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有这样一问题: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问了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找划划,同学们找得准,说得也头头是道,以为学生真正意义上懂了。可书面作业时,要求用简要的话写下来,好多同学是这样写的:1、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2、这话是谁说的?3、新娘是哪儿来的?4、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篇《西门豹》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课文学习之前,首先对课题作了解释,让学生明白西门是百家姓中的复姓之一,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复姓。在导入课文时,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对故事内容很有兴趣。整堂课,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来突出的。
惩治巫婆是西门豹治理邺要走的第一步妙棋。教学时,抓住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让学生边读边注意带点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不难明白: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河,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教育群众,惩治巫婆的目的。紧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在教学惩治官绅头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抓住“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这句话,要求学生注意带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就会懂得西门豹并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来,而是做样子给官绅们和围观的百姓看。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巫婆回来只是为了找借口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达到惩治邪恶的目的。
当西门豹杀一儆百,官绅们吓得丑态百出。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内容,并要求划出描写官绅们极度恐惧的词、句。学生们能很快找出“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等词语。学生也从中明白巫婆和官绅们用‘河伯娶媳妇’这种骗钱害人的把戏被戳穿了,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宁,从而知道西门豹真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课文第二部分是重点内容。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师生互动表演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段落,在情境表演时,学生喜欢有胆识的西门豹,都争着演,第一部分,女生扮演西门豹,第二部分男同学演西门豹,一举两得,教学收到一定的效果。表演完毕,学生领悟了西门豹的计谋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就惩治了巫婆、官绅。
不足之处: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当时的表现以及语言,加以表演,就更能加深对文本和西门豹这个人的了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为习作教学服务,即读写结合,是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一个教学原则。但是我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能够借鉴在课文阅读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不多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在课上悉心传授的知识和方法都是教师主动而很负责任地传授给学生的,学生缺少自己发现,探究的过程,学习效率不高是正常的。往往越勤快的老师,学生的主动性越差,学习效果越不好。
我在教学《西门豹》一课中,在分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方面做了如下的尝试。我一改以往主动告知学生课文中哪里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课文中写西门豹先是把巫婆投进了漳河。接着又把官绅的头子也投进了漳河。看到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的下场。最后作者用了这样的几个词描写众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头磕破了,直淌血。
我这样问学生:“从这几个词能看出官绅们的心态吗?”
“官绅们很害怕!”
“是啊!这些词都能表现出官绅们当时特别害怕。要是把这些词语的位置颠倒一下是不是也可以呀?反正都是害怕,行吗?”
“行!”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片刻过后,几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孩子举起了手:“老师,不能颠倒位置。”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描写官绅的句子,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妙。”经过反复的品读,孩子们终于明白作者用词的准确。这几个词语循序渐进地反映出官绅们恐惧心理的加深。
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怎样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并深刻领悟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精巧呢?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和分析文本中看不见的语言魅力。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西门豹》一课,这一课故事性较强,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在初读课文中,我仔细地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了其中部分字的读音,练习读了几遍课文后,孩子们一起扫清了词语理解方面的障碍。接下来,便进入到了每节课的探究环节,由导学案提出的问题,各组合作完成,问题是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西门豹和老大爷进行了几次“谈话”?我原本想孩子们会很容易解决的,可我放眼一看教室里的情况,禁不住心里一颤:只有一个孩子举手,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担心个别同学没注意听讲,于是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两分钟后事实还是不尽人意,只有三个孩子胆怯地竖直了胳膊,从他们疑惑的眼晴里,我读懂了其实他们个个心里虚得很。我的思维在激烈地活跃着,猛然间,我醒悟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我,因为我说错了一个概念,所提的这个问题中不能说“谈话”,应该是“对话”。于是我又向孩子们解释道:一问一答算是一次对话,现在你再认真地看一看课文,到底西门豹与老大爷进行了几次对话?这样一来,孩子们便纷纷地举起了手。顿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下课铃响了。
走出教室,我既惭愧又自豪。惭愧的是由于我的疏忽,给全班的孩子造成了误会;自豪的是变换发问后,孩子们的思维灵活了,课堂上也体现了新课改。由此,我想到了雕刻家在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丝不苟,那种精雕细琢的心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上我们的语言必须是准确,否则影响的将是一群孩子。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步步紧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积极动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1、巧妙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设计一个比较艺术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导入,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通过视频来导入新课,再配上激情盎然的导言,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探索新知识的亢奋中,达到了导言激趣课堂“活”的目的。
2、学生动手实践,营造和谐气氛
这节课的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学生通过肩关节的外展、内旋、前绕环、后绕环动作来体会;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学生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观察到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来理解。使生物课堂真正的有“生命”,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表象看实质,不仅使思维活跃,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3、小组探究合作,加深知识理解应用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划分11个小组,指明小组长,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使每人都充分地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老师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对于那些讨论有困难的组适时予以点拨,及时引导,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了以下不足:
1、字学生认识的不好,尤其是桡、踝、跗、跖等字基本不认识,不会写。需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时间的关系,习题的配备不够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篇课文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记叙了西门豹在邺地破除河泊娶媳妇的迷信,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及兴修水利的事迹,赞扬了西门豹的管理才能和为百姓除害兴利的业绩。课堂上我紧紧围绕文章事情发展变化而展开教学的,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利用河泊娶媳妇惩治了官绅和巫婆为民除害教育了百姓,兴修水利、改变面貌邺地年年好收成。
教学时结合课后练习边读课文边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边读边画批,当成阅读题来做。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训练。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西门豹说的三句话,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做法的巧妙。西门豹说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西门豹做法的巧妙,我安排了朗读训练,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西门豹说的三句话的理解,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来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再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以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言外之意。
本课的不足之处,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有些欠缺,没有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变成故事讲一讲。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追求完美。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意在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一: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我采取让学生用四种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讲一讲”的表现形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
活动二:好书大家看
1、分学习小组交流图书:老师抓住机会表扬借书活动中互助友爱的学生、有礼貌的同学。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借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怎样借书
(1)找两位学生来前面给大家表演借书的情景。
(2)说一说:他们表现的怎么样?。
(3)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借书,总结运用的礼貌用语。
活动三:给书分类,办图书角。
(1)让学生简单给书分类。
(2)让学生把书自愿摆到前面来。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读书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快乐,表现出与书籍、知识的喜爱与亲近。通过一些实验活动探究与图书有关的知识,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表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教师在准备这一课时注重了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中不知不觉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些环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的开头以动画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漂亮的画面和动听的故事中开始学习。这样的安排尊重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良好的状态。又以“写字有什么用?”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紧接着“你写过什么字?”激发学生想写字想表现自己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力。
第二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字和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一遍一遍的读向学生清晰地渗透了学习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写字方法。这个环节设计的特点是教师始终在启发、引导,学生是在发现、探究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互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词认字的过程在本课中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作风,以学生为主,学生哪个字有问题就学哪个字。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观念上,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使语文课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本课设计展现了把学生的学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切实实现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愿望。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体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
上完《西门豹》这一课,自以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亲历了文本,也感受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用语之巧妙,从而吸纳了那种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语言魅力。可作业批下来,实感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完整地回答问题组织语言的能力欠缺,细想正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这一语言训练。
课后有这样一问题: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问了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找划划,同学们找得准,说得也头头是道,以为学生真正意义上懂了。可书面作业时,要求用简要的话写下来,好多同学是这样写的:
1、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2、这话是谁说的?
3、新娘是哪儿来的?
4、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
看了同学们的这些答案,我觉得不满意。诚然,在课文阅读中,同学们因为联系了上下文,直接划找出来是可以的。但是在练习中,是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回答,就不够明确了。这使我想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简单地处理了这些,没能从语言文字的训练角度,让孩子们说说。比如第一个问题: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什么怎么回事?)文中就有一句话:“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问他是怎么回事。”就可以对这句话进行提炼概括训练:西门豹问老大爷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也可以想象一下西门豹会怎么问,你来问一问。这样对于第一个问题就可以进行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进行完整明确的说话训练。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这话是谁说的?”脱离了文本,也就显得不明确了,到底是什么话呢?可以抓住“这”,进行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组织训练。上文有老大爷说的话:“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是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这里就有“这话”的内容,可引导点拨学生把“这话”(什么话)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要发大水。
批改了学生练习后,我又花了点时间重新弥补我课堂的缺憾,感觉效果很好,学生兴趣盎然。我也从中感受到自己对学生的能力还是把握不太明确,没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进行语言训练。实感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
《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利训练分段能力,也有感悟“话中有话”的难点,深究之,蕴含极丰富的语文素质培养的契机。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中将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多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轻松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例如分段这项目,我把它巧妙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通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考虑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择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始终记得,上一次的县级研讨,南海学校夏老师的话:”你要教什么,要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接到教学比武的内容时,我首先翻到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这个单元就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方法,巩固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重点。带着这个目标,我开始阅读教材,寻找资料。
《西门豹》是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细细研究,发现这篇课文,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对话,感受西门豹语言简练精辟却一针见血的到位;二是通过对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方法之巧妙。而这两个重点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体会人物品质和蕴含的感情。
纵观网上教案,发现存在误区,就是注重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和结果,却忽视了从语言和过程中感受”巧妙”的体会。于是针对我找到的重点,我将两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划分:
第一课时的安排为:让学生走近西门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理解课文1—9自然段,从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简洁对话中,感受西门豹的机智过人、有胆有识等品质。
而第二课时则安排为:理解西门豹惩治过程,体会”巧妙”,在熟读基础上复述课文。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通过后”魏王”曹操的遗言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西门豹介绍,然后进入课文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寻找四次对话中西门豹获得的讯息,从而产生对西门豹人物形象的认识,从第九段中西门豹的”一语双关”中初步体会他的机智过人和深谋远虑等。从整节课来看,教学任务只能算是大概完成,因为时间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时间匆促而草草收尾,此为最大败笔。
后来听取了同年级三位平行班同仁的相同课型,细细反思,找出自己最大的几处不足:
一、时间分配欠考虑,可见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导入和开篇,是创意的铺设,但是在检查字词时,拖沓了不少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教学字词,尤其是领读已经没有必要。而进入真正课文学习时,时间已经过半,造成后面的教学重点和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留下尾巴要等到下节课再重温,是最大的失败。
二、对教学重点把握后,次要目标设计的解决方法不够科学。
导入后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归纳课文大意。谁知道学生卡了壳。这一次卡壳,影响了后面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真是一个意料外的”绊脚石”。听了别人的课堂,顿时茅塞顿开,三年级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概括是有难度的,我完全可以设计填空形式,这样学生只需填词就可以得出大意,也不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了。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考虑每个步骤,否则往往败于细节。
三、重要环节的`四人小组合作,合作清单的设计存在不合理。
对比自己与同仁的合作单,发现设计上的明显不足。既然分配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关于西门豹与老大爷对话的寻找可以放在前置性作业去完成,课堂上设计的合作,应该可以修改为”组内交流西门豹和老大爷对话,并探讨:‘西门豹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可节约一部分时间用在理解感受上,又可以精简课堂环节,做到重点突出,还能分配一部分时间在朗读上。合作环节,未设分工,显得有点杂乱,可以感觉平时训练的不够。
四、没有注重朗读,课堂缺乏生气。因为时间上的欠妥分配,使得朗读被迫删去。
虽然这部分中人物的语言平淡叙事为主,但一节没有朗读的课,总是缺乏生气和整齐的。所以课堂上,总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环节之间不能做到紧紧相扣而张弛有度。
总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而反思自己的课堂,主次不分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后来第二课时中,我吸取了教训,紧抓住”巧妙”二字去学文,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和品质,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到西门豹为何要惩治那些官绅,抓住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让学生边读边注意带点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学生明白: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河,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教育群众,惩治巫婆的目的。紧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惩治了邪恶,为老百姓报了仇,出了气。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内容来读,让学生受到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经过,我让学生来演一演。全班学生个个想来表演,他们把西门豹从调查摸底到惩治官绅这一过程表演得活灵活现。通过人物语言、神情和动作的表演,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高潮。此时我让学生说说学习这课后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说:“西门豹又聪明的智慧。”“西门豹才智过人。”“西门豹机智。”“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学生表演,能帮助他们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你们在调查和写报告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重点理解:
闹: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
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重点交流调查结果)
《北京》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主要从天安门、立交桥、柏油马路、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等几个地方介绍了北京的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
在开课时我让同学们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学生带入情境,请到过北京的同学说说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从而揭题。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北京的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谈感受到引入课文中的文字朗读体会,学生对这几个地方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理解的课文时适时指导理解词语“庄严”、“矗立”、“川流不息”。体会北京天安门的神圣、车辆之多。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通过欣赏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强烈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不足的是在本堂课中,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学生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口头表达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听说读写贯穿于课堂中,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