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1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介绍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孩子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孩子“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孩子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孩子理解了“庄严”,又在反复练说中加强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请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孩子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孩子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孩子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孩子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例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什么!(2)草坪和花坛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么样的?这样引导孩子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孩子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3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

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4

学会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学生在理解"多年来,我童年时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中的"交织"这个词有困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想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作者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时,他会怎样对自己说;当他的文章遭到读者的批评,拒绝时,他又会如何对自己说呢 这样凭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好好地发掘,利用,不但体现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5

以后”,伤感的气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刚刚迈出门槛竟发现屋外已是乌云密布。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忧伤的调子。双腿瘫痪,经历如此悲惨的事情,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是能够理解的。然而,这样的痛苦并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在承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他。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的照顾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字里行间凝结着深沉的情感,就连一个小小的字眼儿都能触动我们脆弱的神经。相信没有人不会被这篇文章所打动。

但是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课堂中生辉,我始终对自己没信心,讲这一课是留意翼翼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了几首歌颂母亲的短诗,朗诵出来,简短亲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学生的心,教室里越来越安静。关于母爱的文章学生读的不少了,我们不久前也品读了一篇《孝心无价》,我想不出来再新鲜的导语了,不论说什么,学生必须会说:“又是母爱!”好文章怎容这样亵渎,母爱怎容这样亵渎?我便找来这几首小诗,巧妙地导入,却有了个性的效果。

讨论中心话题时时间控制的不是个性好,有点着急了,就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讨论,让讨论更充分些,这样才能深刻体会一颗拳拳爱子之心。

但有一个地方我感觉到学生情有所动。在讲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时,我提问:母亲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吗?“想一想当时母亲什么状况?在读读这一句,想想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吗?”学生眼睛里有了闪亮,有举手的:“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来鼓励儿子。”“那他们娘俩儿能在一块儿好好活下去吗?”“不能。”“那前面的忍住哭声,除了看到儿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时,母亲内心还有什么痛苦呢?”“母亲已患绝症,生命没有多少时间了,不能陪伴孩子们生活下去了。”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都在为母亲而悲伤,理解了,感动了,再去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透过引导,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但是因为前面体会的不够深刻,所以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强烈。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听课时很多老师都用了“地震中妈妈手机留言”的故事,真的,不是落入俗套,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又是去年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情。这天拿来让学生重温,我看到了他们眼里闪出的泪光。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再去体会,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悟。

这是一节随堂课,当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向前辈请教,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期望能够早日自我完善!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6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怀念母亲的一篇精美散文,今天我领着学生一起学习《秋天的怀念》。

当然是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就是让学生了解作家及其写作背景,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抓住了“看花”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所蕴含的亲情。

1、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母亲在我暴怒无常的状态下,决定带我去北海看花。她一心想让我换种心情,走进大自然,忘记自己的忧愁。这是一种心底无私的爱。

2、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母亲总是说让我去看花,我深深的体悟到母亲对我的关爱。我不能再伤母亲的那份真心,所以答应母亲决定去看花。这深深的隐藏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孝心。

3、母亲不能陪我看花

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内疚和悔恨。更多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4、我和妹妹去看花

我决定完成母亲的遗愿,领着妹妹一起去看花。一定要好好的活,在生命的`歌唱里,蕴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

“看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蕴含了整个家庭浓浓的爱和亲情。花盛开着,花香四溢。亲情延续着,久久不息……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7

本文怀念母亲,以追忆的形式,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家常的话语,写出了真挚深沉的母爱,同时传递出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深刻的思考。

教学形式注重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来推己及人,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体会作者的悔恨和追念之情。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默读,教师在深情地示范朗读。然后集中解决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释,进而初步讨论人物情感,理情行文脉络,再做文章分析。

“我”与母亲前两次说起“看花”时的细节表现,学生虽然也能捕捉到,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范读后又加入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我”在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母亲的逆来顺受百般隐忍等都在朗读、评议和争论中逐步被发现,学生对母亲形象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入准确了。

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老师的讲、练、问代替学生的读、感、思。

整堂课教师精神饱满,真挚深情,教学流畅。学生学习注意状态持久,参与面大,交流积极,思维活跃,情绪激昂,生成自然。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完善,板书规范,方法多变,手段适度,师生配合默契,效益明显。

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

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阅读相辅相成,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为激励学生教师将教学评价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收到不可低估的神奇力量。

《秋天的怀念》中有许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其中蕴藉着真挚深沉的母爱,和作者深深的追念之情。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语句,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境,体会其中的精彩之处,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和“我”现在的追念之情。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8

学校组织了“青蓝相接”师徒结对子的教研活动,我很幸运成为了张丽艳主任的徒弟,通过这次讲课活动,我真的是有许多思考,有遗憾,有纠结,更多的是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这节课,我前后共修改了至少五次,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好几个不眠之夜,好几次差点放弃。我真的很想说说我的真实感受和内心触动。

一、定准目标,设计合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定准目标,我第一次试讲把课型定在了“读写联动”上,因此,我把“学习人物细节描写以及运用”作为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上也是以此为依据,经过了我自认为精心的设计后,上了第一次试讲。

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说里,学生的思考角度对于我的教学思路并不是很契合,问题的提出也有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们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如何回答,教学过程异常艰难,整节课下来,部分学生的收获不大,也没有写的时间,只能留在了课下,一节不成功的“读写联动课”在诸多遗憾中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目标定准,设计合理才能出现高效课堂

二、充分备课,预设全面,才能在课上有的放矢。

经过了张主任和多名老师的一番指导,我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差不多等于重新备课。我把课文会背,把重点语句逐一画下来,自己慢慢体会含义。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我发现,这是一篇饱含深情于每句每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又最真挚的情感。我决定从情感出发,设计了中心问题“你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于是开始了第二轮次的试讲。

走上讲台,似乎信心增加了许多,这次除了张主任和同组姐妹之外,赵主任也来听课。课上同学们能感受到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对作者的爱,关键词语找的很准,体会也比较深刻,可是我发现只有十几个人再参与课堂,其他同学仍然没有跟着课堂思考,还是游离在课堂之外,这又是不够成功的一节课,下课了,该讲的都讲了,但是学生会了多少,不是很多。

我这次真的陷入了困境。赵主任和张主任提出,是不是要重新定为教学目标?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决定把课型定在“以文带文”上,把目标修改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母亲和作者的情感上”,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备课。

三、入情入境,专心教学,是灵动的课堂

第三次讲课开始了,有了前两次的积淀和思考,我终于更加有信心了。走上讲台,我没有拿课本,因为课本在我心中。我知道每一句话在哪里,每一句话饱含哪些深情,我和你知道如何去跟学生交流。课上学生凝神沉思,动情动心表达准确。

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们神了体会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再包容、理解、尊重我,

她爱“我”是那样深沉而伟大。孩子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能感觉到母爱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体会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书中人物的内心,也走进了课堂。

三轮磨课,几次备课,多次推翻,的确是很痛苦,但是正所谓“没有蜕变的痛苦哪有成蝶的喜悦”,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成长,感谢领导和同伴的帮助,有了这次成长,相信我会飞得更高,更远!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9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想要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同时感悟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并能把学到的方法进行直接运用。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特点和品质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用这个方法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时效果很好,都能抓住这些方法进行品析感悟。

感悟母爱是贯穿全文的,所以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里刚好承接之上的内容(作者要和妹妹好好儿活和母亲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之间的区别)再次体会母亲在我人生的改变中所起的作用,再次感悟母爱。

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时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以至于有种痒痒没被挠透的感觉。另外觉着课堂氛围还没有被全面调动起来,学生好像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些是对课堂的把握不够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不足,这些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所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