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龙的传人》教学反思精选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
2、复习作为一个切入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让学生主要记住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4、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能够体会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来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
5、利用分组讨论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为学生理顺本堂课讲过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用了两节课,上完了《龙的传人》。
一进教室,没有直接上课文,而是请同学们打开预习本,把作业中的字词进行讲评。(一改完作业正好上课)错误较多的都写在黑板上,并重点强调。“佩”字的书写,中间的横都写成撇,肖的读音是第四声大部分同学却写成第一声,瑞的声母是翘舌音“r”而不是边音“l“,讲评后,进行了文中出现的三个多音字的学习,又读了两遍生字,才开始学文。
我轻声地唱道:“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我一唱,有不少的孩子就跟着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我停下来问。“知道。龙的传人。”“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龙的传人》。”我转身在黑板上板书好课题。“龙的传人是指谁?”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喊到:“中国人。”“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全班同学打开书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有体会的地方写好旁注,在巡回中我发现叶政通,刘惠文,胡睿捷的自学能力较强,旁批写得很好。全班交流后,请他们说说文章的体裁,大家都知道是说明文。正好又复习了已学过的说明方法,再请他们找出文中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做好笔记。举例子,列数字的都会,作比较,打比方的少部分学困生找不到。到这,下课铃声正好响了。
第二节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结构,先请大家划分结构段。一交流,答案五花八门,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阮文龙马上说出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再一起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接着,我请孩子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想想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一写有什么好处?片刻沉默后,马上有人说出:首尾呼应。再让同学们自学第二部分,找出龙的象征意义。
找出文中带“龙”的词语。再请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带“龙”的成语,我都板书出来了,叫他们做好笔记。染后擦掉,开始玩“开火车”游戏。分小组比赛,每人说出一个带“龙”的成语,不重复,看哪一组说得最多。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轮结束后,我又改变了游戏玩法,按顺序说出带龙的成语,不能重复。一轮下来,我做完点评,下课铃就响了。只好对孩子们说:“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玩,要加大游戏的难度,一人要说出龙的位置不同的四个成语。
感觉这个游戏很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在说出带龙的成语时,应让孩子们上来板书。
在学《龙的传人》这堂课时,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高文娥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后,对怎样使孩子对龙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此外,如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更有利于我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本周的班会活动中设计安排了以上活动,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龙的传人》。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在课文里边,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仅限于一个极其粗放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一名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一样在这一方面缺失,我要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龙文化。
龙文化到底包括什么内容?网络给予了我帮助,搜集来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传说、龙的艺术、龙的影响。仅仅了解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上的是语文课,我要借助这个载体给予学生更多语文的东西。
于是搜集了龙的诗歌、龙的词语等等与语文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手抄报里边呈现出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中国的龙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对与龙有关的知识加以了巩固,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现在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说上几个与龙有关的传说,都能写出十个八个龙字成语。回想我曾经对那个会讲“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护佑平安的海龙王”是那样的崇拜,现在我的学生也都知道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内心的追求,只要能尽自己的努力教会自己的学生就行。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舞龙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首先让学生对龙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讲出了对龙的初步认识“威武、凶狠……”,这些情绪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本课龙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各个时期的龙的图片,使学生从视觉上对龙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龙的家族方面,我通过讲解龙生九子的故事结合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对龙的造型的掌握,本课我通过欣赏-----找一找---教师示范等方面让学生掌握龙的基本造型。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地方对学生的'提问太突兀,口头禅用的太多,语气过于平淡,没有激情,无法活跃课堂气氛,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评价语言太少等等,在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指出来,在最后的作业评价方面,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方式不够丰富多样。
执教了《龙的传人》,感到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教材的定位应更精准。既然已经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那么,网络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学生对龙的精神的内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现的层面,还是应该运用网络,进一步的拓展。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上网浏览、汇报交流过后,脑海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人文内涵要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的高度: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对“龙”的精神层面的认识并没有加以升华。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说是单一的。
(2)语文味虽浓,但文化味不足。课堂上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但是这种语文味应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则,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显然,本堂课的课堂上只有对文本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没有深层次的引导感悟,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可能是教师本身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学时出现的“浅尝即至”的现象。
在教学拓展阶段,笔者认为能否利用网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有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一课,因此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学习应有助于其他3篇课文的学习。
(3)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龙”并非是学生陌生的东西,“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牢牢抓住这一点,特别是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以及第一段学习的时候,明显的受制于教材,而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人们对“龙”的喜爱这一话题的讨论交流。与其看图片,不如出示有关龙的艺术品、生活日用品、装饰品的实物,也许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理,使文本第一段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