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该页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采取自学、自悟、自得,然后小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并上台展示。这样使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在交流时学生上台展示,大胆写出了鲁迅对自己的印象,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交流完每个事件时,我都用巧妙的过渡语连接到全文的情感主线第一段,学生带感情朗读:我想到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伯父的面了??、滴下来。加强了对鲁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读到这儿眼圈红了。
2、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感悟鲁迅,评价鲁迅。我再适时加入资料补充,拓展了孩子们对鲁迅深刻的了解。在回到第一段时又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全文评价鲁迅后,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进行朗诵孩子们听了朗诵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3、结尾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鲁迅名言送给同学:
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处:
1、开始自学时应给学生留自学时间再小组交流,而我却让他们直接小组合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提到鲁迅爱孩子的情节,我没有往透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鲁迅到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一、整体入手: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
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文,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形成了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堂更显精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节课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谈《水浒传》,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再画出重点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学习谈《水浒传》中掌握“读——画——悟”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三个小故事。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教学时我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默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本节课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读写结合,升华情感”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写作不仅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感人形象,而且训练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对人物进行刻画,最后配乐朗读《有的人》,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感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章海玲20xx年10月28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采取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练习。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一、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组织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代表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然后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比如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时,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让小组组织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很大的困难,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没有空洞地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
-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出示小资料,帮助学生探索句子中内含的意思。学生根据小资料的内容,深思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这样使每个学生均有收获。 “关心女佣”属于同一类故事,内容简单,一读即可。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从而达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有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在当时的社会中,有钱人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大众。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
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在朗读练习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如朗读谈论《水浒传》这个故事时,师生合作读伯父和我的话,读好后问学生:周晔,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学生马上能体会到原来伯父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评我读书马虎。而且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有利学生进入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但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总是留下一丝遗憾。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因为时间关系以读带过。还有设计的小练笔也没有完成。在第三课时时,我又重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地点拨,进行小练笔。于是,学生从天气的阴冷写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开在同学们眼前。
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国家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么怎样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时,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你能把这样感受读出来吗?”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老课文,原来似乎是精读课文,而现在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讲法自然有别于前者,看导读要求:读课文,让学生说说鲁迅先生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这个问题非常好答,但是本节课,我没有安排在一开始来答。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从齐读第一自然段入手,质疑: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导入课题——听听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是怎么说的吧?引领学生明了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
再通读课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讲了几件事?(五件)怎么很快发现的?(每个部分之间空了一排)
速读5件事,给5件事列小标题。(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烟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讲”5件事——了解5件事写鲁迅先生的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
趣谈“水浒传”——鲁迅先生的教育方法好不好?效果如何?表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笑谈“碰壁”——主要是什么描写?有疑问吗?
(“碰壁”象征什么?“四周黑洞洞”的又象征什么?)
(请生分角色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燃放烟花筒——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救助车夫——主要是什么描写?找出救助车夫的动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这个部分最后一自然为何一开始说“不记得了”,后面却连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
(指导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关心女佣——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最后总结写法: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总结的?课文中的5件事是不是都说明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5)件事表现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这对我们写人的作文有什么启示?
精彩内容
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我们仍然做了很细致的分析,注意到了面面俱到。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可能还是有所欠缺,但是对于目前学生过多,学生层次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候,讨论是一些同学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些同学混水摸鱼,浪费时间的好时候。所以,我们讨论得少。但是这样的环节确实不应该少,因为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另外一点,因为今天只有一节课,所以,整篇课文的读还是太少了,而在课中的朗诵可以发现,有些同学的课前预习简直叫做没有,学生不预习,读书全靠课堂,是个问题,看来以后得加强课堂上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