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25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样多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动手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的概念,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标尺、彩色笔

实践活动材料(如方格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装修房间选择地毯的故事,引出需要计算房间地面面积的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面积”的概念。

定义面积:引导学生理解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

二、新知探索(约20分钟)

直观感知面积:

分发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感受面积的大小。

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图形,让学生初步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面积:通过铺满小正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边长为1单位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单位,进而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面积:类比正方形,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让孩子们数格子,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活动:

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提供的不同尺寸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设计一个房间布局的'小项目,给定房间尺寸,让学生计算并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家具,利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馈(约5分钟)

回顾本课内容:师生共同总结面积的概念、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与答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了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面积有了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面积计算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待改进之处:部分学生在从具体操作到抽象计算的过程中转换有些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增加更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未来教学策略:考虑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增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乘法算式卡片。

计算器(备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入新课: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

二、新课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

教师巡视指导,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应用

课件展示:超市购物情境,学生需要根据商品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结果。

教师点评,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拓展练习:设计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马虎现象,需加强练习和检查。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4

教材分析

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养鸡场怎样设计“面积最大”。

难点:同样长的篱笆,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那个面积最大的验证方法。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五、课后反思重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 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 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六、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7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8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转眼间已经教到“乘法口诀(一)”中的“回家路上了”。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专门变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课程,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好高兴啊……,学生在听着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被引入了“数”里,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图里的内容展开,虽然看起来学的东西很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且能很正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这样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故事方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

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争当快射手游戏”、“踩汽球游戏”、“快速接龙游戏”、“开启动物之门”(找新家)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

面积的定义

比较面积的大小

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边长×边长;面积=长×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书本封面,提问:“哪个封面的面积大?”引导学生进入面积的概念讨论。

讲授新知(约15分钟)

定义面积:解释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有的大小。

演示比较:使用相同的纸片代表单位面积,覆盖在不同图形上,直观比较面积大小。

引入面积计算:先从正方形开始,推导出面积公式(边长×边长),然后扩展到长方形(长×宽)。

实践操作(约1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教室中一些物品(如课桌、黑板)的表面面积,记录并汇报结果。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重点练习面积计算。

总结反馈(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面积概念及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课后作业:

测量家中客厅地面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

设计一个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至少给出两种不同的尺寸组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改进空间:部分学生在转换面积单位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单位换算的练习。此外,对于面积概念的引入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考虑引入更多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0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尺子、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

实物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及其特征。

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二、新课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描出图形的边框,体会周长。

让学生用铅笔涂满图形内部,感受面积。

分组讨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

三、整理概括

引导学生总结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提问: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面积和周长的知识?

四、实践应用

课件展示: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五、课堂练习

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计算其面积。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区别。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错误,需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13

教材分析

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养鸡场怎样设计“面积最大”。

难点:同样长的篱笆,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那个面积最大的验证方法。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估计、比较和计算面积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装修房间的小故事,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比如为什么需要知道房间的大小,用什么单位来衡量。

新知探究(约20分钟)

认识面积单位:

展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标注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辅助,解释每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如1平方厘米大约是一枚硬币的面积,1平方米可以站一个小朋友等。

单位转换:

通过游戏或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尝试将不同物品的面积从一个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单位,如“一张书桌的面积是6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单位转换的规律,如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强调乘除法在转换中的应用。

实践操作(约15分钟)

测量活动:分组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如桌面、黑板等,并记录下来,要求用不同的面积单位表达。

面积比较:提供一些日常物品的'图片和尺寸信息,让学生判断哪个物品的面积最大,最小,增强面积比较和估算能力。

总结反馈(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单位的认识、转换方法及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鼓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生活实例,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在单位转换的游戏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待改进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对于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还有些混淆,特别是面积较大的物品转换到较小单位时容易出错。未来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单位转换的技巧。

后续计划:接下来的教学中,将继续结合生活情境,设计更多实践活动,如设计自己的房间布局,既运用面积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

让学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直尺、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图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图形的大小和边缘。引出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探究新知

(1)让学生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感受周长。

(2)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比较结果。

(3)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总结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让学生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2)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容易混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区分练习。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提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理解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能灵活应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不同尺寸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计量工具(如尺子)

学生作业本和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如比较教室地面与讲台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概念。

定义面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有的大小叫做面积。

新知探索(约15分钟)

活动一:摸一摸,比一比。让学生触摸书本封面和桌面,感受面积的存在,比较两者面积的大小。

活动二:面积单位的认识。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活动三:计算面积。以正方形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边长与面积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的公式。随后推广到长方形,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分组练习,每组分发不同尺寸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学生测量边长并计算面积。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总结面积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面积应用的例子,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寻找家中三个不同物品,测量并记录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实物演示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改进空间:在计算面积的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面积公式的记忆和应用仍显生疏,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变式练习,强化公式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学生普遍表示对面积的概念感到好奇,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后,对面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反映在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上存在困惑,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加强理解。

后续调整: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尤其是关于面积单位转换的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如在线模拟测量工具,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8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法竖式中的进位和错位。

三、教学准备

教具:乘法竖式表、练习题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需求。

探究新知

(1)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将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求和)。

(2)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竖式,理解进位和错位的概念。

(3)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总结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卡上的。题目,并互相检查。

(2)针对易错点进行强化练习,如进位和错位问题。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强调进位和错位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但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进位和错位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9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2、过程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能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掌握百数表中数字排列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灵活运用规律。

【学习准备】

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

今天,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们正在进行比赛,看谁先找到自己的家。你们看,哪些数字宝宝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家?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横着数十行,竖着数也有十排)

我们把它叫做“百数表”(板书:百数表),今天我们就通过百数表来学习百以内数的顺序。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你能帮其他的数字宝宝找找家吗?请小朋友们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吧!

3、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

4、核对,检查。

5、找数活动

如:请学生从36读到44

请学生从57往后数5个数

师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与50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

二、观察“百数表”,引导发现规律

师:刚才,小朋友们很快就帮数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们想不想帮它们涂涂颜色?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涂色比赛。请男生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女生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一)1、横着找规律

(1)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

学生完成后,问:十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齐读这行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数十位上……(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

个位呢?……(就是依次多1)

谁来完整地说说我们的发现?还有谁想说的?

(2)你也选几行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学生)(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4)师小结:横着看,每一行,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最后是个整十数。

(5)练习

2、竖着找规律

(1)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竖着看,第1排的个位上都是1,第2排的个位上都是2,第3排

找一找:个位是5的数有哪些?(第5排)个位是0的数呢?(第10排)

(4)师小结:竖着看每一排的个位都不变,十位从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个十。从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个十)也就是说,上下两数相差10。

(5)生自己说一说竖排的规律。

(6)练习

(二)、斜着找规律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给一些数字宝宝涂上了漂亮的颜色,还有一些数字宝宝也想涂一涂颜色,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

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

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

(三)、你从表里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着看: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勇闯智慧岛

第一关:我会填

(1)、比99多1的数是()。比60少1的数是()。

92后面连续5个数是()。

(2)按照百数表的顺序填数。

3388

第二关:我会选

35、57、75、95、25、56、28、15、50、55

个位上是5的数是()。

十位上是5的数是()。

第三关:我会猜

王医生从1号病人看起,现在要看第35号病人、已经看了多少病人?

四、回顾全课,整理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整理百数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你知道了哪些百数表的知识呢?

五、重填“百数表”,启迪新的思考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想一想,除了刚才的这种填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数表”吗?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按自己的设计再填一填。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十位是3的数有:30313233343536373839

个位是3的数有:3132333435363738393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112233445566778899

【教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以及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之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开始前,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复习让孩子对于新的知识不是那么的陌生。在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程点评之后发现这节课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是很充分,在课堂进行当中对于自己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深。

其次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完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最后就是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百数图”中规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这次讲课的过程当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板书很不到位。

今后我会有意识地自问:我备课了吗?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与解读也是我的一大弊端。今后一定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充电。

在研究教材、教参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考虑本课的知识点,思考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联系整套教材,以便迁移与运用。思考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难点以及用何种方法突破。最后再落笔进行教学设计。总之要好好认真细致地备课,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22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他们都是有关分数的计算,里面包含了加减乘除还有小括号,想一想,它们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出示:同学们买了60米的。彩绳,做大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3,做小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绳?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等式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师:如果把最后一个算式的字母6换成7,4换成5,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还简便吗?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做此类计算题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样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会解决这类问题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则混合运算歌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教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要想上好计算课,一定要熟悉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这样的计算课堂一定会告别枯燥,焕发课堂的活力,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红花朵数的1/3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41/3,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结合思路理解运算顺序,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还让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简便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在解决中国结的问题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分析问题思路时,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够,没有让学生完整的思路。

2、由于我感觉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为了赶进度,留的时间过于少,使学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24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工作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4 、激情点评,最好是脱稿,此环节让学生有了对题相应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讲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环节明确,达到对题的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对于高校课堂我虽然也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也怕学生虽然上课讨论的很积极,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课堂中,是否真正的讨论过导学案中的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我如释重负,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课堂上一些问题解决课、巩固练习课、回归复习课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提高上来;怎么能让那些爱学习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并帮助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25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资料,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资料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到达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潜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状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忙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