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优秀4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1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的形态以及随之发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自主学习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抓住有意思的想象,体会想象的乐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进行小练笔《我变成了》,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2

第五单元的导语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联想策略的应用到了这个学段,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还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变形是想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三年级上册就已经出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的形态以及随之发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自主学习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抓住有意思的想象,体会想象的乐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进行小练笔《我变成了……》,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3

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篇4

——在发现、验证、运用中讲好习作单元课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按照专题编排内容,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发挥无限想象”,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本节课,我带领学生感受神奇,大胆想象,寻找习作方法,同时关注神奇想象背后的情感。

一、重视问题引领

本节课,我以“变”为主线,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始就让学生思考“英英是怎么变的?”学生从英英的变化中感到神奇,从而再次引发思考——“变成树之后,有些哪些地方令你觉得神奇?”,用这个问题去统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读、悟、思、议、练,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强化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使课堂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二、重视朗读体验

在简单的流程中,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语文实践的课堂。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扶”有“放”。对每一次感悟到的神奇,我通过有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学会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感知神奇。

三、挖掘文本习作方法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步发现本文展开想象的四种方法:环环相扣、和现实生活不一样、找相似、情感。并利用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进行验证。

三、重视德育渗透

我借助本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共读妈妈和英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到无论英英有各种神奇的变化,妈妈对英英的爱和关心都是不变的。课堂最后,如果我能变,就变成神奇的药水,帮助每一个需要我的人类,让医护人员不再用生命来换取安宁。在自然流畅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渗透。

四、重视读写结合

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写。

本节课,设计让学生仿写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上,不仅有朗读感悟,更有写作练习交流,使学生的读、思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回顾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加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