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案教学反思优秀9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诗歌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七律·长征》的艺术性和生活性的高度统一。通过回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发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介绍毛泽东在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此诗的背景。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满含喜悦的战斗豪情。

三、文体介绍

解释“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shān)。

五、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七、文本赏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高度概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勇毅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缩小视觉比例,反衬红军的高大形象。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实写战斗,虚写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和革命前途的向往。

八、合作探究

讨论诗歌中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并说明最欣赏的一幅及其理由。

分析红军面对长征困难的。态度,通过哪些字词体现。

探讨“难”、“不怕”、“只等闲”等字词如何概括长征过程,体现红军精神和意志。

讨论毛泽

九、总结归纳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艺术特色: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红军的英勇和乐观。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总结本课重点,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长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课始到课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险和红军的英勇,增强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导致某些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教学进度。

学生参与度: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仍有少数学生较为沉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深度挖掘:在文本赏析和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规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充分展开,同时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增强互动环节: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深入文本解读:在文本赏析和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征》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红军精神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长征路线图、相关图片、视频等)

诗歌原文及注释材料

学生预习作业(了解长征历史背景,阅读诗歌原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

详细介绍长征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诗歌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色彩。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和个人理解,尝试概括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诗歌的主旨。

细节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如“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

通过讨论和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在表达红军精神方面的作用。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几个典型场景(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在这些场景中的表现和精神风貌。

情感升华

播放长征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勇。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撰写读后感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长征》这首诗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此外,还应进一步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诗歌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生活出发,介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强调这首诗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写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介绍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的背景:当时他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他满怀喜悦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三、文体介绍

介绍七言律诗(七律)的特点: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shān)。

五、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七、文本赏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概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勇毅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缩小人的视觉比例,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写红军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表现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向往。

八、合作探究

讨论并总结诗歌中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的几幅征难图,如腾越五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分析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从哪些字词可以体现出来(如“更喜”、“尽开颜”)。

九、总结归纳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艺术特色: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十、课堂巩固

背诵全诗。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通过播放长征的视频片段、展示长征路线图、挂图等,使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朗读、讨论、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分配需优化: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学生概括能力需提高:部分学生在概括诗歌大意和讨论交流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概括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强相关训练。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进一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征》中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掌握诗歌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难点: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与乐观精神。

三、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红军长征路线图、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辛与红军的英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出《七律·长征》,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

介绍毛泽东创作《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即将结束时,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此诗。

文体介绍

解释七言律诗的特点,包括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押韵等。

检查预习

给重点字词注音,如“逶迤”、“磅礴”、“岷山”等。

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节奏、重音、韵脚和感情,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文本赏析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句和字词,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体会其高度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合作探究

讨论诗歌中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的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如腾越五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等。

课堂巩固

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辅助,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红军的英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朗读和文本赏析等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与教案(一)相同,不再赘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与教案(一)相同,不再赘述。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红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

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重要战役等,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和韵脚。

精读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红军长征和毛泽东诗词的理解。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在时间的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深入讨论。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6)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 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十一、教学反思

和学生学习了《长征》一课,我深有感触。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五岭、乌蒙"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五岭、乌蒙"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足见红军的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暖”一 “寒”体现了红军长征路上战斗危艰,为了解决好教学重点,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关键。

如:“只等闲”的“只”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在通过 “只”,使学生体会到红军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 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 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开始认真思索。

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来,但贵在坚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将这项研究提升、深化,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七律·长征》原文及注释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长征相关图片、视频等)

学生预习作业(了解长征历史背景,阅读诗歌原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或展示长征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色彩。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过程。

诗歌分析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重点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诗句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几个典型场景(如腾越五岭、巧渡金沙江等),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在这些场景中的表现和精神风貌。

情感升华

播放长征相关视频片段或讲述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红军的英勇和坚韧。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撰写读后感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高度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我将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同时,我还将继续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 9

在教授《长征》这篇课文(无论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还是其他年级,但以下反思基于一般性的语文教学经验)时,我深感这是一次富有挑战且意义深远的教学经历。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长征》作为一篇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经典文章(或诗歌,如《七律·长征》),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更在于通过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这一点,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了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创设:为了拉近学生与长征历史的距离,我采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的纪录片、图片展示以及讲述长征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红军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无畏。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朗读感悟:我始终将朗� 特别是在朗读《七律·长征》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

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成效与反思

教学成效: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长征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学反思:

资源利用:在课前准备阶段,我充分利用了课外信息资源,包括长征图片、纪录片、补充性历史知识等。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长征历史的距离。但我也意识到,在资源利用上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避免过度堆砌而影响教学效果。

情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情感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共鸣。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候情感表达不够到位,未能充分感染学生。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的情感修炼和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力量。

学生主体性:我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参与度和思考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这提醒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改进方向

加强情感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情感教学的运用,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式,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