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教学工作反思通用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反思总结范文 篇1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不知不觉,时间转瞬而过。六年级的老师在一起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回顾一年历程,不禁心潮澎湃。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年级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学校各项工作,团结,合作,踏实,进取地开展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一些经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 以德为首

我们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对学生开展纪律,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此带动了整个年级的班风,学风的好转。班主任工作做到了主动性和远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调皮生,更是多了一份爱心,多了一份细心。六(丙)班的调皮学生也比较多,但班主任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与学生心心相印,赢得了学生的敬重。四个班主任非常注重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经常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给传达室生病的姐姐捐款活动中,让全年级学生认识到:送与他人温暖,自己也快乐。我们还重视以团结向上,勤奋好学,成功来自努力,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等理念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信心,鼓勇气,作好最后冲刺。

二。以人为本

毕业班学生学习任务重,他们面临着升学,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重,这压力有来自于教师家长的期盼,也有来自于自身的考试焦虑。如果不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六年级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就及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任课教师也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分析问题,寻求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定出适合的短期或长期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教促学

扎实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老师们,每天早早来到学校训练学生,工作兢兢业业,在情感教育上也下了许多功夫,对学困生做到了有爱心,细心,耐心。在教育教学上,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对待学困生,我们不歧视,不放弃,在学困生的补习中,许老师任劳任怨,有计划地认真为学生补英语,有效地保证了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本次毕业考试中语数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年级组教师每天注重课间巡视,进行全级卫生,纪律,行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对违纪现象批评教育,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秩序。组内老师经常谈论全年级学习,纪律情况,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各班各科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动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组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组内教师性格互补,工作互助。因为是毕业班,孩子们正处于思维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人深感责任重大\\,都自我加压。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一句怨言,虽然朝出暮归却都快乐着。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责任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习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习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内容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习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习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习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习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习,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学校自觉学习的氛围浓厚。学习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习、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习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习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近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积极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习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形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积极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平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 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直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形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习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习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习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对于教师,我们首先强化自我监控变要我监控为我要监控,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常规工作先进行自我监控。对于教研组,我们强化了组内互控,我们坚持做到:组内人人把关,从教师自查到组内定期自查,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我们着力体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效果的监控,监控中体现计划性、指导性、开放性、规范性。普听课后,我们及时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单元测试后,学校进行教师质量再分析,召开学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缺补漏措施。学校还及时找问题较大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上学区期末考试后,学校针对考试后的问题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促教师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注重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研活动时,经常是相近学科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碰撞。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争创学校语文优质学科中,我们组织了全校读书活动,各班紧紧抓住学生读书活动,从强化学生对课本朗读能力的培养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做了很多工作。全校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召开了各年级学生读书会。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用朗读、背诵、讲故事、表演相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教学反思范文 篇2

关键词:反思 优化 专业技能 思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作为研究方法,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专业情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念、教育态度、专业自信等,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

教学反思是教育专业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专业情感来源于对专业中各种要素和意义的理解,而教学反思则通过发现、探究等反思过程加速、深化了自己从专业实践中所获得的这些理解。教师在反思中,通过对自己实践的观察和追问,不断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实现教育的意义,形成积极的教育情感和责任意识。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探索新的东西,解决新的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教育知识的优化组合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通过接受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新组合,这种转换的成功实现,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才能进一步领悟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理解教育情境、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在反思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还能进一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拓宽新的知识领域,以发现更多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和组合。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预见能力、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能力、教学能力等。教师专业技能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是知识技能向教育技能转化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和解决问题,反思探询教育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教育问题的合理性解决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有了专业意识,才能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个挑战性的事业来做,才能有探究反思的愿望、兴趣和热情。并不断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互相指导,互相生长。加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业务水平。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养成思索的习惯

教学反思以改进实践为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学会批判反思是个不断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素养的提高,绝对离不开他对教学的潜心思考,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只有强调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才能做老师。因此,教师必须养成思考的习惯。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教学反思 篇3

在论述科学教育学“范式”确立时期(1980年以后)时,笔者阐述了科学教育学范式的建立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1)必须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共同体;(2)必须创办本学科的学术期刊,供研究人员交流研究成果;(3)必须对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有自主意识和自觉的努力;(4)必须有相关的理论学科和其他相邻的学科为科学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根据这四个条件,笔者论证了建构主义是当今科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其次,笔者探讨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并提出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定义。本文认为,科学教育学如同其母学科教育学一样,是以有关的理论学科的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石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近几十年来科学教育学的发展轨迹证明了科学教育学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定义,即科学教育学以科技教育与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以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手段的一门跨学科的教育科学。

最后,在分析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剖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落后的四个主要原因,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我国自己的科学教育学的六点政策性建议。

第二章是关于科学教育的历史研究,笔者以19世纪中叶为起点探讨了西方科学教育的实际进程,论述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西方科学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与教训。本章关于西方国家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三个阶段:(1)19世纪下半叶的科学教育(1850-1900年);(2)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教育;(3)20世纪50-8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对各个阶段科学教育理论、实践与改革都作了分析与评价,尤其对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分别探讨了科学观、科学教育观和科学素养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在西方过去几个世纪里科学观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本章先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教育学三个学科的角度分别考察了西方科学观的嬗变,然后论述了西方学者对教师和学生科学观的检讨。在此基础上,本章接着分析了当今西方科学教育界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争论很大的一个理论问题,即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目标问题。最后是对我国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的反思,着重提出并剖析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科学主义的文化观;(2)科学教育的社会本位观;(3)偏颇的“双基”科学知识观;(4)缺少整合与衔接的科学课程观;(5)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

第四章是对当今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种科学教学理论的探讨。这些理论是:(1)建构主义科学教育理论;(2)观念转变理论;(3)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对这些理论的研究,虽然由西方科学教育学者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对于笔者这样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这是一项综合性研究。

在这一章里,笔者首先探讨了建构主义与科学学习的问题。建构主义的由来、类别(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和各自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本章研究

的起点,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改革的贡献。这些贡献是:建构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观和建构主义论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的学生观。最后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评价。笔者总的观点是,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采取骑墙的态度,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而在认识论上则极有说服力地阐明了认识的建构原则,丰富了认识论的理论宝库,从而为科学教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章探讨的第二种科学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科学教育学者提出的观念转变理论。在这一节里探讨的问题是:(1)观念转变理论的提出;(2)关于错念的经验性研究;(3)观念转变理论的哲学基础;(4)观念转变的机制;(5)对观念转变理论的修正;(6)观念转变理论与建构主义的联系与区别;(7)观念转变理论与科学教学;(8)对观念转变理论的评价。

观念转变理论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更为有效地解释了学习(尤其是科学学习)发生的机制问题。观念转变理论吸取了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念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有关成分,更为有效地阐明了儿童掌握科学概念和理论不仅仅是已有观念与新观念的联接和整合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从原有观念(包括经验和已经获得的知识)到新的科学观念的转变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念转变理论是科学学习理论的一个突破。

本章第三部分考察了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在考察这一理论时,笔者着重分析了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的提出、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框架以及对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的评价。首先,笔者分析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演变过程,提出了由同化论到整合论再到文化多元论的发展轨迹。多元文化科学教育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框架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分支研究领域,因而它是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从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看,多元文化科学教育包括人们对少数民族群体特征的认识和对其文化与科学的理解。依据这一新的视点,科学教学和科学学习就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的基本

观点有三个方面:(1)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的挑战。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是以白人文化为基点的,忽视了其他种族和民族文化关于科学知识的观点。因此它是种族中心主义的。(2)对普适主义的批评。普适主义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绝对真理,因而不符合当代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知识证伪的原则。文化多元科学教育理论借用当代科学哲学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不确定的、暂时性的。也就是说,人们以为可靠的科学知识其实就是人们尚未能够否证的知识。(3)提出了多元文化科学观。这涉及到什么是科学这一根本性问题。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的专家们认为,西方传统的关于科学的定义过于狭窄,它完全排斥了多元的观点,因而既有害于科学教育,也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多元文化科学教育学者虽然不否认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是当代科学的主流,但他们认为西方科学只是多元文化中关于对自然界思考的一种方式,其他文化(如阿拉伯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中也有科学思想或理论。科学教育中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使不同文化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从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在分析多元文化科学教育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加拿大科学教育学者霍德森提出的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主要阐述了怎样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科学教育的问题,揭示了科学教育的多元文化观。最后,笔者对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作了一个总的评价。

本文最后一章即第五章探讨了科学课程理论。在对国际科学课程改革ts的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当今国际上两大科学课程理论,即STS课程理论和HPS课程理论。

STS教育虽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已有一些介绍和研究,但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章里,笔者在介绍STS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后,运用最新的英文原文材料对国际著名的STS教育专家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价。一是毕比的观点,即STS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主题。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三大科学教育的目标都体现了STS教育的精神。二是加拿大学者默克法顿的观点,即STS教育不应只限于科学课程中,而要把STS教育的内容纳入整个学校课程中,也就是建构一种STS学校课程的观点。例如,可以把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了解科学本质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内容纳入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内容融入社会研究课程中。这种从整个学校课程中规划STS教育的思想打破了科学

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严格界限,同时避免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三是哈特和罗伯顿的观点:重新建构STS教育改革过程。根据他们的观点,要使STS教育改革成功,必须吸取过去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要关注科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更要重视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方法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摈弃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中那种“研究”、“开发”、“传播”和“采用”的模式,而代之以让广大教师参与改革和研究过程中来的改革模式。这种新的改革模式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使STS课程具有参与性、批判性和合作性,因而是具有实际效果的改革。

我国近年来也参与到国际性的STS教育中来,因此,笔者很自然地要对我国进行STS教育的研究和实验进行反思。

本章研究的另一种科学课程理论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HPS教育这个英文缩写词的意思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后来又加上科学社会学。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进行HPS教育呢?笔者从19世纪中期科学进入西方国家中小学课程中以来,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简言之,在科学教育中注重HPS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使得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更要了解科学的本质,懂得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沟通“两种文化”,等等。本章的最后部分具体评述了两种建构HPS课程的新模式,力求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首先,本文批判性分析了诸多关于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在有一定根据的基础上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区别于教师凭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即操作性教学(又称经验性教学)。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以解读何谓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先。因为只有懂得什么是合理性的,才能找到教学行为尤其反思性行为的基本参照。因之,本文将教学实践合理性尝试定义为教学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学实践合理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教学实践合理性大异其趣。分析不同时代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特征,进而揭示反思性教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这是本文在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实质进行阐释之后所做的工作。

其次,本文探讨了作为西方反思性教学文化背景的反思性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和学校探究文化,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对其消极因素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三种在西方流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型。埃拜模型,以杜威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为基础,包括“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以学习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基础,涵盖“确立目的:反思各种可能性”、“改造:实践中反思”、“内化:对实践反思”与“显示规范:对实践和各种可能性反思”四个部分。拉博斯凯模型,以有关的调查结果与杜威的反思观点为基础,由“动力”、“行动”与“结果”三个阶段组成。这些模型表面看来有较大差异,实际上有共同本质,即“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再次,本文重点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几个主要因素即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合理性。

其一,关于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本文明确指出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和谐性,如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等。虽然它本质上仍是一种主

体性,但是主体外化出来反而制约主体的一种主体属性,与通常讲的主体属性如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等有一定区别。主体间性决定教学主体本身要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从自觉意识方面看,有主体间性的教学主体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知晓无有反思便难有自我识错纠偏的道理。同时,这样的教学主体能把反思与良心或责任感结合起来,觉得不反思便难充分地尽责任。因此,他们的反思行为往往习惯化。从反思能力方面看,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因为“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意味着主体不仅“有能力针对自己的主观性进行反思”,而且有勇气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乃能为敢为之人。这样的教学主体通常能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他们遇事总是讲道理,不蛮横无理;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应发生在教学中的认识、权力与伦理三个维度(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科的观点)。在认识维度,教学主体要从人的角度认识文本,允许“误读”(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倡导“创读”,不要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标准“解读”。在权力维度,教学主体要有恰当的权力意识与合理运用权力的行为。自己要行使权力,就要允许别人有否定自己不合法使用权力的权力。在伦理维度,教学主体要从道德关系上体谅别人行动的规范性与自由性。同时,这种主体能“消解中心”(不合理的中心),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可见,有主体间性的教学主体不是“委任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确证的。在教学行动研究中“学会教学”、在叙事研究中反思自己的权威和借助角色扮演增强“移情能力”等是实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的基本道路。

其二,关于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本文指出反思性教学目的不同于操作性教学目的:前者是多维的,既有发展学生的要求又有发展教师的要求,而后者是单一的,即只有发展学生的要求;前者对师生都有激励作用,而后者只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前者既注意直接结果,又关心间接结果,而后者只注意直接结果。反思性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主体对教学目的的理解和使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以及将教学目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所谓教学目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大意有三:一则在观念上将“要做什么”变为“怎样去做”,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由于反思性教学既要发展学生又要发展教师,因此,教学主体要经常反思“怎样去做”在师生两方面存在的矛盾性与一致性,力求较佳的相互作用。二则教学主体将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目的信息通过其神经系统传输到各个相应的器官上,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教学客体并造成其预期的变化。三则教学目的信息调节教学主体的活动,使教学主体自始至终有目的的作为。在这些环节中,教学主体始终关注合规律性问题。在合规律性指导下,教学目的的确定和落实才会更有合理性。其三,关于反思性教学工具合理性。本文认为教学工具可分为理论工具与实践工具。前者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的理性认识的结果,是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后者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途径与手段等,如课程、教学策略。理论工具有基础性的即抽象程度较高的,有应用性的即可操作性较强的,两者合之,相得益彰。那种认为基础性理论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和应用性理论可操作性强是唯一科学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因此,在教学理论工具的择用上要避免重应用理论而轻基础理论的思想。在实践工具方面,要反思并改造技术理性份额过大的课程,给人文理性课程以应有的地位从而构建技术理性与人

文理性协调的课程。

教学策略是反思性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根据作者在我国一些中学进行反思性教学实验的结论,设计了一系列反思性教学的策略。这些策略分处两个层面:处于宏观层面的有:立足“技术的”教学策略,主要反思教学的有效性以调节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手段等,旨在满足教学目的的科学技术要求;立足“解释的”教学策略,主要反思教学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发挥,增进人际的理解和认同,主要满足教学目的的人文要求;立足“解放的”教学策略,主要反思教学中师生个性发展问题,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的人文价值。

处于微观层面的有:“技术”方面的如语文教学的综合理解策略、读写互补策略;数学教学的原理领会策略、变通运用策略;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策略。“解释”方面的如引导态度的策略、人际交往的策略、宜情得乐策略。“解放”方面的如迁移的策略、创新的策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