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作文吧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媒体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我还认识到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关于鲁迅的文章,有鲁迅自己写的《少年闰土》,也有他人对鲁迅的回忆。本文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写下的一篇回忆录。文中通过“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几个小故事,反映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补充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我将课外的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穿插在其中,讲完了一个故事,就出示一段相应的段落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二、抓住重点句子深度解读文本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品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我又着重让学生品读着重描写伯父救助车夫动作的句子,抓住一个“跪”字,我先让学生来做一做跪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谈谈这样跪着的感觉,当学生谈到这样半跪着脚酸酸的、麻麻的时候,我再进行引申:伯父就这样跪在车夫面前,跪了很长一段时间。接着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都能认真阅读文本,从时间的变化、周晔的感觉、伯父的动作细致等不同的方面说明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孩子们就从一个跪的动作,看出了伯父关心劳苦大众。接着,我再让学生谈:“你觉得伯父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呢?”由于前面的铺垫,在这一个环节上,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跪出了伯父的慈爱!”有的说:“跪出了伯父对劳苦大众的关心。”还有的说跪:“跪出了伯父与劳动人民平等的关系。”……本句中,我从一个跪字入手,使得整个流程自然,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拓展文本
这一段中,还有个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晔看到伯父叹息的一句话。在这句话的处理上,我着重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走进伯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来写一写当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前几个故事的学习,以及教学中我穿插的伯父的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的个性,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将先生此时此刻的无奈、担忧、憎恶之情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将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我没有忘记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学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孩子们进行了激情地跳读,而这个跳读的环节为这节课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沉浸在伯父对敬佩与怀念之中。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不足:在教学中我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朗读的指导上没有真正的体现层次性,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我的指导而提升;同时,虽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中我还是没有大胆地放手,生怕学生不能体会文中的情感,牵引的太多,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少了。而且,小组合作的讨论有点流于形式。如果我在设计中能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再针对学生的交流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可能更加合适。总之,通过这一次的赛课,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今后在教材的把握上,我会有所取舍,充分考虑课堂的重难点,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大胆放手,保证一课一得。
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牵手亲情 唱响关爱。其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原因是两课时我都分别上了先行课。这单元,我们语文组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回想两节课的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问题积极的讨论学习,课堂效果很好。比如,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方法,围绕“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爱戴?由此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学习,先自己勾画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勾画批注,理解关键词语,谈感受等。从而充分深刻地感受鲁迅这个人,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小组学习的效率就非常高。
我让每个小组长记录临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后依据发言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加分。全班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都争相抢夺发言权。以至于我班学习最好的陈媛同学,课上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流下了眼泪。我只好课下劝解,老师让你当科代表就是对你很好的信任,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一些。这样,她才擦干了眼泪。那节课后,我终于明白了,调动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原来能如此激活课堂的气氛。这样利于阅读教学能层层深入,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令中国人崇敬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提起鲁迅,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便映照心间。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周晔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生字词和读文的学习。但课前导入的环节时间太长,以至于最后的环节处理的太仓促。在引导学生弄清每部分大意,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之后,进行概括小标题的训练。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小标题的概括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给每部分加小标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效果。最后让孩子找到中心句,初步认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课时的学习,由回忆四件事引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自习提示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让学生去勾画描写鲁迅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先自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在吃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分析完一件事,就让学生抓住周晔的那句话,多次朗读,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概括中心思想。
在合作探究,理清课文的结构的同时,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其实暗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每分析一件事后,回到第一段周晔的话的朗读。设计到理解文章的难点的时候,我出示了文章相应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学完课文,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我趁机引导学生来品读巴金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所写的四句话,使学生情感再一次得到提升,进而齐读周晔的话,当我们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时,我们会怎样呢?此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更深入的走入鲁迅。如果再设计一个小的练笔或口语交际,你此时要和鲁迅伯父说些什么呢?我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完美。有了先行课的课例,我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对小组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这样不但小组合作的效率会高,而且课堂也更有实效性。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怎么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