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秀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BAIHUAWEN.}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扣“借”字作文吧,梳理故事内容。

故事以“借”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聚集课题“草船借箭”中的关键词“借”字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连起来说一说,便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画示意图,辅助复述经过。

借箭的经过是故事重点,也是复述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将借箭的具体经过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可分为准备阶段、出发借箭、第一次受箭、第二次受箭、借箭返回。学生理清每个环节的关键信息,便能把握好借箭的具体经过。如借箭前需准备的人员(每条船配三十多名军士)和材料(二十条快船、青布幔子、草把子);出发借箭时邀请鲁肃、用绳索连接船、朝北岸开;两次受箭时的船头方向,敌军人数;借箭返回时的高喊致谢。示意图的提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小组间进行接龙复述,兴致很高,大多数学生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复述时再用纸折小船进行演示,较为完整、精彩。

3。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再在表格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我充分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天气的准确预测。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才立下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且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出发去借箭。因此,我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体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句段。如“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说明诸葛亮早就洞悉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也料定了鲁肃为人忠厚,信守承诺;再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可见他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冒然出兵,才敢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激得对方射箭。学生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中的相关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人物:诸葛亮(——)

性格特点:神机妙算、胆识过人(知天文、识人心)

人物:周瑜()

性格特点:心怀妒忌、用心险恶

人物:鲁肃()

性格特点: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人物:曹操(≈≈)

性格特点:小心谨慎、生性多疑

4。拓展资料,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本课时,我拓展了大量资料。如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为何会共同商议军事,我便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曹操、孙权隔江对峙,孙、刘决定联盟,所以刘备派诸葛亮前往吴军营地协助抗击曹军。学习借箭过程时,我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对比原著与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了解古典文学语言更为简练。学完课文后,用大屏出示原著第四十六回,简介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全班共同阅读前半回,学生读得较为顺利、轻松。读到《大雾垂江赋》时,则建议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诗句,在不影响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节课我讲得还是较多,放手不够,学生的交流感悟主要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此外,由于补充资料较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不够充分,对一些关键词句品读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习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