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 2015-11-28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牧场之国教学反思(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课上完的时候,感觉不是很好。后来仔细想想我知道了那节课缺点是在哪里了。关键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当然,老师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怎么实现,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有人说:分析课文是让课文潜入水中,朗读课文是让内容浮出水面。我觉得这句话把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说明。但怎么去读,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肯定不行。这里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一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我看到许多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像汪立民老师的文言文读得引导,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吕红霞老师的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对语句进行细细的品味,读得有激qing;王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抓住四次对话的朗读,每一次对话的情境不同,学生读得情感就不同。她(他)们让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朗读让阅读教学走向多姿多彩,让阅读走入学生的心灵。
面对生成性的课堂,突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经验尚浅。面对学生说出“马儿会不会结婚?”、“绵羊在谈恋爱”、“我闻到了汽油味”这些对文本有些另类的解读,可以说是反文本的解读,教师的教育机智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抓住这些解读,如果当时引导的好的话,完全有可能成为这堂课的亮点。比如说“绵羊在谈恋爱”,我当时如果适时的绵羊谈恋爱,在这里“结婚”,繁衍后代,不正是说明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吗?多好的资源呀,没有抓住,可惜!再如“我闻到了汽油味”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闻到汽油味呢?学生们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失之交臂,可惜!当然教育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老师文化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正是自己年轻的不足吧。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在教学第22课《牧场之国》时,课堂上我激励性的评价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课文时,我随即表扬:“你读的真好!”课后我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读得真的好吗?到底好在哪?
课文读完后,我又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部分?”“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我听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反思: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我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结结巴巴才读完这篇课文,教师还表扬 “读得真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 其实,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部分,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还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有针对性地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这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可以效仿那个孩子的说话的方式。可在原案例,由于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不负责任的。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怎么实现,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有人说:分析课文是让课文潜入水中,朗读课文是让内容浮出水面。我觉得这句话把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说明。但怎么去读,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肯定不行。这里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一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我看到许多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像汪立民老师的文言文读得引导,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吕红霞老师的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对语句进行细细的品味,读得有激qing;王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抓住四次对话的朗读,每一次对话的情境不同,学生读得情感就不同。她(他)们让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朗读让阅读教学走向多姿多彩,让阅读走入学生的心灵。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首先我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小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多,没有让学生自由选择画面进行教学。启发还欠灵活。另外我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以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二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富足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样的意境中,留连忘返。
在选择本课作为教研组研讨课,是因为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自己有诸多想法:比如对教学突破口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的思考,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等。于是决定自己尝试一下。但第一次的教学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对时间的掌握,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该略去什么,又应该注重什么等问题的实践,于是在年级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诞生了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想贯彻这样的理念:
略去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练习入手,省去了很多老师的讲解。如:老师出示动物的名字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发现“黑花白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牛犊、老牛、、骏马、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等,让学生发现,动物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奶牛的种类多,数量多。接着我又利用一个词语搭配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动物不但很多,而且它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是牧场的主人。”从而深入课文,感悟动物们生活自在的句子,在品句读句的过程中,其乐融融。
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让你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地向往。于是,我就给孩子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孩子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上课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文中语言具有特色,用拟人化的描写去渲染情境、表达情感。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下,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上传相关资料,在资源中心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高年级的文章长,内容深,涉及的知识很广。如果课前学生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将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甚至很多问题不查资料都难以解决。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一篇课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课前,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知识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但是,教师如何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长期以来难于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课前推送预习任务到学生的平板,学生接收以后,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以本课为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画作以后,将图画拍照,上传。学生预习时画的画,将文字转化成图片,更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录音功能,录制自己的朗读,并上传。将查找到的荷兰风光资料,上传到资源中心。只要学生提交了预习作业,教师可以进入资源中心进行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查看预习作业,对资源进行分享。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检测生字词预习情况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略读课文,不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字词,但是基本的读认要求,必须达到。教师发布字词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作答。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统计功能,可以在学生完成习题时,同时统计出错题,可以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难点,对错误率高的习题有的放矢的进行解决。让学习更直观,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读中感悟,突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但是,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往往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使学科的特性完全淹没在技术的“汪洋”里,课堂成了纯粹的信息技术展示。《牧场之国》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更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字的张力,去领悟文字的意境。为了避免学科特性不突出这一现象,在设计教学时,我突出了朗读部分。先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朗读课文,再请学生利用背景音乐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放松了心境,整个教室雅雀无声,仿佛他们来到了牧场之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文字的魅力结合朗读教学充分显现。
四、抢答学生画作名称,增加课堂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对它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并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呢?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用了信息技术中的抢答功能。教师进入预习资源中心,调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所画的作品,投影给学生。学生通过平板上的抢答器抢答画作名称。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我将“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各小组找出文中所有的拟人句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相关问题。教师发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员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组长在电子书上用荧光笔标出拟人句。
(2)小组讨论:你从每句话中的哪些词判断出这个句子是拟人句?
(3)通过这些拟人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提醒:讨论完毕,组员端正坐好,组长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里面,更是突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组长与组员进行分工,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发生了一件让我很意外的事情。一小组的同学竟让直接进入到了教学资源库中,把教师准备好的所有的拟人句的资料直接提取了出来。使我不得不及时改变教学进程。这个意外事件,促进我更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让他们选取其中有用的资源,小组合作探究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师的实际控制下,有限的放开学生。或许,完全放开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纷呈,会有更多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会让所有的学生“活”起来……
六、一课一得,给拟人句投票,检测学习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过“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常常这样想,能够被学生用来架构的语文知识一定不是一节课具体的内容,而是在渐渐培养中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不断习得的语文学习方法。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应当扎实地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得,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完成有效的认知体系架构。也许,这种方式是对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课文只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
课文中的拟人句,成为我带领学生品味文字、体会文章意境的切入点和载体。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课堂结尾,让学生挑选出八句话中的拟人句,让学生回顾判断拟人句的方法,让课堂变得扎实。对于错误的句子,教师让选对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判断拟人句的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有些学习方法的处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另外还让学生课外搜集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
课堂上的教学,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找,课文主要为读者描述了几幅画面,并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图画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接着,在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欣赏图片,了解荷兰。读课文想画面,体味“牧场之国”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田园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联系前文,激趣导入。
1、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2、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助,认读生词。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板书:荷兰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绵羊成群)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 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
教学预设
预设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2、师小结: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导朗读
预设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想象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预设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这句话?一共提了几次?画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3、教师小结: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图文结合,欣赏牧场之美。
1、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辽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宁静的牧场;丝绒般的草原与流淌的运河相伴在一起;牧场上,羊儿在悠闲地享受阳光,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膘肥体壮的马儿飞驰到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赞美牧场之国。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2、赞美荷兰。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对于题目的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为在后面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比喻句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
课上完的时候,感觉不是很好。后来仔细想想我知道了那节课缺点是在哪里了。关键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当然,老师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怎么实现,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有人说:分析课文是让课文潜入水中,朗读课文是让内容浮出水面。我觉得这句话把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说明。但怎么去读,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肯定不行。这里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一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我看到许多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像汪立民老师的文言文读得引导,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吕红霞老师的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对语句进行细细的品味,读得有激情;王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抓住四次对话的朗读,每一次对话的情境不同,学生读得情感就不同。她(他)们让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朗读让阅读教学走向多姿多彩,让阅读走入学生的心灵。
面对生成性的课堂,突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经验尚浅。面对学生说出“马儿会不会结婚?”、“绵羊在谈恋爱”、“我闻到了汽油味”这些对文本有些另类的解读,可以说是反文本的解读,教师的教育机智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抓住这些解读,如果当时引导的好的话,完全有可能成为这堂课的亮点。比如说“绵羊在谈恋爱”,我当时如果适时的绵羊谈恋爱,在这里“结婚”,繁衍后代,不正是说明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吗?多好的资源呀,没有抓住,可惜!再如“我闻到了汽油味”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闻到汽油味呢?学生们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失之交臂,可惜!当然教育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老师文化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正是自己年轻的不足吧。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课堂上的教学,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不管自己设想的多么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不临场随机应变,那么整个课堂也会显得单薄而空洞。厚积薄发,学以至用,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追求的目标。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首先我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启发得不够灵活,所以学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小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还感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另外我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以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
遗憾的是不管自己设想的多么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不临场随机应变,那么整个课堂也会显得单薄而空洞。厚积薄发,学以至用,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