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我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反思,供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新课标教学反思(最新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在正式授课的第二节以后,我就陷入了一种学生的反应和生活常识层面跟不上我的思路的矛盾境界。每次上课前都花很多时间去修改、调整思路和实例,希望能有所改变,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上完课后都觉得效果很不好。由于自己把教学看得很重,迟迟未有定调的上课方式与日渐消疲的学生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纠结与此导致的心情不佳直接反映到备课、教学的低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不安感。日子在这样燥郁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直到我开始放弃教学,选择重新听课,在一节指导老师传统教学课堂和一节实习同事的日常黑板教学课堂之后,突然顿悟了一般:原来课堂气氛成这样就已经可以了。现实中每个老师的课堂大多数都是比较平淡的,有人讲话、有人开小差、也有人发呆,但这应该才是最正常的课堂状态。之前的我过于追求全神贯注似的愉快氛围,一旦哪一点有所欠缺便会放大无数倍的自我责备,然后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突然想开之后的一切都默默的变得顺畅起来,像是注入了新鲜活力般每天都精力旺盛,心情愉快。而备课也竟然变得简单起来。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上课的我也带动着每个班级的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之前的一切问题在我对教学的态度改观后竟然如此轻松的逐个解决了。觉得很是神奇,同时又倍感欣喜。
但是在两节课后,我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这问题来自于我的学习习惯。我总是习惯把课本的内容按自己的思路图形化或流程化,再按照自认较为顺畅的逻辑思维连接起来,相当于用自己的话将知识重新模块化后再输出。这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有更好的把控,但缺点在于,这种方式较为脱离课本,一旦中途卡壳或是什么原因会存在遗漏重点的问题;而且顺序不遵照书本,对于一些基础差又不抄笔记的学生来说复习会比较困难。
可由于这种思维性的讲解我认为会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太舍得改用传统顺序教学法。后来发现,只要提前设计好笔记的版式,按照大纲的顺序往下走,各节点再采用分散式导图教学就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上更便于记忆的思维性讲解。在实验了一节课之后,效果反响还不错。而且后面的知识可以按照前一章的框架进行备课,即省时又高效。
经过这阶段的经历与思考,一直说态度决定成败,这次开始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有的时候,摆正心态,轻松应对比什么都重要。当你调整到本初状态,期望值合适的时候,往往回馈会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实践中,不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
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因此多年来,我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通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终于发现,只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即便是批评,也会被他们所接受。孩子们只有真正接受了我这个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才会接受我。
每接一个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对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自己体内安了发动机。而运转发动机的“机油”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赞誉和信任!
反思自己十八年来工作的历程,回顾前行中留下的串串足迹。我要感谢曾热忱帮助过我的`领导们;要感谢曾无私指导过我的老教师;也要感谢曾悉心教育过的小朋友。正是无数个他们的存在,才使我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教师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如何解决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脱节问题,是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反思性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教学行动研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法,教师参与教学行动研究并反思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思与行动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过程,把二者有机结合对促进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内外语界开始关注反思性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为广大外语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它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界,广大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发展至今。广为接受的定义是:“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在教学中,一般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增进对各种教学现象的理解,是一种自我反思、循环往复的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强调教师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自我反思或与同事交流心得,评估自身的教学效果,最终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已被证明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行动研究的特点反应在不断努力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建立联系、对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行为进行反思,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行动,并通过基于反思的行动来发展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还有四个重要特征:即参与性特征、合作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和试验性特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寻找解决办法,教师自始至终直接参与研究的全过程;教学行动研究中教师与科研人员、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合作,使研究具有普遍性;教学行动研究要把系统的研究过程公开化,包括发现和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观察、反思、评估结果,继续发现新问题;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教学环境和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观察和调查数据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认真地观察、系统地记录、全面地收集数据并
进行分析和处理,在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计划、评价效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二、反思性教学理论与实践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在教学中充分认识与运用反思性思维的理论与基本原则,使教学取得合理的成效,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其核心是反思性思维理论。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反思性思维所作的界定是,他是“根据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之依据和他们所趋于导致的进一步结论, 对它们进行主动的、坚持不懈的与仔细的思考”。他又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后发展成反思性教学的五个步骤:建议、理智化、假设、推理和以行动检验假设。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Zeichner and liston(1987)指出反思可具有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反思是对旧爱哦学技术和技巧的运用效果的反思;中层次反思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高层次反思是教师将自己在教学置于教育的价值和谁会的伦理道德之中,反思学校的功能、教育的意义、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思性语言教学具有程序性和循环性特征,即反思性语言教学是以语言为中介的问题探究性实践活动,其过程为发现问题——对问题或事件的思考——行动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应用;且反思过程呈现循环反复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反思性语言教学的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活动方式获取有关教学事件、教学行动的信息,通过记教学日记、写教学报告、进行问卷调查与座谈、课堂教学现场录像或录音等方式,并加以分析、思考,以提高对语言教学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反思性语言教学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时,又要借助于同行的合
作支持及学校所提供的必要条件。
三、 “行动研究”与 “教学反思”的关系
从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二者的定义到特点可知,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有着必然的联系。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反思。Kemmis he McTaggart(1982)总结出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计划——实施——观察——反思——计划。Pollard(20xx)把反思教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反思——计划——实施准备——行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价结果——反思。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的循环共性及二者间的渗透关系。教师行动研究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这一探索性思维活动。而教学反思包括教学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确切地说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交替过程中完成的。Wallace(1991)提出的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其中一环是关于实践与反思的,二者是呈循环关系,因为它们不是独立、分离的过程而是交织于一体的互相促进的循环反复过程。Wallace(1998)将教师发展的过程表示为一个教学实践与反思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动研究过程。
四、关于“反思型”与“行动型”师范生的培养
反思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师范生需具有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即很强的自我批判能力、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监控能力,还要有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还取决于对于语言教学反思的质量和水平。首先,反思不应停留在教学方法、技艺层面上,还应该反思那些预先的假设、语言教学的结构等,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理念层面的监控与调节。另外,反思以教育科学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为指导,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提高科学的预见性而避免盲目性。同时,还要不断地把反思后的经验概括上升为一定的理论。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教学课具备实践性和针对性特点,通过指导教师系统的讲授教学理论和原则及训练教学技能,高年级师范生的反思性教学思维能够逐步提高。虽然教学课不具备实施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条件,师范生难以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但他们可以根据中小学外语教学现状,结合所学教学理论和技能开展模拟课堂教学。在模拟教学中,根据反思性外语教学的基本观点,师范生通过实践与反思,寻求符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景的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追求“最佳”教学方法的狭隘观点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思维的高度探索教学理论与实践。
行动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二位一体”的,它们都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切合外语师范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学术研究方式,重点是放在训练师范生掌握行动研究的过程和培养其创造思维上。结合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计划,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作为职业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法课程中安排的课堂观察和课堂分析是行动研究的前奏阶段。微格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以教师身份拥有一个教学班级,是行动研究的中心环节。同时教育实习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使行动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指导教师在英语教学法理论课程基础上系统地进行理论教授,包括行动研究的背景、概念、特点和实施过程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认识。随着模拟课堂教学观察训练的进行,教师介绍收集课堂信息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学生发现课堂实际问题,并对课堂问题进行总结。在经过系统的批判性反思之后,指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然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实践方案,并以所学理论和原则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验证,最后拟出行动研究报告。
五、结束语
师范院校的外语院系培养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外语教师,中小学外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对师范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与反思性外语教学立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行动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基础,而教师发展又是行动研究与反思的必然结果。只有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究,科研与自我反思和不断实践、行动与研究才能完成从“教书匠”向行动型与反思型的教师转变。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下面我主要谈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