的教学理念,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每四人小组一个彩色圆(教师分好8等分点)、两三个圆、固体胶、卡纸、剪刀。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出示图:
你看到了什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圆的面积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半径、直径)
二、新课教学:
1、猜测:
现在请大家看,这儿有一张正方形的纸,(课件演示)用它剪一个最大的圆,(课件演示)如果圆的半径用r来表示,你知道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吗?(2rx2r)整理一下(板书:2rx2r=4r的平方)(按虚线)我们再来看看图,你明白了什么?这样看来,正方形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4倍,那么,现在请你猜猜看,圆的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2、验证:
(1)现在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三倍多一点,那么,圆的面积与r的平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你们准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它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动用桌子上的学具。(教师巡视)
(2)反馈:(三分钟后,低到高)
a:你们为什么不动?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同意吗?
b:这儿有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可以吗?那么怎么拼呢?(学生拼,投影演示)看看象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象吗?我看不象。怎样使它象呢?(分的份数多一点)刚才我们拼的图形象平行四边形,当然,可能还能拼成别的图形。
c:刚才我们讨论研究出来的方法第一步是等分,第二步是想一想拼成什么图形,再拼一拼,第三步是推导。(板书:等分想、拼推导)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板书箭头)
(3)操作:
你们想试一试吗?现在请组长拿出信封,倒出里面的圆片,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动手。(小组讨论操作,师巡回指导:表扬拼出与别组不一样图形的小组,提示拼好后可以用胶水粘住。)
3、小组汇报:(举起把圆等分成8份、16份所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给学生看一看,再请平均分成16份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汇报)
(1)学生汇报。
(2)有没有疑问?
拼成的长方形是真正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边是曲线)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课件演示)等分成64份,又会怎么样呢?(课件演示)如果等分的份数更多,又会怎样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板书: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求的?(板书)它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宽呢?(课件演示:在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64等分图的下面出示r,右边出示r,同时板书)那么圆的面积=rxr=r的平方。
(4)还有补充吗?
小组汇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实物投影仪下显示,最后写成r的平方,14bd的平方)
4、小结:通过刚才我们四人小组的活动,大家有什么结论?(不管拼成什么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那么知道什么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半径、直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p1302(1)(3)(课件演示)会吗?(草稿本上算,投影反馈)
2、现在来看这个图形(猜测题)如果r=5厘米,你能求什么?(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剩下的纸的面积)请你草稿本上算一算。(投影反馈)或口答。
四、机动练习: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分发给四人小组:你们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反馈)还可以测什么数据算面积?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