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方法。

2、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教学反思 篇2

中午午休随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况,突然,我惊诧了,我看到了大学同学的学生思考记录,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级,现在也在上同样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他们在探讨这篇课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随即我就发信息问她为什么回想到这篇课文是伪造的,意义又是什么?她告诉语文课上的道德渗透也很必要,她们学校现在就在搞这个活动,让道德感走进课堂。

我回顾了我这篇这课文的流程和重难点,我非常中规中矩的。带着孩子们找到听反复朗读了环境描写的句子,同学们也说出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接着进一步走进谭老师,抓住正侧面描写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质,一步不差的紧随考试的要点,这节课,我也能感受到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敬佩之情,师生互动很成功,我以为很成功了。但没想到,看完大学同学的记录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说的道德渗透,忽略了孩子对书本质问的勇气,忽略了他们敢想敢猜测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辅导,我又继续了第三课时,给他们讲讲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闻,我找了一篇我一读就会哭的《母亲的短信》,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我读到“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便会眼含热泪,我轻轻地读着,然而我读到中间,我已无法坚持,便课代表代我读下去,然而结局令我诧异,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们竟然……笑了!!怎么办,我忍痛继续讲着,我含着泪讲着爱的伟大,记者编造美丽谎言的意图。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们竟然会笑!!!!我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我化解不了这种无奈。

最后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写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乔安西面临环境的恶劣、孤单、无亲,她把自己比作随时会落的叶子,对生命不抱希望了,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乔安西也越来越悲观、虚弱,她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自己生命的征兆,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落魄的老画家,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乔安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秋寒风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为乔安西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乔安西从傲然不落的叶子得到了启示,恢复了生的信念,最终脱离了危险。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的贝尔曼,自己却因淋雨作画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文本。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复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并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设计了6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研读,围绕探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刻体会贝尔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乔安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而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为结尾。我让学生在凄婉的《二泉映月》的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未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如果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体会的会更深入。

学习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探究问题环节,学生的边缘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要求。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4

上午第一节课,我们就到操场集合,校长先说了几句话,又说:“我宣布,英华小学六一游园开始!”

随着校长的声音,六一有缘开始了!

我现在我们班玩,终于轮到我了,我知道,我肯定套不中的,所以我也就是玩玩而已。果然,三个圈都扔了过去,我一个瓶子都没套中。

我玩完之后,就去找我弟弟了,可是找了好几圈都找不着,我就跟李兴哲、刘垚和王子豪一块儿玩了。

我们到了一个名叫投飞机的游戏。可我刚排队,弟弟就来了,我见弟弟来了,就和弟弟去别的地方玩了。

我们来到了双龙戏珠这个游戏,就是两个人用头夹住一个足球,绕着队伍转一圈就行了,而且是两张券。

我和弟弟见这个游戏很简单,就在着玩了起来。

最终,六一游园结束了,我和弟弟一共挣了四张券,这对于别人能玩的人来说,可能太少了,但是对于我和弟弟来说,这时我们六一游园中挣得最多的!

这次六一游园真高兴,挣了四张券,可惜是最后一次了!

最后教学反思 篇5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蟠然醒悟。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让我们感受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我以为最切实际的一点触发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我设计如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话题是“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语气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富有变化,声音抑扬顿挫。

2、要求真切说出“最后一课意识”:

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仔细揣摩探究“最后一课意识”:

文中写到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你认为是韩麦尔先生备课仔细了,讲解细致了的原因吗?你觉得小弗郎士容易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什么?

4、唤醒燃起自己的“最后一课意识”:

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不妨引导他们: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不!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为了体验这种奇妙的成就感,我们何不在心中点燃“最后一课”的。希望明灯呢?

有名家说:“语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存有无限丰富的人类精神资源,可以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因为,人毕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根据这样的理解,那么这“最后一课”也许就成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课。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6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3分钟)

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生书空,读课题。【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

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

一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目标是读准字音)

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

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震撼 誓死护卫 诠 释 师德灵魂 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坍(tān)塌 生死攸(yōu)关

二读课文,理清脉胳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读。

(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齐读第一段。

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3)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4 分钟)

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 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

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20分钟)

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

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 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

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

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④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2.出示: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①指名读。

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

③一齐读。

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①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

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

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字”、“标点”、“句式”、“情境”„„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

5.齐读课文4-7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

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

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

【板书】

6.最 后 的 姿 势 读出问题 读出语气 读出思路 读出场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7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领悟诗的道理。

1、刚开始读诗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再读时要学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理解。"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最后联系实际,通过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图片等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8

不知不觉中,我最后的一个儿童节无声无息的来到了,他静悄悄的来,我们却热热闹闹地把他送走了。

中午(儿童节的中午),我来到课室,哗!班里已经焕然一新了,文艺委员和几个女同学早已把班级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了,我心想:这个六一 一定更加热闹。

上了两节课后,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各班的“庆六一”活动终于可以开始了!

文艺委员把所有的礼品摆上了讲台,给每个同学发了礼品,一阵喧闹之后,马上开始了玩游戏的环节,其中“踩气球”是最有趣的一项。作文

游戏开始,我报名玩“踩气球”。我、班长和曾锐锋三人为一组,另一组是陈俊明、龙威和林炜洪。游戏规则是:每个人的每只脚上都邦着两个气球,那一组把对方一组脚上的气球全部踩爆就算胜利,胜利的一组可以得到相应的礼品。

邓我们把气球邦好在脚上,主持人喊了开始后,我马上就遭到了龙威的攻击,可他没踩着,我一脚踩爆了他右脚上的两个,林炜洪又借机偷袭我,还好我闪得快,他只踩到了一个,可又被班长他们暗算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带一片混战过后,场上只剩下我、陈俊明和林炜洪三人,我和陈俊明脚上都还剩下两个球,林炜洪脚上还剩一个。作文

他们两个一起攻击我,我多的始料未及,林炜洪要踩我,却阴错阳差的被陈俊明才破了他脚上的那个,他也出局了,最后只剩下我和陈俊明“决斗”了。

我首先发起攻击,没想到一下就踩破了他右脚上的那个,他也不甘示弱的回敬了我一个,我气也来不及喘一下又攻击它,他又伶俐地躲开了,我与他大战了三百回合,他仍毫发无损,他也伤不了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出左脚去踩没踩着,却踩中了他脚上球的绳子把它的球踩掉了,又出右脚把它的球踩破了,最后我们组因为我的努力获得了胜利,也获得里相应的奖品。

一环扣一环的游戏不断地进行着,从初一(8)班教室里传出一阵又一阵的欢笑与掌声,好不热闹啊!最后的一六一就这样被我们的欢笑与掌声送走了,它是我们最后的一个六一儿童节,也是我们最难忘、最开心的一个六一儿童节!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9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