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1

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在学校领导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讲《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是第一个上场的,一节课下来,看着各位专家同仁免费赠送的精神大餐,有的是对我成绩的肯定与鼓励,有的是对我不足的诚心指出与建议,在这里我衷心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感谢领导为我们成功搭建这一交流的平台,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

一、“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

真正的对话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才会敞开互动交流。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力求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一颗童心让我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

在对话沟通中,我时刻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对小枣树的怜悯时,我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难过地说:“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我融入到学生之中,促进了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话”意识已经逐渐形成,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上课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一首诗歌在课堂间流淌着。“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句话,平易近人,亲切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烈地被唤起,才更有了后面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精彩发言,展现的可爱动作,流露的真实情感。这些都在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爱学、乐学。

二、“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和生成。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本着这一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努力提供一片展示个性,享受学习,放飞智慧的天空。在女生美美地朗读描写小柳树漂亮的优美句子时,让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景,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诗歌般美妙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

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景中学习,情绪越好,脑子越灵活,求知欲也越旺盛。这时的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容易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果然,女生一读完,一个男学生就耐不住性子叫了出来,其他的小朋友也是热情似火,津津乐道,那股兴奋劲儿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用当学生情到深处时,朗读自然而然也能入情入境。“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个学生自信欣喜地点头美美地读起来。其他小朋友也饶有兴趣地开始朗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此时,我感受到了语文课上,书声就是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人性。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

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渗透人文精神。课堂上,当我看见平时最胆小的学生程翠雯,今天也难得举手发言却又犹豫不决时,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没有预料到她鼓足了勇气,却因声音发颤,未完全打开嗓门使朗读走了调。语气中没有骄傲,反而温和的可爱。我的爱心迸发出教学机智的火花,很好地保护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使她不受打击,不受伤害,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搭建广阔的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智慧,释放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无穷的力量。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教材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创新教学设计,完全放开学生思维又注意情感思维定向引导,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词语生成理解,表达出不同的真实情感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后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课堂学习生活中主动自我教育,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就成了宝贵的资源,很好的反映生活,提炼生活。

但课堂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学生齐读时有拖音现象,发现后却没能及时纠正;课堂的最后,因文本容量大,致使写字教学不太完美。同时也带给我深深地思考:在与个体交流时怎样才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呢?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2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并通过课文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具有很强的育人意义。但在学习中小朋友们对小柳树是非常熟悉的,而小枣树小朋友们却不太了解,但在学习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难。我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对比中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遗憾,但也有不少的'收获,当2然这里的收获有来自学生的成长,也有来自老师们指导与自己的反思与感悟。

教学片段

(一)、导入

1、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图片。

小明家院子里有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出示课题),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它们说起话来啦!想听听它们说了些什么吗?那说竖起你的小耳朵。

[这样的导入深深地吸引住了小朋友们的注意,而且与课文内容的童话色彩相符合,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了些什么?

生A:春天小柳树很骄傲,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枣子。

生B:比谁漂亮这。……

2、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看看它们到底谁漂亮?

生A:小枣树漂亮,因为它结枣子。

生B:小柳树漂亮,到了夏天可以乘凉,一到春天就长叶子。

生C:一样漂亮。……

3、再读课文,找找他们各自漂亮在什么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找出句子读读说说,体会感情,指导朗读。并在黑板上板画生长过程和板书。

生A:小柳树先长叶子,小枣树还是弯弯曲曲的。

生B:又细又长。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生读句子)那小枣树呢?

生B:才长出小小的叶子。

生C:小柳树春天长叶子,小枣树秋天结枣子。

师:那小枣树结枣子时,小柳树怎么样呢?(生读第5、6段)

你还发现他们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D:小柳树在赞美自己。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生读第三段中的句子)理解“浅绿色的衣服”。

还有哪些地方小柳树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指名找句子读一读,感情朗读)

4、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它们的不同之处,现在你觉得谁最美?

那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一起把课文读读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们阅读理解能力是不错,手别有一些小朋友能力比较全面概括地回答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多读课文,而硬塞了一个再读课文,其实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说:“他们真的一样漂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不同意的也说说你们的理由。”这样小朋友们就能自觉地去读课文,不会让人感到生硬,小朋友们积极性主动性也就发挥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为了体现学生的民主,而放弃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使得课堂不那么井有条,也使有些点上的训练把握得不够到位,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的感情朗读。]

(三)、识字教学

1、小朋友们的课文读得不错,不知道小朋友们在读课文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呢?

2、来小朋友们都已经与它们交上朋友啦,那同桌互相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出现出示一家人在枣树下吃枣子图,枣子上带有生字。

你们看,小明一家在院子里打枣子,吃枣子,多高兴啊!我们也一起来打打枣子吧!

认读生字

[读了课文之后小朋友们都沉浸在课文中,对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打枣子吃枣子充满羡慕之情。这时候我让小朋友们来摘枣子,即迎合了小朋友们情感又完成了学习任务,小朋友们积极性极高。在教学中由于时间没有按排好,使得这一环节比较仓促,学生涉及的面不是很广,而且这一环节中出现真的大红枣作为奖励,学生的体验会更真切,兴趣会更高。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案例与反思 3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的极限,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开辟一片开放的创造天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然后想象说话:听到小柳树这样说小枣树,你仿佛看到一棵怎样的小枣树?你又想对小枣树说些什么?有一个孩子说小枣树会生气地反说小柳树,听到有这样一个声音出现,孩子们立刻反抗了,他们都说小枣树不会说笑枣树的坏话的,听到这,我想课堂应该进入了一个冲突,就是小枣树会说小柳树的“坏话”吗?请小朋友们找出依据来。就这样问题在孩子们的闹中出现也止于他们的自己研读中。

学生在激情中参加了学习,描绘并展现了美丽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我想,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想象的空间,发散思维,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赏心悦目的享受中放松愉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志愿。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 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阅�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又是从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二是从两者的性格特点来理解不同;三是通过小柳树的前后表现不同来体会。在进行这三方面的引导中,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从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 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阅�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学习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很多,比如:小柳树长得漂亮,他长得很快,他可以让人们乘凉;小枣树长得不好看,但能结好吃的果子。为了让孩子们对课文能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喜欢哪棵树?为什么?你能像小枣树一样发现周围同学的优点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发现陈优点了,他的字写得很漂亮,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我发现优点,他上课发言很积极,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我发现优点,他作业写得又快又对,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我发现优点,他吃饭不挑食,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我发现优点,他发言时的声音比以前大多了,我要向他学习。”……听着他们充满激动的声音,看着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已经无声地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里。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记得我在讲一次公开课时,在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后,我问孩子们:“你喜欢谁?为什么?”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

生1:我喜欢小枣树,小枣树听了小柳树挖苦她难看,她一句话都没说,也没有反过来去挖苦小柳树,他对朋友这么宽容,让我觉得小枣树并不难看。

生2:小枣树在最美丽的时候也不取笑小柳树不结果,她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小枣树在我眼里很美。

生3:对!我也喜欢小枣树,她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不得意忘形,还说出小柳树的许多长处来安慰小柳树。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暗暗欣喜,因为这节课在我的设计下进行的非常顺利,孩子们正好说出了我要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听课的教师们也频频点头,正在我松了一口气,打算结束这堂课时,“老师,我喜欢小柳树,我觉得她很美。”教室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我始料未及,是不理睬他,绕开他的问题,继续按我的设计教学吗?稍微迟疑后,我决定改变教学设计,让这个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质疑和发表不同观点的地方,学生思想碰撞后得出的认识,可能比按部就班地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收益要好得多。

“我喜欢小柳树细细的腰、绿绿的枝条,我觉得小柳树很漂亮。”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4:我也喜欢小柳树,因为春天的小柳树特别美,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生5:我自己喜欢跳舞,所以我也喜欢小柳树在微风里拖着又细又长的小辫子跳舞的情景。

生6:我喜欢小柳树,因为她知道自己春天取笑小枣树是不对的,她脸红了,说明她知错就改。

生7:我还是喜欢小枣树,因为他结满了红红的枣子,秋天里是那么美丽,那么漂亮!

生8:对!小枣树安慰小柳树。说明小枣树知道自己和小柳树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马上想到了我们刚学过的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请孩子们读这些成语后问:“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会怎么说?”

生9:小枣树有所长,小柳树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反思]

孩子们在阅读中有许多独特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往往是我们无法预先估计到的。但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体验,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从学生的体验中去生成我们的教学,课堂就能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4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我们这次的展示课是《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 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设计上是以识字、写字、读文整体推进为重点,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等。

对学生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3句话一遍遍的在读中悟。学生在文字中体会到了美。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答“小枣树和小柳树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再次细读文本,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其中对小枣树心情与性格地方理解比较到位。

虽然自己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但是还有一些不足,值得自己引以为戒:

1、生字的教学,虽然比较扎实,但在学生已经掌握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猜字谜的训练,显得有些作秀。另外,学生在解说“忍”的时候,说的话有些血腥味,我没有及时的引导。

2、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够及时,特别是学生每朗读完一部分,我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富有鼓励性的评价。

3、课文结尾处的“你喜欢小枣树还是小柳树?”这个问题处理时有过分强调思想教育之嫌。

总之,我会从这节课中发现优点,继续保持,找出缺点,努力改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读题想象,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枣树和柳树。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柳树和枣树吗?请大家说说自己了解的柳树和枣树

生:春天柳树很漂亮,有长长的枝条,小枣树树枝光秃秃的。

生:秋天,小枣树就结枣了;而柳树却不结果。

生:春天柳树发芽,柳条就象小姑娘的辫子,柳叶就像头发上的发夹。

生:小柳树有假活现象,小枣树有假死的现象。

……

二、学生闭眼,伴随音乐,教师绘声绘色简述。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留出30秒左右的思维空间,任其发挥丰富的想象。)

师:听到什么了吗?

生:什么也没听见。

师:再听听看!然后音乐开始,教师绘声绘色简述。“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柳树便成了春天的使者,它挺起细腰,最先向人们奉献绿色。在微风中它披着飘逸的长发翩翩起舞,显得那么妩媚迷人。可是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仍是光秃秃的。刚开始,我也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小枣树是想把自己的营养保留下来,秋天能结出又大又红又甜的枣子奉献给人们。多么优美的柳树,多么可爱的枣树,老师最爱这枣树和柳树。。。。。。”你们听懂了什么?

生:小枣树不长叶子是要把营养留给秋天的枣子。

生:枣子很大很甜。

生:老师最爱小柳树和小枣树。

生:老师喜欢小柳树的美

生:老师喜欢小枣树的枣子很甜。

(过渡:多么可爱的枣树和多么优美的柳树,可是有一天,在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件事。你们想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吗?)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默读这篇童话故事,开始默读时,请注意要求:我们要求1分钟之间要读400字,注意不要错读、漏读,你们想不想测试一下?(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计时)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有问题的段落研读。

师:现在我们再把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段落画下来,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段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五、选择阅读的突破口,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师:谁愿意把喜欢的词,句,段与大家共享。

生:我喜欢整篇故事,我从中知道我们不应�

生:我喜欢“小柳树在微风中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句,我知道了小柳树很骄傲。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骄傲?请表演一下。

生:从“得意”一词。

师:可以换一什么词?

生;“得意”可换成“骄傲”“自豪”“高兴”

师:谁能把小柳树骄傲的样子读出来。(生骄傲地读此句)

师:还能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柳树骄傲了?

生:“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生:“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师:小柳�

师:小柳树外形美在哪里呢?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师:小柳树的外表那么美,小枣树的外形怎么样呢?

生:小枣树的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生:春天来了,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请学生说说“光秃秃”。)

师:春天来了,很多植物都发芽长叶,可是小枣树却是光秃秃的,你们感到奇怪吗?小柳树也感到十分奇怪,谁能告诉小柳树,春天小枣� 小枣树非常聪明,它是想把把营养和水分留给秋天的枣子。

师:小枣树和小柳树除了外型不同,还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小枣树结果,小柳树不结果。

师:小柳树看到小枣树结果子,它对小枣树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用直线画出来读一读。

生:小柳树的态度变了,我从“以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次她该说我啦!”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出悔意)

师:小枣树有没有像小柳树那样嘲笑小柳树,它是怎么说的?

生:小枣树温和的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的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帮助学生理解“温和”,并引导学生怎样温和地读。)

师:你们从小枣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枣树不骄傲,没有嘲笑小柳树不结果。

生:小枣树反而赞美小柳树的优点,长处。

生:做什么事情不能说自己漂亮而说别人不好看,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只看外表。

师: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态度有没有改变?它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能再骄傲了?

六、在感悟的基础上,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思:角色到位,感情真挚,读中明理,自主感悟后阅读,主体参与后理解,进入“愤悱状态”,勃然而发。这种状态下的读的设计并非形式上走过场,如同学习唱歌,先哼准音律,再体会情感,最后放声歌唱。既能真实反映学习主体个体的理解程度,又能形成学习主体整体的和谐比较的内驱力,达到学习主体自我感悟,自觉竞争的“教是为了不教”开放学习境界。)

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操。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它不骄傲,小柳树嘲笑它,它却赞美小柳树的优点。

生:我喜欢小枣树,因为他它不象小柳树那样自以为是,他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生:我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它知错就该。

师:用一句写出你想对小柳树或小枣树说什么。

生:我希望�

生:小柳树不要再做井底之蛙。

生:不要只看别人的外表,要看别人的内涵。

生:不要拿自己的长处来比别人的短处。

生:知错就该就是一个好小柳树。

生:不要再自以为是了。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5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 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我想让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引出历史故事:赵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苏代会怎么说呢?让个别学生扮演苏代,自己扮演赵王,其他同学做大臣。扮演苏代的学生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赵王听,然后让大臣判断,还打不打,并说明了理由。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6

在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后,我问孩子们:“你喜欢谁?为什么?”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

何博文说:我喜欢小枣树,小枣树听了小柳树挖苦她难看,她一句话都没说,也没有反过来去挖苦小柳树,他对朋友这么宽容,让我觉得小枣树并不难看。

逯子琪:小枣树在最美丽的时候也不取笑小柳树不结果,她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小枣树在我眼里很美。

少康:对!我也喜欢小枣树,她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不得意忘形,还说出小柳树的许多长处来安慰小柳树。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暗暗欣喜,因为这节课在我的设计下进行的非常顺利,孩子们正好说出了我要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正在我松了一口气,打算结束这堂课时,“老师,我喜欢小柳树,我觉得她很美。”教室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我始料未及,是不理睬他,绕开他的问题,继续按我的设计教学吗?稍微迟疑后,我决定改变教学设计,让这个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质疑和发表不同观点的地方,学生思想碰撞后得出的认识,可能比按部就班地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收益要好得多。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7

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 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而且独立,他们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较短。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附有动感的课件吸引他们的感官,通过品读课文,让他们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达到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朗读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小柳树说这番话时得意、骄傲的神态,再结合自己得意时的表现,加上动作、神态来读一读,这样一番体会,学生能够读得惟妙惟肖。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8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 等式性质解方程-—— 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 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X=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9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10

我们这次的展示课是《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 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设计上是以识字、写字、读文整体推进为重点,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等。

对学生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3句话一遍遍的在读中悟。学生在文字中体会到了美。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答“小枣树和小柳树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再次细读文本,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其中对小枣树心情与性格地方理解比较到位。

虽然自己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但是还有一些不足,值得自己引以为戒:

1、生字的教学,虽然比较扎实,但在学生已经掌握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猜字谜的训练,显得有些作秀。另外,学生在解说“忍”的时候,说的话有些血腥味,我没有及时的引导。

2、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够及时,特别是学生每朗读完一部分,我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富有鼓励性的评价。

3、课文结尾处的“你喜欢小枣树还是小柳树?”这个问题处理时有过分强调思想教育之嫌。

总之,我会从这节课中发现优点,继续保持,找出缺点,努力改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11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 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话的”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案例与反思 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个人创意增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6、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  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  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  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  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四、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       )   劲(      )  司(       )

球(       )   径(      )  同(       )

2、扩词。

司(     )(     )   假(      )(      )

使(     )(     )   别(      )(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13

一、引导学生读题想象,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枣树和柳树。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柳树和枣树吗?请大家说说自己了解的柳树和枣树

生:春天柳树很漂亮,有长长的枝条,小枣树树枝光秃秃的。

生:秋天,小枣树就结枣了;而柳树却不结果。

生:春天柳树发芽,柳条就象小姑娘的辫子,柳叶就像头发上的发夹。

生:小柳树有假活现象,小枣树有假死的现象。

……

二、学生闭眼,伴随音乐,教师绘声绘色简述。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留出30秒左右的思维空间,任其发挥丰富的想象。)

师:听到什么了吗?

生:什么也没听见。

师:再听听看!然后音乐开始,教师绘声绘色简述。“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柳树便成了春天的使者,它挺起细腰,最先向人们奉献绿色。在微风中它披着飘逸的长发翩翩起舞,显得那么妩媚迷人。可是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仍是光秃秃的。刚开始,我也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小枣树是想把自己的营养保留下来,秋天能结出又大又红又甜的枣子奉献给人们。多么优美的柳树,多么可爱的'枣树,老师最爱这枣树和柳树。”你们听懂了什么?

生:小枣树不长叶子是要把营养留给秋天的枣子。

生:枣子很大很甜。

生:老师最爱小柳树和小枣树。

生:老师喜欢小柳树的美

生:老师喜欢小枣树的枣子很甜。

(过渡:多么可爱的枣树和多么优美的柳树,可是有一天,在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件事。你们想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吗?)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默读这篇童话故事,开始默读时,请注意要求:我们要求1分钟之间要读400字,注意不要错读、漏读,你们想不想测试一下?(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计时)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有问题的段落研读。

师:现在我们再把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段落画下来,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段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五、选择阅读的突破口,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师:谁愿意把喜欢的词,句,段与大家共享。

生:我喜欢整篇故事,我从中知道我们不应�

生:我喜欢“小柳树在微风中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句,我知道了小柳树很骄傲。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骄傲?请表演一下。

生:从“得意”一词。

师:可以换一什么词?

生;“得意”可换成“骄傲”“自豪”“高兴”

师:谁能把小柳树骄傲的样子读出来。(生骄傲地读此句)

师:还能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柳树骄傲了?

生:“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生:“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师:小柳�

师:小柳树外形美在哪里呢?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师:小柳树的外表那么美,小枣树的外形怎么样呢?

生:小枣树的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生:春天来了,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请学生说说“光秃秃”。)

师:春天来了,很多植物都发芽长叶,可是小枣树却是光秃秃的,你们感到奇怪吗?小柳树也感到十分奇怪,谁能告诉小柳树,春天小枣� 小枣树非常聪明,它是想把把营养和水分留给秋天的枣子。

师:小枣树和小柳树除了外型不同,还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小枣树结果,小柳树不结果。

师:小柳树看到小枣树结果子,它对小枣树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用直线画出来读一读。

生:小柳树的态度变了,我从“以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次她该说我啦!”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出悔意)

师:小枣树有没有像小柳树那样嘲笑小柳树,它是怎么说的?

生:小枣树温和的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的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帮助学生理解“温和”,并引导学生怎样温和地读。)

师:你们从小枣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枣树不骄傲,没有嘲笑小柳树不结果。

生:小枣树反而赞美小柳树的优点,长处。

生:做什么事情不能说自己漂亮而说别人不好看,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只看外表。

师: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态度有没有改变?它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能再骄傲了?

六、在感悟的基础上,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思:角色到位,感情真挚,读中明理,自主感悟后阅读,主体参与后理解,进入“愤悱状态”,勃然而发。这种状态下的读的设计并非形式上走过场,如同学习唱歌,先哼准音律,再体会情感,最后放声歌唱。既能真实反映学习主体个体的理解程度,又能形成学习主体整体的和谐比较的内驱力,达到学习主体自我感悟,自觉竞争的“教是为了不教”开放学习境界。)

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操。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它不骄傲,小柳树嘲笑它,它却赞美小柳树的优点。

生:我喜欢小枣树,因为他它不象小柳树那样自以为是,他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生:我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它知错就改。

师:用一句写出你想对小柳树或小枣树说什么。

生:我希望�

生:小柳树不要再做井底之蛙。

生:不要只看别人的外表,要看别人的内涵。

生:不要拿自己的长处来比别人的短处。

生:知错就改就是一个好小柳树。

生:不要再自以为是了。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14

《绿叶的梦》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爱之心、美之眼、情之笔抒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的浓郁、清新的气息,都散发着童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贴近自然,贴近儿童生活。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关爱生活,关爱自然。

我采用以“读”为主,“读”“议”“想”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并围绕“在童年的记忆中,绿叶为什么最使我着迷?”“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开展自主学习。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看,我所采用教学策略并没有大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大自然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作者的生活,还介绍一下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走进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想,去体会。让孩子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有关植物的玩法时进行了补充,如:你还有那些玩法?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呢?赋予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即理解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调动了自己生活的积累。这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个中心话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