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家人们整理的高二数学教案13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的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高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 数学 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学习 数学 的兴趣和“用 数学 ”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 学习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 数学 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 数学 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 数学 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
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 数学 模型;
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
教学重点:熟练地求交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直线A x+B +C =0与直线A x+B +C =0,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
重合的充要条件是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
2.知识回顾: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求直线=x+1截曲线= x 所得线段的中点坐标。
②由学生分析求解的思路→学生练→老师评讲
(联立方程组→消用韦达定理求x坐标→用直线方程求坐标)
③试求→订正→小结思路。→变题:求弦长
④出示例:当b为何值时,直线=x+b与曲线x + =4 分别 相交?相切? 相离?
⑤分析:三种位置关系与两曲线的交点情况有何关系?
⑥学生试求→订正→小结思路。
⑦讨论其它解法?
解二: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求解;
解三:用数形结合法进行分析。
⑧讨论:两条曲线F (x,)=0与F (x,)=0相交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如何判别直线Ax+B+C=0与曲线F(x,)=0的位置关系?
( 联立方程组后,一解时:相切或相交; 二解时:相交; 无解时:相离)
2.练习:
求过点(-2,- )且与抛物线= x 相切的直线方程。
三、巩固练习:
1.若两直线x+=3a,x-=a的交点在圆x + =5上,求a的值。
(答案:a=±1)
2.求直线=2x+3被曲线=x 截得的线段长。
3.课堂作业:书P72 3、4、10题。
高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语言描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够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空间物体和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阐述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实物和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定义。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定义、分类和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演示圆柱的实物模型,概括出圆柱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义和表示。
(6)引导学生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定义、表示以及分类,借助演示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
4.提问回答,解决问题,扩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否为棱柱?(通过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握了讨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讨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仔细观察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它的最值情况如何?
(4)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x)=0的解集是多少?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结论:|sinx|≤1(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数学高二教案 篇5
教学 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 重点:
(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 难点:
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 用具:
计算机.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①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②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 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 时,②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2)当 时,②表示一个点 ;
(3)当 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 时,①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 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 和 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 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③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3) .
学生演算并回答
(1)表示点(0,0);
(2)配方得 ,表示以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
(3)配方得 ,当 、 同时为0时,表示原点(0,0);当 、 不同时为0时,表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例2:求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并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分析:由于学习了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那么本题既可以用标准方程求解,也可以用一般方程求解.
解:设圆的方程为
因为 、 、 三点在圆上,则有
解得: , ,
所求圆的方程为
可化为
圆心为 ,半径为5.
请同学们再用标准方程求解,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1)求圆的方程多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为:由题意设方程(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根据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系数,写出方程.
(2)如何选用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一般地,易求圆心和半径时,选用标准方程;如果给出圆上已知点,可选用一般方程.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 经过点 作圆 的割线,交圆 于 、 两点,求线段 的中点 的轨迹.
解:圆 的方程可化为 ,其圆心为 ,半径为2.设 是轨迹上任意一点.
∵
∴
即
化简得
点 在曲线上,并且曲线为圆 内部的一段圆弧.
【练习巩固】
(1)方程 表示的曲线是以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求 、 、 的值.(结果为4,-6,-3)
(2)求经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
分析:用圆的一般方程,代入点的坐标,解方程组得圆的方程为 .
(3)课本第79页练习1,2.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作业】课本第82页5,6,7,8.
【板书设计】
圆的一般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例1:
例2: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6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
1.1.1命题及其关系
一、课前小练: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
(3)3 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新课内容: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哪些为真命题?哪些为假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三、练习:教材 P4 1、2、3
四、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五、课后反思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7
课题1.1.1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
目标
1)知识方法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重点
难点
1)重点:命题的改写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备注
1、课题引入
(创设情景)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
(3)3 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2、问题探究
1)难点突破
2)探究方式
3)探究步骤
4)高潮设计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 ,则 ”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 叫做命题的'条件,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 ,则 ”的形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
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 ,则 ”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3、练习提高1. 练习:教材 P4 1、2、3
师生互动
4、作业设计
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5、课后反思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8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54~P57,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教材P55的“探究”中,怎样获得样本?
提示:将这批小包装饼干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搅拌均匀,然后不放回地摸取。
(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些?
提示: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3)�
(4)用随机数法读数时可沿哪个方向读取?
提示:可以沿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方向读数。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两种——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3)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分段,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4)随机数法就是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有操作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总体个数不多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
[问题思考]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与第几次被抽到有关吗?
提示: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在每次抽取时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与第几次被抽到无关。
(2)抽签法与随机数法有什么异同点?
提示:
相同点
①都属于简单随机抽样,并且要求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体数有限;
②都是从总体中逐个不放回地进行抽取
不同点
①抽签法比随机数法操作简单;
②随机数法更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多的时候,而抽签法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少的情况,所以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应当选用随机数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制作号签的成本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高二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章的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思想方法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重点: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透彻理解及对随机变量引入目的的认识:
环节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能够概括出随机变量的定义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阅读课本33页问题提出和分析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析理解中的两个随机现象的随机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建立了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
3、随机变量
(1)定义:
这种对应称为一个随机变量。即随机变量是从随机试验每一个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
到的映射。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
(3)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随机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的范围
相同点都是映射都是映射
环节二随机变量的应用
1、能正确写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能用随机变量的描述随机事件
例1: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现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其中含有的次品数为随机变量的学案。这是一个随机现象。(1)写成该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上述结果。
变式: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这是一个随机现象。若Y表示取出的3件产品中的合格品数,试用随机变量描述上述结果
例2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用X表示这两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
量,分别说明下列集合所代表的随机事件:
(1){X=0}(2){X=1}
(3){X0}
变式: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用X表示这三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是?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练习: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变量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个红绿灯路口,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2)一个袋中装有5只同样大小的球,编号为1,2,3,4,5,现从中随机取出3只球,被取出的球的号码数;
小结(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