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小编老李给大家整编的11篇最新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反思,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 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练习四的第2题。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2)发展性练习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 和 6
因为 2 × 6 = 3 × 4 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基于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猜想——验证——反思”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正迁移,所以我在开课伊始我设计了两组练习题,一组是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解决,一组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并没有把这个性质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感悟。我先是让学生根据大屏幕上的涂色部分说出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又让观察两个分数的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两个分数相等。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些相等的分数中猜测,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初步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利用图形与学生一起验证他们所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不但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我会学,我能行。
当然,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首先,在验证、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其次,猜想的验证过程过于单一,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验证,如画线段图、折圆,折正方形等方法来进行,这样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也扩大了探究的范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第三、在小组合作交流方面: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两处合作交流:一个是在验证猜想时合作。另一个是在发现规律时合作探究,交流沟通。但学生的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知识碰撞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第四,就像教研员张老师所说,我还是不够充分地信任孩子们,还是我说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少,放手的力度不够。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触颇多,教学真的是一门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追求更务实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
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在学生大胆猜想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在评价中学习。
练习题的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练习题的设计应强调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进入陷阱的题目,在这些小陷阱中,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
例如:当学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时,我马上出示:
尝试:(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这两题,如果学生会完成了,这个基本性质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题,把学生在化简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错误全部呈现了出来,学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于今后的练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兴趣做支撑,后面的新课学习就积极主动。
总之,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但课中也存在遗憾,在以后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知识点更精准一些。
在这节课中,我深刻地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得不够好。
1、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练。
2、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后,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一面旗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长与宽的比可以写作3:2;与一面旗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长与宽的比也是可以写作3:2,那我们可以写成15:10=3:2,但他们的长与宽都不一样啊?为什么还说他们相等?”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彩,但我很急得就给他答案了。其实我可以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在做练习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上来板演,抓住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及时地指正。
4、课堂上我讲话还是太急了,有时还是没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话讲完。
这些缺点,以后一定要好好改正,让自己的课上得越来越好。
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我根据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所以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能力做得比较成功。
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习题引导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再引导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猜想一下比是不是也有什么性质呢?如果有的。话,你认为它是怎么样呢?学生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自然而然的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那这是不是比的性质呢,还需要我们举例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分析、整理、推导验证的具体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引导生所选取的事例可以再宽范一些。在学生汇报思路和过程中,学生的条理性非常强!在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的时候,学生考虑问题非常周到,逻辑推理很严密!
当讲完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出示了例1。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化简比。学生做完后交流中发现解法都有不只一种,通过交流探讨,小结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
1、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化简。
2、是小数先转化为整数比→最简比。
3、是分数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但要注意,这个结果必须是一个比。
本节课由于在自己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用时多了一些,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比值简比的区别!
以前的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初中学习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作准备。
教授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互说操作,完成设计好的导学。最后我再课件操作验证学生的结论,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课上学生们紧跟我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学生表现很积极。
1、等式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中让学生在15分钟时间内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种现象,突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引导学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这样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
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等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
2、猜想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展示环节非常好,不仅仅展示了实验过程、现象,总结了规律,在展示过程中,能积极补充、质疑,个别同学质疑的问题很有价值。
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放”得还不太够,其实可以尝试老师不演示,只提出实验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分组活动——利用天平游戏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教师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时的引导,这样更符合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