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你知道怎么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吗?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欢迎查阅!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9页分草莓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引导学生估商,培养学生估算,猜测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1.教师带领学生做“用掌声表示计算结果”的拍手游戏。

(1)用掌声表示商

9÷312÷418÷6

(2)用掌声表示余数

10÷315÷624÷5

2.下面几道题,你能很快想出商和余数分别是几吗?为什么?

59÷878÷967÷7

大部分学生体会到:由于被除数比较大,难以很快算出结果。同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师借机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刚才的“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55个草莓与8个盘子”

(2)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

信息:55个草莓,8个盘子。

问题:平均每盘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2列出算式。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3.合理估商

请你先估计一下,平均每盘大约放几个?

学生可能会估计出“6个、7个、8个”等。

4.灵活试商

(1)独立探索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商6时,6×8=48,比55小;商7时,7×8=56,比55大了;其他的商都不合适,最后结果商6余7。

(4)检验:

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5)小结:试商: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5.拓展应用

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解决了“把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的问题,你们的表现非常好,我们的老朋友小猴子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课件出示:把55个草莓,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1)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商6时,6×7=42,得到余数13,比除数大;商8时,7×8=56,商比被除数55大,所以应该商7余6.

(4)怎样检验你的做法对不对呢?

生1:余数6比除数7小。

生2:7×7+6=55,说明算对了。

6.尝试练习。

师:淘气和笑笑在课堂上每人也做了一道题,你能判断出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吗?

下面算的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学生独立想一想。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三、基本练习

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下课后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师小结:

试商要有有目的。

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 熊出没 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 5人 (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3、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三)巩固与练习

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篇4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二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仁华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年级的内容要不要学,尤其是应用题要不要学?首先,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数学课本中那样大。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2、钟有什么用处?

3、出示图,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钟面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三、认识时分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2、分针走路看小格,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1分钟做些什么?

(1)从1开始数数,看能书到几?

(2)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

(3)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

(4)1分钟能做几道补评:

(5)1分钟能写几个字?

(6)1分钟能跳几下绳?

4、时针走路看大格,一大格是1小时,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6、体验一小时:

(1)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2)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四、联系实际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时间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板书设计: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学情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二年级5班的数学课。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们班的学生对数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相差也不是很大。但还是有7、8个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比较吃力。绝大部分同学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纪律性不强。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完不成,以致学习成绩较差,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具体分析: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