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7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细心的小编枫帮家人们分享的7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乘法。教师用书上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的:导课环节是出示游乐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我在一年级暑假就布置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表,我想很多学生一定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先问学生对于乘法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呢?没想到学生的回答让我非常惊喜,他们的知识面真的非常广。王晨赫说:老师,我知道,加法可以写成乘法,我马上问他:所有的加法都能写成乘法吗?很多学生马上说:不行,那种一样的数加法才能写成乘法,于是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加法算式,有的是相同数连加的,有的是任意数的加法算式,很多学生马上判断出哪些能写成乘法,哪些不能。王铄渊说:老师,我知道,加法是初级的,乘法高级。其他学生听不懂什么意思,我马上结合刚才的加法和乘法算式让他们对比,学生发现3+3+3+3+3+3=,6个3相加只需要写成6×3,乘法算式很简单,原来乘法高级是因为乘法算式简单。

不用老师特意讲解,通过这两个学生的精彩观点,很多学生已经对于乘法的意义、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又出示了游乐场的情境图,学生很轻松地就列出了相应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求每一项一共有几人。

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高兴,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王铄渊、丁兆松、尚祺晗等一些学生都主动举手,学习尽头很足,看来,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就能充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计算。学生对于乘法非常兴奋,还不忘背几句乘法口诀,看样子在家里家长下了不少功夫。有家长也打电话让我叫他的孩子背乘法口诀。我在想这样真的好吗?孩子连什么是乘法,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乘法,乘法口诀用来干什么呢?为什么要背呢?这些都是学生很疑惑的地方,这些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学生学起来很被动。

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上了一节课为什么要学习乘法,我写了很多好长好长的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想,特别是读,读的累死了,然后我就介绍了乘法,那么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计算。那么对于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很清楚,这个在乘法口诀中体现出来了,学生会应用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然后一节课我重点介绍了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那么对于几个几相加,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这样的加数,要让学生很清楚,改写乘法算式我觉得难不倒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光让他们会改写,还必须清楚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对于2乘3,可以理解成2份,每份3个,也可以理解3份,每份2个。

鉴于前面乘法的意义讲的比较透彻,学生对于乘法口诀就可以先自学再总结了,学生也不用死记硬背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已经从很多渠道接触过乘法,甚至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把乘法口诀背一遍了,可是对乘法的意义,估计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能说出来,所以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以后学习相关的乘法知识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前,我反复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经过多次试教后,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动手操作摆小棒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动手操作摆小棒情景导入,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所摆小棒图中提取数学信息,列算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摆小棒,写算式中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4”到“4个2”再到“3个3”甚至到“50个3”,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练习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有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又是为老师准确诊断课堂教学效果,矫正和调节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有层次的设计是有效练习的重要基础,能有效贯彻“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本节课在练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不仅有基础性知识,而且有提升性知识。适合所有孩子!

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于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另外由于教师个人的问题,如有时说话不太简练,也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这节课后面的练习来不及做。其次在试教的时候,几位老师就跟我说过,我对学生“放”得不够,老是把学生束缚住,在这节课里,还是能看到我暴露出这个坏毛病。而且在很多细节上,我处理的还不够周全,比如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忘记了教学过程,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些种种的不足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整节课努力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

二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溶入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必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这节课中我安排游乐园导入,使他们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从图片中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的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反馈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反馈的及时调控,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的途径之一。因为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由于他们能力的差异,有的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也总是在课堂中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闪光点,同时也可以及时准确的知道他们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重难点定位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来计算。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

三、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让孩子们面对一个要求认知复杂性的情境,使之与他们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在他们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我让他们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其中有一题是2+3+1,我故意不点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他们也马上意识到,这道算式是不能直接改写的。通过几个孩子的分析,加深了对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认知,也是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产生认知冲突,把孩子们引入自主的探究体验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主动的进行知识意义的获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课后,通过与各位领导老师们探讨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本堂课的设计虽比较顺畅,但缺乏高潮,没能对本课的教学重点予以强调,如“求几个加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告知学生。整堂课的进程比较平淡,应该随着课的发展进一步设疑设阻,形成更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放得不够。如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不同意义时,虽然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达的意义,而不是教师自始至终引领学生接话,使这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是从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细节处理不够细腻。比如乘法算式中前后两个数相同时其意义的区分没有作重点强调;解决主题图中的问题,对大多数学生列式情况的关注度不够。

4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够广,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在自身实践和领导与同事们的共同探讨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和改进,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老师从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入手,先让学生动手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然后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摆一摆你喜欢的那个图案,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活动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一个图案用几根?,这么多个图案用几根?很自然的引出让学生写一写加法(连加)算式。

成功之处: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接着教师根据6个3相加这个算式制造了一个悬念,如果摆10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信息窗口2的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然后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效果会更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