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
“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反思
――牛献礼
一、创设情境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为了方便家长找位置,你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昵?
生1: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一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1:从门口开始数。
生2: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你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2: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为第一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
生:(齐)好。
师: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反思: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创设“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在生活,1,的应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探索方法
(师连续写了几个“第X组第X个”之后)
师:唉!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了,你们能不能帮我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我写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独立思考,探索确定位置的简单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的方法是七3。“七”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你为什么把前一个数写成汉字,后一个写成阿拉伯数字呢?
生1:我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让看到的人不会弄混。
生2:我的方法是7(3)。”7”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后而的"3”为什么要加括号呢?
生2:也是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
生3:我的方法是7、3。我用“、’,把两个数隔开,这样别人就不会把两个数弄混了。
师:大家觉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呢?一个数不是更省事吗?
生:因为只有确定了他是第几组第几个才能确定他的位置。
师: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生:第一个数表示第几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个。
师: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数分别表示“组”和“个”来确定位置。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把两个数隔开,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师让生把黑板上的“第几组第几个”改写成数对的形式。
“数对接龙”游戏:老师说数对,让该生起立,其他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再让该生说数对,大家说名字,依此类推。
师:如果想让第一组的同学全都起立,�
师:(多媒体显示这些数对)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数对的第一个数都是1。
师:如果想让各组的第3个同学起立,又该说哪些数对昵?
生:该说(1, 3) ,( 2, 3) ,( 3, 3) ,( 4, 3) ,(5, 3) ,( 6, 3)。
师:(多媒体显示这些数对)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数对的第2个数都是3。
反思:教师在新知的生长点上质疑:“你们能不能帮我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我写的速度快一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新知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和思考,创造出了多样化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而认知水平也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正是在这种师生交流中,,折射出人类逐步发明用数对确定位置所经历的某些过程,也折射出学生建立概念的艰难历程,而这此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三、应用拓展
1.出示“小青班上的座位表”。(表略)
师:你能说出小青的位置吗?
生:小青在第3组第2个。
生:小青的位置是( 3, 2)。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如果我们把每个同学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就成了这样的图形。
(多媒体显示,把刚才的图片抽象化,每个同学只用一个点表示)
师:现在你还能很快说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吗?
生:能。
师:如果我们在图中,再加上几条线,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更清楚了。
(多媒体显示,动态出现横线和竖线,生成方格图)
师:小敏的位置在哪儿?(2, 1)表示的是谁的位置?
2.下图是小青学校附近的地图。根据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用数对表示学校的位置吗?
(2)游戏:猜地点。
(3)任选你想去的一个地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
(全班交流:指名说数对,大家说地名)
(4)图上(3, 2)和(2, 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师小结: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
( 5)小青想去的地方是在(4,__),它是哪里?能确定吗?为什
么?
师小结:人家刚才用的“第几组第几个”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实际上都是用横、竖两个方向的数来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反思:通过把座位表上学生的位置由实物变成点,再动态显示横线和竖线,最后引入以坐标出现的学校附近的地图,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由实物图抽象出坐标图的概念。这样既尊重了教材提供的要素,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目标。
3.数学史话:介绍笛卡尔和坐标的故事。(略)
4.介绍经纬线的知识。
(课件显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
反思:通过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略)
《确定位置》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方向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知识。本课的主要资料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准确的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本节课教学结合新课标“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思想,我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路,设计丰富多采的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谁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产生了纷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必须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能够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引出“数对”,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班上的位置,然后出示几个不完整的数�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总之,教学要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设计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透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位置”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确切地描述某一建筑相对于参照物的具体位置需要涉及到方向、角度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能用“正北、正南、东北、西南”等方位词进行描述,然后我又改变自己的位置,让刚才的几个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发现我的位置变化了,他们相对于我的位置也在变化,于是我就指出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时一定要弄清以何为参照物。
接着,我让学生画出方位坐标,指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那么,东南和西南方向呢?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是否有西偏南等方向呢?于是就指出,在平面图中,是
总结下来,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主要的错误就是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时,计算和单位名称方面有所疏漏,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安排这一方面的练习,学生缺少对旧知的复习,以后应在新课之前全面考虑。
大家好!这天我执教的资料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它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资料既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又是第三学段学习坐标等知识的铺垫,它对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本课教学目标: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并能够主动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系知识。透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生活入手,探索方法。第二环节: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第三环节:拓展升华,开启思维。第四环节:数学故事,抛砖引玉。四环节紧密联系,从探索到运用,再到拓展升华,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逐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对。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比较抽象的,但在生活却有很多“原型”,如学生的座位位置。因此,我从学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贴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对确定位置。在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环节,设计了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在方格纸上给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第二个练习,给出数对,让学生动手操作找位置。第三个练习,破译密码。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练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能投入其中。第四个练习,五子连珠。在课前,经过了解,下五子棋是学生个性喜爱的游戏活动。活动中,让两名学生用数对下棋,其他同学当参谋,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兴致浓厚,既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让学生稍稍简单了一下。
3、注重拓展教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又让学生了解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介绍著名科学家笛卡尔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理想和奋斗确定自己人生的位置。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用心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不足之处:
1、当学生初步感知座位的行和列,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座位位置后,我在抽象、引出“数对”表示上有些突然,不免有灌输之嫌。其实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位置时用了两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展示交流之后再引出数对的正确表示方式。
2、在做练习环节的第二题时,主要是学生说,我在电脑操作。就应给学生一个自己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交流。
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除了语言评价,还能够用微笑、眼神等方式。
困惑:
数对的引出是从教室现场的座位抽象出来,还是从有方格的座位表中抽象出来?哪种方式更加科学?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在学生认识了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周围的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借用情境,引发探究热情。
一上课我就出示主题图,并告诉学生,这是暑假里某少儿军训训练营进行野外军事演习的场景。如果你是指挥部的部长,站在指挥部里看红军阵地,你能说出红军阵地的具体位置吗?借用军事演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二、旧知为“媒”,引发认知冲突。
因为学生以前已经认识了八个方位,初步有了描述物体位置的认知经验,所以异口同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实际场景图换成简洁的几何图。”我边说边画几何图。现在红军阵地就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如果你是指挥部部长,随便向西北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到红军阵地吗?我边说边随手从指挥部出发画了一条指向西北方向的射线。学生纷纷摇头。看来只知道红军阵地在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找到红军阵地不太容易。如果再把红军阵地所在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就容易找到了。那怎样才能把红军阵地的方向说得详细些呢?因学生预习过,有同学提出给出角度,用量角器量出角度,这时星星之火一燎原,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部燃起来了,纷纷提示用量角器量出红军阵地的夹角。看到时机成熟我给学生画出了角度,告诉学生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北偏西50度方向上,并让学生尝试说这个方向还可以怎么描述。(西偏北40度方向),引导学生对比,如果就现在的`角度说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简单,还是说西偏北40度方向简单。使学生明白,北偏西50度有度数,这样描述不用求度数相对较简单。这时我又问道,知道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走多远才能找到红军阵地?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提到还要知道走的距离,才能准确地找到红军阵地的位置。假设红军阵地距离指挥部10千米,现在你能确定红军阵地的位置吗?(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50度方向,距离指挥部10千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要想确定物体所在的准确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三、动手操作,感悟方法。
当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后,告诉他们蓝方阵地在指挥部的东偏北45度方向,距离指挥部20千米处。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画一画夹角找一找位置。虽然刚开始学生来回摆量角器,不知如何去量,不知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谁重合,不知道0刻度线与谁重合,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很有价值,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了认知冲突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这里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即图上距离是1厘米或1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是多少,并告诉学生比例尺在确定物体位置时的重要作用。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四、巩固方法,实践运用。
当学生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后,出示了一副学生熟悉的图形---以学校为观测点,来确定学校周围建筑物位置的图形。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周围建筑物的具体位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最后一道习题,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平面图内找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课堂学习的空间。
本节课的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操作量角器特别慢,还有同学用量角器量读数误差较大,导致画出的物体的位置与物体的实际位置不相符,还有少数同学在描述物体的方向时说得不太准。
青岛版教材五上第一单元的资料是确定位置,本节资料相对较容易,学生透过预习自学,都能明白什么叫行,什么叫列,并且明白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列,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行,也明白用数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但在最近几年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总是有个别同学出错。于是在今年教学本节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感觉效果较好。
一、设计铺垫活动,搞清易错点。
一上课,我先问学生昨日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确定位置。之后我提问学生几个预习小问题,什么叫做行,什么叫做列,以班里的同学为例举例说明。当叫到学生A时,他说道,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并在教室里指出了哪是一排学生,哪是一列学生。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当我问到第二个问题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二列时,学生B和C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他们都同意列是从左往右数的,但关于左和右以谁为基准判定却出现了意见分歧。B同学说左和右应以方阵中同学的身体为基准确定,而C同学却说就应以方阵前的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两人观点截然不同,再问其他同学,竟然也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孩子们面面相觑,等待我做决断。实在无奈,我权威的告诉学生,数学家规定,确定左和右时就应以观察者的身体为基准确定,不论观察者在对方阵中还是在方阵前,都要以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左和右。孩子们听了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完,我再次让学生决定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学生,哪是第二列学生。孩子们都对答如流,这算是扫清了第一个障碍。
二、注重细节,深刻理解数对的含义。
学生明白了哪是第一行,哪是第一列,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不难。但很多同学容易“创新”,有的同学在要表示的物体的后面加冒号,还有的加等于号,原本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但学生有的把小括号创新成中括号,原本括号中的两个数字用句号隔开时,逗号写在表示列的第一个数的右下角,但有学生把逗号写在两数字正中间……为了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范写法,我让孩子们反复看课本,找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到了哪些符号,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好处。学生掌握了规范写法后,我还给他们教学了正确的读法,以及这种写法所表示的好处。经过这样对细节的处理,孩子们深刻理解了数对的好处,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的规范写法。
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好处。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价值,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个生活场景,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楼上装电表的盒子,中医装药的药橱,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橱,玩具橱,做操时排位置,最后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确定位置。每出示一副生活情境都让学生表示某个指定物体的位置,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不仅仅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深刻领悟到学习这部分资料的实际好处。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列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行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全班学生的位置,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总之,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都很高,而且搞清了易错点,牢固掌握了所学资料,自我感觉课堂效果很好。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这天我执教的资料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它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资料既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又是第三学段学习坐标等知识的铺垫,它对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本课教学目标: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并能够主动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系知识。透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生活入手,探索方法。第二环节: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第三环节:拓展升华,开启思维。第四环节:数学故事,抛砖引玉。四环节紧密联系,从探索到运用,再到拓展升华,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逐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对。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比较抽象的,但在生活却有很多“原型”,如学生的座位位置。因此,我从学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贴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对确定位置。在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环节,设计了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在方格纸上给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第二个练习,给出数对,让学生动手操作找位置。第三个练习,破译密码。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练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能投入其中。第四个练习,五子连珠。在课前,经过了解,下五子棋是学生个性喜爱的游戏活动。活动中,让两名学生用数对下棋,其他同学当参谋,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兴致浓厚,既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让学生稍稍简单了一下。
3、注重拓展教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又让学生了解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介绍著名科学家笛卡尔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理想和奋斗确定自己人生的位置。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用心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不足之处:
1、当学生初步感知座位的行和列,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座位位置后,我在抽象、引出“数对”表示上有些突然,不免有灌输之嫌。其实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位置时用了两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展示交流之后再引出数对的正确表示方式。
2、在做练习环节的第二题时,主要是学生说,我在电脑操作。就应给学生一个自己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交流。
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除了语言评价,还能够用微笑、眼神等方式。
困惑:
数对的引出是从教室现场的座位抽象出来,还是从有方格的座位表中抽象出来?哪种方式更加科学?
《确定位置》是青岛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方向与位置信息窗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表示物体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基础上加以提升,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并结合相应的距离更加精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用角度表示方向。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
本节课摒弃了教材呈现的素材,从导入到练习都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采用学校,家乡的地理位置等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描述学校地理位置、简单了解济宁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渗透爱校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节课的新授知识点是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学会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对于方向词的理解,我认为这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需要探究,所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借助描述北门小学的位置时,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动态演示,指名说,同位互说等多种方式进行有层次的扶放结合的教学,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对于用角度表示方向,借助描述北门小学和市政府的位置,巧设矛盾,有意识同时呈现描述语言,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产生质疑:它们不在同一位置,这样描述不精确,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抛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精确更具体地描述北门小学和市政府的具体位置呢?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索,在体验角度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出用角度表示方向的。方法,从而掌握根据方向、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常规习惯的培养外,针对本节课所处的领域及知识内容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主要体现了三点:在识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观测点,明确方向、角度以及相应距离的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巧设矛盾,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想敢讲和质疑的良好习惯。
3、注重方法的指导,体现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个小环节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小结,在练习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提升方法,体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进行自评互评和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角度的必要性体验,学生并不是十分明确,这一块教学教师收得太快,说得太多,放的太少,没有真正激起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所以在后面量角独立描述通信幼儿园和八中的位置时少部分学生不是十分明确,没有真正的面向全体;在教学中没有掌控好时间,有些环节处理得不够干脆利落,也不扎实,导致后面练习时间紧凑;对于环节思考性小结处,虽然学生能够说出方法的关键点,但是并没能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总结方法,教师这一点处理得不到位。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我们的教研组给予更多的建议,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确定位置是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学习的资料不但是第一学段资料的发展,也是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让学生自主表示×××在教室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表示位置的多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透过汇报时的比较和甑别,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竟那种方法是最准确又简单扼要的呢?自然过滤到一齐来学习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在学习时,我让学生带给经历知识再构建的具有必须挑战性的问题,并留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同时,安排“说数对,找同学”或“说同学,写数对”的形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数对的认识,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维性。从而引入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又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我立刻提出让用数对(3,5)和(5,3)表示相应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对,找出共同点,明确数对在写法上不能够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出示数对(5,5),让学生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
两个数各自的好处。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存在的不足:
1、在课初学生说位置的时候,学生说法不一,如果抓住就是因为表示位置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为我们带来不便,所以才要约定俗成,有统一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就让学生更加明确我们要学习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了。
2、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学生在课始表达自己的位置时,学生都是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我没有再引导到列和行,确定位置的两要素:组和个(列和行)。
3、在探究在方格图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看方格图上的点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是此节课学习的难点之一。如能透过课件,将实际的教室座位图代替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学素材顿时鲜活起来。这样做,将书本中的知识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合理的创编了教材。然后透过让学生说数对上去找位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平面图的座位渐渐缩小,最后抽象成“点”,然后让课件再出示横线和竖线分别表示第几,帮忙学生把实际的位置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构成过程,帮忙学生建构新知系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总结得出:“从一点出发,先看竖线指着几,就先写几;再看横线指着几就再写几”的方法,将“数对”的表示方法与今后的平面坐标图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过程虽然需要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但展示了知识构成、发展和认识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但是因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所以一些好的设想只能是水中望月了,今后将要努力弥补自己教学技能上的足,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我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1、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成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卫星定位很重要、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找新位置的游戏中,把两个同学的新位置故意只写了一个数字,但是由于我们班的位置只空了两个,所以同学们都很容易的猜到了准确的位置。这时候我应该再把空位置多留出来一个或两个就更好了,让学生更明确只有一个数字是不能通过数对来找到位置的。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开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内容。可当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教材时,才感觉到本不像我所料。这节课的重点不是满足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回顾科学家探究的历程,“数对”的产生过程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数对”这个概念对五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是极为抽象而又陌生的,如何让他们既对其生成过程有所经历,又对其实质顺理成章轻松地接受。用心思考之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定位为: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说开家长会是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座位,使家长能够顺利找到座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座位图来学习“数对”,让学生用“数对”来描述座位图中人物的`位置。再借助班级的实际座位,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一些小游戏进一步明确实际座位中的行和列。在明确了“数对”的概念后,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中确定位置。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由于这节课是学校要求的平板运用的课,所以在练习阶段又采用了平板的拖拽功能进一步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效果很好。
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也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也已经学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以及有关角和比例尺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课一开始,复习8个方向,这样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并引出问题:方向确定了,但灯塔1具体离观测点轮船所在地多远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进一步精确地描述出灯塔1的具体位置: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6千米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上完课后心里总感觉到课上的顺利中有点问题。一是怎样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东北方向”是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认识的,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就用“东北方向”进行描述。显然这样的表述不能够达到精确表示的目的。从而引出了“北偏东”。“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是从两种表述的区域范围上来看是指同一个区域。但“东北方向”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北偏东”。前者只是比较粗的表示一个区域,而后者“北偏东”可以表示是一个区域范围,更多的时候是与角度结合着使用,体现了一个角度形成过程“北-→东”,表示出比较精确的方位。所以我觉得,简单地区分可以说是后者出现是为了表达的精确度,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确实有点困难。另一个是让学生如何真正理解北偏东30度这个夹角。这个夹角的两边各是哪两条射线,学生命运将东与偏东方向的夹角误认为是北偏东的夹角,看来课堂上的比较不到位、讲述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在之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角度的方向,确保每人过关。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要求学生认识行与列,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首先,本节课我直接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出队列中小强的位置,让学生在任意描述小强位置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位置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但在不同之中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每次确定小强的位置都会涉及到两个至关重要的数,这两个数也就是后面所说的列数和行数。整节课围绕从具体到抽象:实物图→点子图→方格图一条线形成知识结构,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好了渗透了“坐标”思想,这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方法由“自己的方法”→“列与行的方法”→“数对的方法”这一递进、简化、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其次,在教学中每一过程的简化、抽象,我都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并且通过学生队列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学生从中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语速有些快,有时学生没有听清或者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教师也没有听出来。重要的一点是在用数对确定生活中的位置时教师放的不够开,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总结而是教师给学生直接传授,没有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课上得更好,效果更佳。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既是第一学段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经过三次试教,听取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及反复修改,我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确定位置》这一达标课。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再到最后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1、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确
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内容,感到这节课很简单,教材上的内容很少,这么简单,这么少的内容不知如何去讲。于是我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网上观看学习了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的录像课,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开始设计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吸取名家课堂上的精华,不断地研究探索,始终想着每一个活动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突出重点逐步突破难点。
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使我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家长会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由于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学生有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 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借助班级的组与排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
在明确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结合“地图”、“平面图”、“找位置”游戏、“介绍自己座位”、“介绍好朋友座位”等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体会体会数学的价值。
3、注重拓展教材
在课堂练习中挖掘教材隐含知识,地球上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某一点的位置,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介绍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努力学
4、有效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小青在第3组,把3写在前边,再竖着数,她在第2个,把2写在后边,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5、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当然,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她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至少有如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我的评价性语言太少,开始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年轻教师的青春与活力在本节课中还有待加强。面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年轻教 师的我应该有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你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我想这是我以后该加强改进的。
3、试教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在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采用“第几组第几个同学”和用数对如“(3,2)同学”回答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但正式上课时我有些紧张,没有很好的发挥,今后应多在公开场合历练,才能更有效的调控课堂!
4、在讲完本节课以后还需要在教学难度中有所拓展,由于本节课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讲授知识第几组第几个的时候需要讲授什么是列什么是行这一知识点。看来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对教材的深层领会。
一、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明确目标《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开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内容。可当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教材时,才感觉到本不像我所料。这节课的重点不是满足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回顾科学家探究的历程,“数对”的产生过程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数对”这个概念对五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是极为抽象而又陌生的,如何让他们既对其生成过程有所经历,又对其实质顺理成章轻松地接受。用心思考之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定位为: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二、遵循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通过让学生指出赵亮同学的位置,学生开始表达位置的方法不一样,从而产生了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接着通过座位图来学习“数对”,让学生用“数对”来描述座位图中人物的位置。再借助班级的实际座位,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一些小游戏进一步明确实际座位中的行和列。在明确了“数对”的概念后,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中确定位置,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在《确定位置》教学时我注意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学生的自主探究。透过学生自己找小青的位置制造矛盾,探究数对的好处。学习效果明显,学生的热情也很高。
整节课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且气氛一向都很热烈,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了。透过一环一环的活动,学生都明白了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明白列和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同时注意学生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巩固已学的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本节课由于资料比较简单,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小组活动的组织,不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在就应探讨的地方适当安排了时间,整节课下来平时基础很差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今后还要注意的是教学流程需要更科学、更高效,层次更清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每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评价,尽可能启发学生思考、反思,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提疑解惑。在评价方面,除了老师给予及时、有效地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青岛版教材五上第一单元的资料是确定位置,本节资料相对较容易,学生透过预习自学,都能明白什么叫行,什么叫列,并且明白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列,从哪边到哪边是第一行,也明白用数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但在最近几年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总是有个别同学出错。于是在今年教学本节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感觉效果较好。
一、设计铺垫活动,搞清易错点。
一上课,我先问学生昨日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确定位置。之后我提问学生几个预习小问题,1、什么叫做行,什么叫做列,以班里的同学为例举例说明。当叫到学生A时,他说道,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并在教室里指出了哪是一排学生,哪是一列学生。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当我问到第二个问题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二列时,学生B和C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他们都同意列是从左往右数的,但关于左和右以谁为基准判定却出现了意见分歧。B同学说左和右应以方阵中同学的身体为基准确定,而C同学却说就应以方阵前的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两人观点截然不同,再问其他同学,竟然也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孩子们面面相觑,等待我做决断。实在无奈,我权威的告诉学生,数学家规定,确定左和右时就应以观察者的身体为基准确定,不论观察者在对方阵中还是在方阵前,都要以观察者身体为基准确定左和右。孩子们听了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完,我再次让学生决定教室里哪是第一列学生,哪是第二列学生。孩子们都对答如流,这算是扫清了第一个障碍。(4)
二、注重细节,深刻理解数对的含义。
学生明白了哪是第一行,哪是第一列,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不难。但很多同学容易“创新”,有的同学在要表示的物体的后面加冒号,还有的加等于号,原本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但学生有的把小括号创新成中括号,原本括号中的两个数字用句号隔开时,逗号写在表示列的第一个数的右下角,但有学生把逗号写在两数字正中间……。为了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范写法,我让孩子们反复看课本,找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到了哪些符号,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好处。学生掌握了规范写法后,我还给他们教学了正确的读法,以及这种写法所表示的好处。经过这样对细节的处理,孩子们深刻理解了数对的好处,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的规范写法。
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好处。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价值,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个生活场景,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楼上装电表的盒子,中医装药的药橱,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橱,玩具橱,做操时排位置,最后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确定位置。每出示一副生活情境都让学生表示某个指定物体的位置,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不仅仅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深刻领悟到学习这部分资料的实际好处。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列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某一行所有同学的位置,用一个数对表示全班学生的位置,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总之,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都很高,而且搞清了易错点,牢固掌握了所学资料,自我感觉课堂效果很好。
1、关注学情,教而有效
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赵晨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巧设平台,彰显个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在让学生以赵晨的'位置“第3列第2行”为例,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数对。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再通过对“数对”名字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3、知趣交融,快乐求学
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张的新课学习后,会感到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特别注意练习的设计。“找好朋友”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形式活泼有趣,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找,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这个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变学生被动学
4、研究探索,发展思维
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条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清晰,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很好地渗透了“坐标”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过渡到列与行的方法最后通过对比淘汰产生数对的方法,这一表达方式逐步递进、简化、抽象,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课堂中,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把本课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数对知识,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缺点与不足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的确,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难以释怀。
(1)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方队中赵晨的位置描述出来,学生书写速度较慢,浪费时间,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口头表述,后面学生受前面发言学生影响,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描述方法,所以这一环节还需精加工改进。
(2)这节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对”模型,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方面本课都体现的比较充分,但在让学生感知“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的数学本质的同时,对数对的有序性体现的不够充分。
(3)此外,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学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往往举不出恰当的例子,是否能改为先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课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了数对思想确定位置实例,也在思考中。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去确定位置。重点是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是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本节课我在充分利用教材原有情境的基础上,重视教学组织方式和“学法”的挖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取数学模型,利用分组探索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本节“确定位置”学习过程充满观察、探索、分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我还注重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我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探索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我在授课过程中,非常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很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过自己的观点。
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情境图,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就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这节课,我做了一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演示出了情境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也很高,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
此外,我还设计了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按要求围成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各个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平移前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既巩固数对知识,又复习平移的相关内容。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
“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所以我在上课的形式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都比较地“生活化”。课的。一开始“猜”的游戏设计引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感知位置---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新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完成了数对的认识和数对的写法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在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应用。这样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今天执教了二年级上学期《确定位置》一课。现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结合教学效果反思如下。
一、如何让孩子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首先,教学中我让孩子通过“找第二个”感知到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数的顺序”,然后通过让孩子找在4排小动物中“找第3个”,体会到有几排时,只是“第几个”是无法准确地表述位置的,需要“第几排第几个”的表述方式。这时再出示小动物的话,让孩子在这些提示语中发现“数的顺序”,最后,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小动物。
二、如何让学生体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书架图”一题中,先出现一层书架,让孩子快速找到“新华字典”的位置,再让孩子在三层书架上找到 “新华字典”的位置,通过比较让孩子体悟到“第几本”和“第几层第几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不同情况。再如“电影院”一题,我先让孩子设计座位,让孩子体会到电影院座位安排的特殊性,为后面的确定位置奠定基础,理解电影院两种安排方式后,根据电影票上的“第几排第几号”确定位置,最后出示两张电影票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座位安排的情况。在活动中,孩子运用方法解决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环节和困惑之处。
1、在处理例题时
例图“从左往右数”和“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是同一个小动物,对孩子是不是明确数的顺序没有检查到,同时有孩子在找“第几个”的时候出现错误,我本该让孩子纠错,可是孩子当时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一带而过,留下遗憾。接着在感知数排的顺序时,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第一排是最前面的一排,没有质疑,这时再从动物的话语中感知“数的标准”需求性就不是很强,不利于孩子形成先分析“数的`标准”再开始确定位置的意识。
2、在处理“生活情境题”时。
因为每个练习题的基本目标类似,分别感知“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号”。教学流程难免雷同,教学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如何让孩子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但是活动设计上没有兼顾到高效和形式上的丰富。
3、最后一道练习的处理。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孩子细心地分析题目要求,缺少相应的环节设计,“放”得大了。直接影响到孩子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 来自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教材第79页情境图的内容,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讲情境图上的座位。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
2找准起点,创设情境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热情。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去表述。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3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的问题时我及时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数对的有序性,当出示(,5),学生找不出它所对应的位置,及时地强调数对有两个数字组成,缺一不可。这样也是比较朴实地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总之,教学要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设计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逐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对。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比较抽象的,但在生活却有很多“原型”,如学生的座位位置。因此,我从学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对确定位置。在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环节,设计了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在方格纸上给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第二个练习,给出数对,让学生动手操作找位置。第三个练习,破译密码。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练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能投入其中。第四个练习,五子连珠。在课前,经过了解,下五子棋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游戏活动。活动中,让两名学生用数对下棋,其他同学当参谋,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兴致浓厚,既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让学生稍稍轻松了一下。
3、注重拓展教材,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又让学生了解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介绍著名科学家笛卡尔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理想和奋斗确定自己人生的位置。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不足之处:
1、当学生初步感知座位的行和列,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座位位置后,我在抽象、引出“数对”表示上有些突然,不免有灌输之嫌。其实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位置时用了两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展示交流之后再引出数对的正确表示方式。
2、在做练习环节的第二题时,主要是学生说,我在电脑操作。应该给学生一个自己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交流。
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除了语言评价,还可以用微笑、眼神等方式。
困惑:
数对的引出是从教室现场的座位抽象出来,还是从有方格的座位表中抽象出来?哪种方式更加科学?
反思五: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今天受学校委托,我讲了一节《确定位置(一)》的数学课,课后自我感觉良好。
由于松原地震,学校老早就放了寒假,但是勾校长面对学校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法很多,于是便组织了这次的教研活动,希望能以我们的课抛砖引玉,带领哈拉海小学的课堂教学。我很荣幸地被领导选中,做了这次数学课的执教者。
这节数学课当初为了迎接期末的督导检查而准备,可以说当初就是精心准备的,如今领导让再讲一节课,自己就决定讲这一节了。教案基本上没有变动,我花了很多功夫在说课环节上。
昨天看了初校长课后,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由于放寒假的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昨天初校长讲时座位的安排也束缚了学生,所以今早我重新调控了一下学生的座位,让本班的学生前后都挨着,这样学生在小组交流时便于沟通,也会乐于沟通。外加在课前我还进行了一番“调动”,学生还是以很高的。热情进入了课堂。现在回忆本节课,我想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知识的含量与外延
确定位置(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一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简单,但为了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学得更牢固,我注重了知识的外延,例如让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起立,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数对,让学生知道原来数对还有这么多特点的;再比如,猜英语老师的位置、帮助同学找座位等,让学生明白了确定位置的数对缺一不可;让学生把大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更是初中直角坐标系原点的渗透。
二、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课的伊始,让学生独立探索用更简洁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的位置,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尊重学生,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
这一点在整堂课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利用班级座位说说好朋友的座位?按老师的指令起立,抽取今天的幸运之星、重新找座位等等。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着学习,乐此不疲,最后孩子总结时说:这节数学课很有趣!这就是这节课的最大收获,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着!
我还是赞成这句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进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地成熟起来,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压力给我带来的收获!感谢朋友们对我课的评价与赞赏,你们将会是鼓励我进一步成长的动力。
“位置”对于同学并不生疏,但是要精确地描述某一建筑相对于参照物的具体位置需要涉及到方向、角度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我就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让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同学能用“正北、正南、东北、西南”等方位词进行描述,然后我又转变自己的位置,让刚才的几个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同学发觉我的位置变化了,他们相对于我的位置也在变化,于是我就指出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时确定要弄清以何为参照物。
接着,我让同学画出方位坐标,指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那么,东南和西南方向呢?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是否有西偏南等方向呢?于是就指出,在平面图中,是
总结下来,同学把握得还可以,主要的错误就是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时,计算和单位名称方面有所疏漏,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支配这一方面的练习,同学缺少对旧知的复习,以后应在新课之前全面考虑。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从一个记忆游戏开始,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出——要描述清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有参照物。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准确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知道除了说明参照物,还要说明与参照物的方向关系,以及与参照物的距离关系。
在活动1中我对游戏规则给予了提示,可是由于当时情况考虑的不是很详细,字体很小,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还有学生要求还应该再具体一些,因此学生没有弄清楚活动要求,而且在活动中由于学生在游戏中没有改变一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而是改变了多个物体的位置,导致交流阶段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弄描述清楚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对一个物体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在这时,我应该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再来巩固描述物体的位置的词语。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进行完活动1之后,我想学生对一个物体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帮小朋友说清楚她家的位置。经过小组讨论后,让学生采用课堂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说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会找参照物、并能说清和参照物的距离及方位关系。可能是图中建筑离我们太远,学生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所在位置。
通过上这节课需要我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一、在教学中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来学习科学,并从中体验到身边的事物包含着在丰富的科学知识。二、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课前时,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也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搁”在心上。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