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反思作文11-24
大班幼儿对美丽的天空充满着好奇与向往,在《星月夜》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杉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观赏梵高的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时又呈现了无比绚烂的色彩。这是梵高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的成分。于是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作为公开课,且将其目标定位于1、欣赏画面中星星月亮等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感受色彩强烈对比的美和画面所展现的既沉静平和又激荡不安的情感2.能运用语言、动作、绘画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感受。活动的重点是欣赏作品《星月夜》,感受作品中独特的色彩、线条和形象。难点是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纵观整体,分为:一、宁静夜晚画面欣赏导入,与《星月夜》的夜晚画面形成对比,引发幼儿兴趣;二、要素分析,组织幼儿重点欣赏《星月夜》,感受作品的特点;三、引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回首活动过程,我一直都在尝试着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所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幼儿的反应中,我发现幼儿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我所预计的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如对星空中短线条的理解,我说是流动的云,幼儿说是吹来的风,还如树的观察与体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引导,却忽视了详略得当,� 也正是因为大量时间花费在要素分析上,导致活动时间过长,很多孩子都有些坐不住了。应该就着重地分析其重要的几个部分――月亮和星星、村庄、树。并注意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能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和体验其情感。最后的音乐选择也应该是较为疯狂的,才能让孩子大胆想象,并体会画家当时的心情。
总之,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一次难得的尝试与体验,探索永无止境,贵在坚持。
随着动感十足的《星光恰恰恰》音乐表演进教室,马上引入了同是星光题材的乐曲《星光圆舞曲》,钢琴演奏出动人的三拍子旋律。我请孩子们参考图上的动作和同桌跳一跳自创的双人舞。有几组孩子跳得真的很不错,虽然是即兴的',却味道十足。也发现了几处问题,比如有几组同桌想要在跳的时候转个圈,却不知道应该松开一只手,结果转来转去总觉得别扭。在我的稍稍提点下,他们又高兴地跳开了。
这时一个男孩子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眼睛透过眼镜的玻璃片看着我,“老师,我不会跳。”他的同桌跟在身后,无辜地看着我。“你这么乖,怎么会呢,来老师跟你一起跳。”然后我牵着他的手,跟着音乐带着他跳了几步(虽然只是简单地随音乐扭着),并教给他怎么样可以顺利地转圈。基本会了后,把手交给他的同桌,“来,你们来试试。”我还没转身呢,又拉着我的手,轻声得说“可是,老师,我害羞!”哈哈,真是可爱的孩子,他认真的表情,真让人不舍得走开。“好,那你们跳,老师在旁边看着。”他在跳时,一直拿眼睛看我,我给以肯定的眼神,并用微笑鼓励他,终于我觉得他不再害羞了。在别的舞蹈者中间穿梭时,并不忘时时来看望他,他开始放心大胆地跳了。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没能及时与同年级科任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也没有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仅仅是自己个人看了几遍课文后,根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来上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虽然自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但由于课堂开始自己比较紧张,导入语没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反而也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紧张,课堂上出现冷常教师也没能尽快的调整,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没能结合课件,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吹,风藏在-里”的句式说话时,因为模式差不多,但是教师采用训练的方式一样,单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五大特色: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课中又通过播放一些南昌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 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南昌风光的图片。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南昌风光、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5.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玩具狗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1、情景设置与信息反馈:
我这一学期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从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值得推广和总结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困惑与反思。在小学阶段教学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克服学生在上课时的惰性是我本学期抓的最好的地方。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为直接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如何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例如:在投掷教学上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得被动的接受,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没有发挥和自主激情。当第一队练习时,后三队的学生就有思想走神,不听指挥,甚至还有打闹的现象,纪律、队形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学中的教法单一,没有创新,作法千篇 一律就象走形式似的,时间久了从学生的表情、行为就能看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改革教育模式从而活跃课堂情景。并且,在教材上进行处理从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探求新问题,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穿插利用,形式灵活多样。中学生喜欢形、色、较为鲜明的刺激,有好玩、好动、精神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的特点,通过投轻物、打活动目标、各种球类比赛、小组讨论研究,或者是分组教学,比赛与练习相结合,看谁投得远,投得准,以便提高同学门的积极兴趣。
2、加入趣味因素,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小学生喜欢音乐,老师就通过音乐、舞蹈、歌曲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加强学生练习效果,保证练习密度,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奋,陶冶在课堂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小学教材中游戏占了很大比例,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游戏的规则下手,在游戏中模仿修改,从而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学会创编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在小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对体育教学一个很大不利的问题。上体育课不光是体育老师的事,需要小组长的协作,才能起到团队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调动小组长积极兴趣,培养和树立他们在班中的威信。经常与小组长进行交流,让他们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示范,帮助老师进行组织教学。留给小组长自主的空间,发挥小组长的聪明才智,有效的帮助老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3、改革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假期里我反复的学习新的理论思想,阅读优秀教师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新理念,找出适合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实自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亲身尝试,动手去研究是发挥想象的最好的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在运球接力游戏时,要求学生一次搬三个球,至于学生怎样搬,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并且让学生分小组研究,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带头作用,用集体的力量去探索。游戏开始,我看到有的学生把两个球夹在腋下用脚踢着一个球跑的;还有一下抱起三个球的,还有三个球一个一个往前滚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这是什么》是一首短小的儿童谜语歌曲,2/4拍,歌曲富有童趣,它运用了“嘀嗒嘀嗒”和“当当当”象声词,形象的表现了闹钟走动的声音,接着它以猜谜的形式“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道出闹钟的样子和用途。歌曲欢快活泼,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来演唱,孩子乐于学习。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根据歌曲的特点,我选择了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先不提示,通过歌词的描述让学生猜猜看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开谜底,通过谜语的教学让学生记住歌词,并通过给谜语标节奏,让学生学习了歌曲的节奏,为后面歌曲的演唱打下了基础。
通过演唱谜语导入歌曲的学唱部分,歌曲短小易学,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是教师预想到的,歌曲得第二句,模仿闹铃得声音与第一句有所区别,孩子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运用肢体语言和话语,提示学生把它们想像成两个不同的闹钟,一个高音闹钟一个低音闹钟,通过这样的讲解,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了这一句的演唱。同时我通过“反复范唱”、“听声音模唱”、“男女生演唱”等方式进行了难点的处理,效果非常好。通过乐器模仿,调动孩子的形象能力,参与创作与表演,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充分表现歌曲的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节奏感。我觉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如下环节的设置不但符合了学生的特点,而且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节好课有优点的同时还会很客观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在此次课的准备上,我选择以谜语开始,不让学生知道此节课的课题,但我忽略到了电子琴上的摆着我的教材书,并让学生看到了图片,提前揭示了谜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种小细节。另外,下午第一节课,孩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因该更加注意他们情绪的调动,在这点上我做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对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本以为《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的课,但这一次执教本节课,我却深深地感觉到越发不知道怎样去讲,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主要借生活中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对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并不陌生,他们也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课的开始,提供米奇兄弟的图片,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出,促使他们投入较高的热情去探究物体的对称性,感受物体的对称美。通过“我会找,我会分,我会折,我会判断,我会剪”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猜测、想像、探索、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中,有几个方面我处理的不够。
1、在分一分这个环节,这是对平面图形对称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正确区分对称和不对称图形,初步感知图形的对称性。我请两名学生上去分,其中,他们把树放到不对称图形那一边,我在巡视时引导了他们,后来他们上去改过来了,其实这正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怎样正确区分对称和不对称图形的实例。这方面我处理得不好。
2、在创造对称图形时,我没考虑到我的示范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本来,这个环节是通过学生动手创造对称图形,充分展示学生对对称美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没想到我的示范学生也跟着剪起衣服来,这方面我也处理得不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发现,只要教会学生用折——画——剪这三个步骤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会总围着老师转。没有放开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而是教师搀扶着,唯恐学生学不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为本节课中有几个环节设计得不够严谨,我处理不够得当,让学生缺乏了创造美的机会,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中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要结合听课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的建议,重新做一调整,争取下次讲课能完美一些。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易冲动,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再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六一儿童节装扮教室的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来源于学生,变接受式学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先整体地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幅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中,通过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另外2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从而引出除数是7、9的除法,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计算497、279,并点名说出求商时所用的口诀。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诀,口诀缺几商是几。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
3、精心设计活动。
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设计成帮助动物宝宝们解决难题。1、小猪吹泡泡 :小猪正在练习吹泡泡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猪吹的泡泡飞得更高哟!2、小猴摘桃子:大家齐了协力让小猪的泡泡吹得更高了,小猴可急坏了:原来小猴子想摘些桃过节,可是树太高了,需要爬梯子,梯子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动物找朋友。3、动物找朋友: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有几只动物宝宝来到了我们班,想和大家交个朋友。谁能解决我身上的问题,谁就是我的好朋友!这样,通过一个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又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不足之处:
对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不够,感觉上就是让学生模仿用口诀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455应该先想几乘5等于45,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具体方法是:先看除数,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就想几的口诀,口诀缺几商就是几。
开学第一周二年级的音乐课上,我讲授了歌唱教学《郊游》。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次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以气息练习游戏《吹泡泡》开始,让孩子们通过熟悉的游戏来体会唱歌时气息的运用。然后通过听范唱——按节奏读歌词——跟唱——通过分析乐句及歌词来理解歌曲,有感情演唱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在拓展环节,我安排学生通过打节奏给歌曲伴奏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并通过为歌曲伴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复习歌曲。
整节课我的安排有张有弛、能够使大部分孩子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虽然在学情分析的时候,我已经想到班上可能会有不能自律的孩子,但是仍然对于已经被家长听课三节课的孩子会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估计不够充分,致使在课堂中未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分组活动环节,因为学生这节课是在楼下上课,座位与平时音乐教室不同,找不到自己的活动小组和小组长,致使一些孩子没有能及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我认为,自己对于学生常规训练不够,以后还得加强,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各个班级中自律性差的孩子以后我要加强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更好完成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今天这节课,更让我感受到要不断学习、及时反思的重要。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最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树之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儿歌,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所以当我接触这篇课文时,我便想着我要把它展示的更完美。所以昨天下午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准备这篇课文,我觉得如果只是简单地立足于文本分析,有点太对不起它本身的意义。于是我把它当成一篇科普文来讲。
在课堂上既给孩子们展示了每一种树木的图片,因为现在的孩子离自然太远了,而且很多树木我们生活的附近并没有,所以图片是最简单的一种介绍方式。对于每一种树木,我都给他们拓展,特别是讲到白杨树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去到过新疆,所以我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新疆的东西,天上啊、沙漠啊等等,还告诉他们连新疆的`羊肉都是带着淡淡的草香的,而不是膻味。讲到银杏树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在西安的大观音寺里有李世民亲手种下的一棵银杏树。这棵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些树要是能说话,我们的生活该多精彩,它肯定要不分昼夜地给我们讲述朝代的更替和古往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我把立足点落到孩子们的价值观上,我告诉他们我们所在的祖国有许多美里的河山,你们的世界不只是眼前的一座山一条河,你们应该努力走出这座大山,去听海浪翻滚的声音,去感受沙滩的柔软,去领略泰山黄山的险峻,去感受雪山的春洁。你们应该用脚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们今天和明天不懈地努力来实现,努力学知识,努力学做人,努力学会爱,爱生活,爱自己、爱别人。我不知道我每次给他们讲这些应不应该,但我想如果我时刻能像念经一样一直在他们的耳边念叨,我相信一定能让我在未来看到希望。
每一堂课总有很多不完美的地� 比如本来计划在讲白杨树的时候,我想给他们读一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应该都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魅力;计划讲木棉树的时候,要给他们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也许在他们这样一个年纪读这些文章或者诗歌,根本领略不到其中的感情,但任何东西我相信只有听过、见过,一定会装到自己的记忆里。而在许久之后,这些尘封的记忆会在某一刻被悄然唤醒。然而这一切都在匆忙后完全忘记了,这是今天一个小小的遗憾。
评课稿教材剖析材料了课件结束语:王维检测题!散文意见书简历入党我教育喜报的标书致辞主要谜语大全;好段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新的歌曲《大头娃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大头娃娃的形象很感兴趣,但学习歌曲的旋律并不是特别有劲。于是我选择了两段分开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孩子对歌词的记忆就明显增强,但对于两段的连接性却还不够能分辨出来。为此,我觉得单独的一首歌曲教学是不太可行的。因为学生的前提基础没有铺垫,有点突然蹦出一个新知识点的感觉,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强制机械的记忆。
因此,我觉得学校音乐活动应该情景化、主题化。以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体育竞赛、劳动、节日等为核心创设情景,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开展唱歌、律动、游戏、欣赏、打击乐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与人、环境、材料的关系,促进音乐与学生之间互动。创设的情景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叠加的。这样每个作品再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集中体现了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景的联系。
另外,创设的情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学生的世界是亦真亦幻的,他们常常把想像当成现实,把童话等同于生活,因此创设的情景可以是虚拟的,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情景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用形体和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想像。
法教师一样教字(一个一个的),可是行不通时间不太够。我想这是因为我原来没有认真教偏旁的原因吧,现在我把每个偏旁的写法都重新教一遍,希望学生能够有所得。也许这样教是慢了点,但我觉得当学生把偏旁的写法掌握了之后速度会快,而且自己会写得不错,我就不用面面俱到的讲了。我原来注重的是每个字的写法,没有这样成系统过。这学期我还要利用活动课加大对写字训练的力度,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写得一笔好字。而且我加了一步:让学生板书,之后大家评。学生们很踊跃。不过他们有时会笑别人,而 我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以一种帮助同学的心理来看别人的字,心中想的应该是我怎么样才能帮助他写好字呢?虽然他们小,可是我觉得他们有一点点明白的。
9.5
没有图片,没有书,我只好在黑板上书写了《黄山奇石》一课。一想到这么美的景色学生没有办法看到,我心中总是不能平衡。学校有这个课件,我记得还应该不错的,可是找不到了,多媒体教室这几天练节目也造得不成样子,所以只能让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感觉了,我想他们感觉不到什么了。在几个怪石的样子讲解时,我让学生做出动作,或让一个学生在前面做动作,其他学生读文,只能这样的了。我看过的怪石其实各种名字只是神似,这一点如果不亲眼看到怎么能体会得到呢?所以我决定在过几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下课件来弥补一下。这件事其实应该是我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提前打扫一下多媒体教室,找一下课件,就不会这样被动了。我原谅自己这几天是因为开学和弄课的事,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能准备好课堂教学,那么出课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以后要注意。
9.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非常有儿童趣味的文章。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很容易进入角色。在读到“四海为家”一句时,孩子们都放慢了速度,当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说:地方很远很多,所以时间要花的多,所以应该读得慢些。看来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意义,可是他们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了,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来,我很开心。
9.15
教师节过了,中秋过了,书也来了。好像今天才开始进入正常上课一样。看着同学们兴致勃勃的翻着新书,我问:大家看着新书有什么感觉。他们纷纷说太好了,终于有书。我对同学们说:没有书的日子真是太难过了,不能学习的日子真是太难过了,是不是。孩子们都大声的说:“是”!我请大家好好爱惜语文争取把里面的内容都学会。孩子们显然受没有书的折磨太久了,体会到了书的重要和必须,回答的声音特别的响亮,我也十分高兴。
我上的是第二课黄山奇石,(上节课只学了课文)学写字。八个字,我请同学们按结构分一下,正好四种。我按结构讲了每种结构的写字要求,也请同学们来提醒大家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学生每个字只写两个,然后同桌间评评(上课前我把写字好差的同学进行了搭配)。对于突出的问题我稍做讲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上来书写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个字,然后师生共评。到此为止,时间已经不够用了。我看了书,真不知道一课两课时够不够用。每课有课文,要认的字要写的字。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安排的。我怎么就是很难完成呢?是我设计的不好,还是课本安排得有点问题呢?我知道把字全放在一课时不合理,可是由于当时没有书只好这样处理了。就是有书,我也不知道怎么在两课时完成。本课课文很不好读,要认的字又多。我想我以后要加强对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这样可以分担一下课堂上的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原来一直有要求的,可是不是很重视,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我觉得这学期我得再出新招,让学生对课前学习感兴趣,我现在有点思路可是不成型等我再想想。
《古诗两首》
因为本学期要求要背会三十首古诗,我在看书的时候,发现本册四首古诗中,我们已经背过了三首了,这一首《赠刘景文》是没有接触过的。于是我在本周开始就已经安排学生背诵了。我发现一个情况,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我每周要求的古诗,孩子们个个背得好极了,可是要求他们背的课文却有一部分学生很不流利。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课准备在学生全背后之后再讲,所以没有小结。
《语文园地一》
在上课之前看到一种方法,就是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原来这个题,我总是要求学生比赛读,在比赛中学生基本能够很好的读出词语来。我一直比较满意。而且当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时候,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比如“带学生读,自己读,带四人小组读,带女生全体读”,还有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挑战读了“挑战小组,挑战个人,”他们的方法比我想得到的要多。所以我常觉得是应该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是不是真的放开了,有没有真的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的平台。今天我照常用了这种方法,孩子们最盼望这个时刻了,所以百次而不厌。最后我又加上了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选一个没有问题,选两个的时候有了难度,孩子们还不能很好的思维,不过我不着急。当初挑战读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学生也是有点无所适从的,现在不是已经很好的么?只要两三次机会之后,效果一定大不相同的了。从这个方法上来看,学生对一些词语虽然会读,可是不太理解,看来这个方法不仅需要运用而且是经常的用。
《识字二》
识字二里有词语有图。在上课之前,没有想到学生会看不明白的呀。在课上突发一招,让学生把词语与相关的图连在一起,本以为是个小问题,不料花的时间不短。其中有问题的是“做航模”“观天气”。对于观天气,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不知道什么是观天气,以为就是看天空就可能,哪知道就是看一个小盒子里的东西,然后有一个人在记录呀。唉,如果有机会能让学生到气象局去看看多好呀!本课继续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果然比昨天说的好多了。但是在形式上还是有点单一简单。在上课之初,我问学生们在校园里都有哪些活动,孩子们一时竟然说不上来。启发了一会之后,学生才开始说“学画画,学跳舞”等有限的几个。看来我们平时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做为班主任,我也是太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多有趣的竞赛,活动,孩子们的心中都没有印象。
《一株紫丁香》
本课为实习生上课。我听了,她基本是按我的路子上的。识字要有方法,读课文,特别是写字的环节。相信这个学生工作之后一定是个好教师,因为她有一副开心的笑脸,而这正是我需要的。
9.23
今天学的是《我选我》,这是我小的时候学的一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有承认自己的勇气,并且知道班干部是为班级服务的。记得我学的时候,觉得这个学生真厉害,怎么还能选自己呢?这是不可能的呢。可是现在的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在自我意识上是十分强烈的。每次选班干部,他们都有很多人自已选自己的,这当然无可厚非了。可是学生们当班干部的目的并不明确。针对这一点,我在导入时的问题是让学生说一说想不想当班干部,为什么要当班干部。果然学生说得五花八门,但也有学生说是为了班级的荣誉感。可是没有人能知道班干部应该是为班级服务的。我从此导入新课,请大家来学习课文,我觉得我没有按照参考上的要求,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自己对自己非常的满意。对于生字的教学,我学习了鱼儿老师的办法,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用红笔在生字条中圈出已经认识的字,并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画出来。在课上检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标志出来已经认识的生字,并且很多。我心中暗喜。可是也有的学生在课下只有一个两个的字已经认识了,其他的字都要等课上来学。学生的程度差别如此之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学前教育和已有的知识, 应该有一些学生对这些生字是不认识的,可是在上学来之前他们想办法认识了。我想本册的生字量这么大,我应该在课下识字上再下功夫。
《一分钟》
孩子们基本已经学会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初读之后,他们基本已经把我要说的回了出来。原来在教字的时候,我总是学一个教一个,很少归纳,这主要的原因 是我自己根本归纳不来。学了几天写字之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 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应该是得益于情境的创设吧。教学时,我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学生表演体验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使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接近了,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仿佛一群放飞的小鸟,在天空中遨游,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所思、所想、所知都说出来了。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云房子》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想象云房子的形状时,课前我曾担心过:云朵看上去一团团的,二年级的学生能想象出什么形状呢?是不是该画一些具体事物形状的云让他们观察呢?课堂上,我组织引导学生:“小鸟们,咱们来当设师,设计美丽的云房子,好吗?学生一听到叫他们自己设计,开心极了,马上忙开了。有的同学说“他们有的像一花猫在洗脸,有的像一群小狗在赛跑,还有的像羊儿在吃青草,有的像摩托车,还有的`像大卡车”……你们听,想象多丰富。所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难题会迎刃而解的。
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去教学《云房子》这一课,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
“算24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一、先易后难,感受活动的趣味。
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24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24。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
二、分享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四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形式多样,感受算法多样化。
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 “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24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
《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是一首两段体结构的西班牙儿歌,歌词有四段。歌曲中既有间奏的呼应,又穿插着动物的模拟叫声,更增添了儿童们演唱、表演的兴致,但是难度也相对大了。
根据这首歌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听录音后模仿动物的叫声,在这一环节,我与学生互动一唱一答,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跟录音模仿动物叫声时,提醒学生在衬词句时拍手,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然后,教唱结尾衬词句,有了前面的铺垫,我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然后跟琴演唱,学生很轻松便学会了。 最后,让学生跟教师随录音演唱并表演,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的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课结束时用简短的语言,教育学生关爱小动物,今后在唱歌时遇到唤气记号时,要注意换气,并且要做到自然。
整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现在回想起来,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真有点不敢讲,因为害怕学生不会模仿个别动物的叫声,有些动物不太好模仿,我也有点胆怯,放不开,害怕学生笑话,但事实证明,学生不但没有笑话我,反而非常感兴趣,这让我信心百倍啊。感谢孩子们!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升国旗的庄严隆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教学中,我在三个环节(课前情景导入、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播放了升国旗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再有让全体学生起立,面对国旗,唱国歌,行礼,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参与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爱国旗、爱祖国的热情中去。
教学中,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大胆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的能力。让学生把那些特别让你感动的地方,交流一下,说说是什么感动了你;你也可以为我们来朗读一下,有同感的学生可以一起读一读。”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比较"夏天,护卫队员穿着厚厚的外套,冬天穿着单薄的警服",学生深深感受到他们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无私的严格要求自己。“为了练好这138步”学生体会很深刻,“战士们这样演练,也许脚都出水泡。”“是啊!白天练,晚上还要练,多辛苦”“一直练这138步,很无聊的”对于“广场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你有什么感受?“人会晕倒的”。“受不了的,还要穿厚厚的外套,好像在火炉烤。”这些感受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的强加绐他们的,气氛很活跃,争先恐后的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我再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一段的诗人赞美国旗卫士的话,学生不言而喻了。
教学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示范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对每一轮的朗读都进行正确的评价,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了朗读的热情,培养了朗读能力。最后的一个“动动小手画国旗”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国旗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
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独具东方魅力,非常珍贵,值得继承发展。十二生肖就如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龙”、“凤”一样,已�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传承千年,“辰龙巳蛇午马未羊”人人熟知,“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家喻户晓——十二生肖不仅仅是简单的十二个动物,十二个属相,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习惯。十二生肖的意义正在为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所认知。
在上课前,我先用一个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人有一个,全国有几个?准确一计算,只有十二个。”你猜这是什么?同学们很快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课题(即谜底):《十二生肖》。然后我联系生活,让孩子们谈谈:“你知道家里亲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他们的属相是什么?”“你知道十二生肖是哪十二种动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本、图片和实物进行研究,提问:民间美术课的生肖属相与真实的十二种动物的不同?再进行小组探究:课件欣赏有关十二生肖的邮票、剪纸、泥塑、卵石画,提问:这些作品采用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你还能想出哪些创作方法?你受到哪些启发?有更好的创意吗?最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尝试:每个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作品材料,设计创意和制作步骤进行介绍。本课我分成了两个课时,一是设计十二生肖画,二是用橡皮泥创作十二生肖,同学们都很有兴趣。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发孩子们热爱学习,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教学《小英雄于连》时,我为学生的一些出色回答和表现而感动。比如在问到于连为什么看到导火线的火花不但没害怕而是想办法时,有学生回答因为这里是他的祖国,他爱他的祖国。我没想到学生已经把于连的英雄行为延伸到了爱国的表现,我为学生的回答而感到骄傲。再如问到学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灭掉导火线的火花时,当有学生回答可用石头砸导火线时,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到这种办法不行,他说用石头砸导火线会摩擦起火,不但不会把火花灭掉,反而会加快导火线的燃烧。我为学生的回答而喝彩!当学生说看到于连光着身子,没穿衣服,怕于连冷而要送他衣服时,我为学生的爱心而感动!
在教学完这一篇课文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应用。“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有潜力,需要环境、条件去开发,就像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雨露去滋润一样。我们教师就是要在课堂这片沃土中播撒种子,创造适合种子生根发芽的温度、湿度,让它茁壮成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口语交际、情境体会这些形式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条件,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我相信课堂——这一师生共有的舞台一定会更绚丽!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预习课文,在平时的训练中初步学会了有了问题在小组内合作研究的学习方。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就是一次语文实践过程。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根据“自主、合作、应用”的原则,本课的学习我下发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在小组内开展研究。课堂上,将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相结合,从词句入手感知昙花的特点,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进而体会抓住植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2、了解昙花的特点及“昙花一现”的含义,了解“古今中外历哪些人或事是‘昙花一现’的”。
3、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描植物的写作方法。能观察一种植物,并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向大家做介绍。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结合课前调查了解“古今中外历哪些人或事是‘昙花一现’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小鸟和牵牛花》两篇课文,认识了薄公英、苍耳、豌豆、凤仙花、小草和牵牛花,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本次“快乐读书屋”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花——昙花【老师板题】。
昙花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快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检查读课文情况,了解文章大意:
1、利用教师演示文稿,出示难读的句子,评正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1、借助音节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昙花的哪些特点?用线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
(1)夜间开放。
(2)花色白,花朵大,花朵香。
(3)花期短。
交流中进一步研究:
①师:昙花为什么会在夜间开放呢?第一小组的同学研究了这个问题。有请第一组汇报。【播放演示文稿1】
师:我们说适者生存,植物也在适应环境呢!昙花在夜间开放,就是适应它的生长环境,而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它的生长习性了。
②刚才第一小组同学的介绍中还提到了昙花的另一个特点,昙花为了在又干又热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仅选择在晚上开花,而且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昙花开放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三四个小时。
师:所以人们把昙花开花称做“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最初是指昙花开放的时间很短暂,它还有一个意思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吧!
全班交流“昙花一现”的比喻义。
师:古今中外历,有哪些人和事是“昙花一现”的呢?有请第二小组给大家介绍一下。〔展示学生演示文稿2〕
师:稀有的事物,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消逝了,我们都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这是它的比喻义。
③师:昙花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花色白、花朵香。课文中写到〔利用教师演示文稿出示语段〕
师: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形容昙花的花朵?
预设:素雅。
师:这几种花,�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昙花花朵白、大而且香的特点。在夜间开放,只开放几个小时,昙花把自己的精彩浓缩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大家想看看昙花开放的过程吗?〔播放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读出昙花的美吧!〔全班齐读昙花开放的语句〕
师:同学们,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昙花的生长特点、外形特点,还介绍了关于昙花的成语。这样,使得我们没有见过昙花的人,读了课文就仿佛见到了昙花一样,看来抓住特点来写,就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课前,老师请你观察一种的植物,下面有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观察的植物,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看你能不能猜出他们说的是什么。〔学生演示文稿3〕
(四)总结全课:
师:大自然是位了不起的妈妈,世界上的植物大约有多少种,每种植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它们让这个世界更美丽,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大自然中你会收获多多!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我们身边的痕迹》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环境触觉的独特感受。根据老师课堂上设计的活动及作业来看,效果还算不错,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课堂的延伸应有深度。在本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学生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一句话的交代比较较轻描淡写,没能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对身边事物的`“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美术的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满科学性与知识性、秀丽有趣的小诗,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课文很有趣。如何让孩子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探索的兴趣,这是我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
1、通过齐读、个人读、小组接龙读、师生合作读多种方式的读,以读代讲,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避免了单纯的讲解,避免把美丽的诗歌讲成了科普文章。
2、本课重难点的处理,充分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例如图片理解四种天然指南针如何指点方向,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安排说话和写话。即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
同时,我也发现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像学生参与度不高,拓展环节时间安排紧张,感觉有点仓促等。
就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平时发现的问题,自我认为以后在以下方面多努力:
1、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有利于课堂上交流展示。
3、课堂是老师的基本阵地,以后力求每节课都按照公开课去准备,去上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教育的成功,莫过于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通过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对生活的责任感,激起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能力,对他们充满信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起儿童的创造热情,引导儿童坚决而自信地“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我提供给他们各种绘画材料,不进行范画,不限定创作规则,实施表现材料的自由选择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表现可能性。
本课通过画太阳来了解太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和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想像是儿童的天赋,拥有更多的想像力,才能拥有更高的创造力。但没有目的的空想,会让画面空洞,缺乏生命力。所以,我给学生定下了一个主题:为你身边最需要太阳的人(物)设计一个太阳,引导着学生去观察、爱护身边的事物。
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各种绘画工具的提供不但没有让他们手足无措,反而使其如鱼得水,想出了各种点子来进行创作,有剪贴,有拓印,更多的是用彩笔直接画。最有趣的是学生们在图画旁边写的那些文字,使画里的物体顿时充满了生命力。没有了教室里四面墙的束缚,学生们显得很自由,交流更多。学生之间的评,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的事,更为公正,也更易使被评的学生接受。但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协作性差,完成作品的耐性不够等。总的来说,经过此次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深刻体会:
1、帮助学生多观察,培养学生有耐心。
学生经常遇到画不深入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对事物观察的方法,观察得不够仔细,导致描绘不细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多练习,培养高度的耐心,提高观察的能力。
2、启发学生多想像,引导他们多练习。
学生的想像力虽说是天生的,但要求想得有意义、有意思,还得有教师正确的启发与指导,使他们从生活中得到切实的体验,并将活动中的感悟表现出来,多想、多练,这样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北京》
对于这篇课文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
我始终遵守 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精彩的马戏》是我们二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共记叙了六个节目,其中,重点记叙了猴子、黑熊、山羊的精彩表演。全文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记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文章最后赞叹:“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他们的指挥”,说明了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累、发展学生语言的好教材。结合本学期我们二年级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话训练。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会读“瞅”、“圆溜溜”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理解各段中体现动物表演特点的词句和观众看表演反应的词语体会小猴的可爱、顽皮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十分精彩。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说说“黑熊踩木球”。
3、能据课文中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写一写。显然,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仿写。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层层铺垫:精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写法;创设情境,仿说第二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处理,缩短了说和写间的差距,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最后写也就水道渠成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一、播放马戏,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播放马戏渲染了气氛,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马戏表演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精读“猴子爬竿”,归纳写法。看了马戏,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又出示课文第二段,让学生品读马戏的精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摒弃繁锁的分析,在不讲读的情况下,变着法儿激发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猴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马戏节目的精彩之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十分精彩,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用词的讲究,以及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总结,板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