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11个汉字,会写“棵、谢、想”等8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见过葫芦吗?大家说说它是什么样子吧!
生:
教师给学生呈现课件内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那么题目中的“我”是谁啊?他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葫(葫芦)(西葫芦)芦(芦苇)(芦荟)藤(草藤)(藤蔓)谢(感谢)(谢谢)哇(好哇)(对哇)蚜(蚜虫)(棉蚜)盯(盯住)(盯着)赛(比赛)(决赛)感(感觉)(感受)怪(怪事)(奇怪)慢(缓慢)(快慢)
2、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2)自学检查
师:抽4位小朋友每人读一段。其他小朋友来当小医生,拿起铅笔,把他们读错的字圈出来。
师:4个小朋友读完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毛病呀?谁来说一说。
师:这个字你会读吗?你来读。请读错的人再来读。一起读。
(3)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4)教师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例如:
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5)教师请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给予指导,写完后大家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同时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同学或者小组一定形式的奖励。
四、课后思考:
生字难关攻克后,教师请学生课下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请学生认一认。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里的“葫芦”和课题中的“我”要的是葫芦,两个“葫芦”的意思是一样吗?(句中的葫芦是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是果实)
(2)“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花瓣凋落)
(3)一般都说挂灯笼,这里为什么说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从图上看葫芦的柄很长,从藤上垂下来,像挂在那里一样。)
师:谁能看图说说这棵葫芦的样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几朵雪白的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儿能看出种葫芦的人也喜欢呢?哪些词?
(最后一句)抓住动词(每天看几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棵葫芦长得这么好,一定会长出大葫芦,实际是这样吗?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
师: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蚜虫怕什么?是什么意思?(有几只蚜虫不用怕,没关系,不要紧。)
师:精读什么叫“盯着”、“自言自语”、“赛过大南瓜”。
(抓住人物表情)“盯着”是一直用眼睛看着,“自言自语”是自己跟自己说话,“赛过大南瓜”是比南瓜长得还要大。
读种葫芦人自言自语说的话,应该怎么读?(用高兴的语气来读,体会内涵,使感情融入到学生心中。)
师:蚜虫是什么意思?(蚜虫是害虫,专门吸植物幼苗、嫩叶的汁液,对植物有损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葫芦上生了蚜虫,应该怎么办?种葫芦的人是怎么办的?
师:树上长了蚜虫,邻居和种葫芦的人都是什么态度?谁的做法对?为什么?分组讨论,互相学习,谈出自己的见解,反馈内容,互相评价。
(邻居告诉他:“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
(邻居做得对,因为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跟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
师:“快治一治”是什么意思?(赶快想办法消灭蚜虫。)
师:蚜虫是害虫,会吃叶子,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说蚜虫不用治?(他想,他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上有虫没关系。)
师:读邻居、种葫芦人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劝说、惊讶/奇怪、不以为然)从读中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结果怎样?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再讲一讲。
师:读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可惜)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
三、扩展练习
1、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学到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四、教师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其实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当你有了小错误,别人提醒你时,你应当虚心倾听及时改正,否则也会像中葫芦的人那样后悔莫及。
板书设计
4《我要的是葫芦》
藤----叶----花----葫芦要虚心听别人劝告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部编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它的果实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葫芦或葫芦的图片、投影片。
2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或图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中,“芦、邻”的声母是边音,“芦”在这里应读轻声,“治”的声母是翘舌音,“邻”的韵母是前鼻音,“盯”的韵母是后鼻音,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会认的字也要能读准字音。
随生字“居”的学习,认识偏旁“尸”。
“挂”,可用熟字“蛙”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让学生注意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挂:左窄右宽,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右上边“土”字的第二横要长一些。
些:上面“此”要占田字格的三分之二,且左右两部分宽窄要相等。
邻:左边“令”字的“捺”要改为“点”。
感:上下结构,上面的“咸”不要写得过长。
(三)词句教学
第一段,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讲什么内容,然后借助第一幅图画或投影片,指导学生观察图中葫芦的藤、叶、果实的样子。对照课文理解“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使学生知道,葫芦藤上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叶有关系。因为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理解“挂”可用换词比较法,把“挂”与“长、结”比较,体会用“挂”很形象: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
第二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的话。重点体会“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的意思:种葫芦的人只看到小葫芦,一心只想小葫芦快长,至于叶子上的虫子他毫不在意。
第三段,可以抓住“奇怪”一词进行讨论:“那个人为什么会对治叶子上的虫子感到奇怪?”因为他一心想着的是葫芦,因为他不懂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因为他觉得邻居对他的劝告是不必要的担忧——我要的是葫芦,你怎么劝我治叶子上的虫?再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到邻居与种葫芦的人,他们在对待葫芦叶子长了虫的态度是不同的:一个说要治,一个说不用治。
第四段,采用看图或多媒体演示,结合课文朗读体会“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由于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又不听别人劝告,结果他一心想要的葫芦终究没有得到。因为叶子被虫子吃光后,不能给葫芦输送营养,葫芦只能慢慢地变黄,落掉。这都是没有及时治虫造成的。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既有描述,又有对话,是一篇朗读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种葫芦的人看见小葫芦挂在藤上的高兴心情;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却只“盯”着小葫芦时心里所想的话以及他自言自语所说的话;邻居劝他治虫时的对话。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让学生给词语加上修饰成分。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填不是本课所学的词语。填好后读一读,学生之间可以交流。
课后练习第四题可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朗读和体会。通过读句子,让学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让学生通过对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不同语气的朗读,自己体会到:虽然每组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六)扩展活动
1如果课文有第五幅图、第五自然段,该怎么画、怎么写?
2续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编好故事以后,说给同桌听一听。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葫芦,问:谁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就是与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看图,学文。
学第一段从整体入手,看图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小葫芦这么可爱和“长满了绿叶”有关系没有?让学生了解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内在关系。学了第一段,可以直接学习第四段。通过看图学文,思考:那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会变黄、都落了?以此激励学生去探究原因,自然进入第二、三段的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方式,探究出那个人错在哪里。最后可以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些什么体会。
(三)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利用已有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字形,有重点地指导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进行扩展活动。
让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想好之后可以同桌或分组交流。也可以假设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让学生编一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参考资料
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花。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多样,大致中间细,上、下部膨大,像大小两只连在一起的球。嫩时可食用,干老后可做容器或供观赏。葫芦,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感知
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播放:课文朗读】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三、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一)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孩子们,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重点教学“藤”:
延伸: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
2、把词语带进句子,谁会读?
孩子们,这里有个词语,咱们可不能小看了它——【出示:长满了】谁还想读?请你再读一遍。我们一起读一读。
3、(出示:图片)喜欢它们吗?那么就一起来夸夸它们!(指导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4、(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可爱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让小葫芦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5、教学“哇、挂”字,让生发现规律,指导学字。
【出示:哇、挂】谁发现了规律?——同部件“圭”。
写好这个部件要注意什么?【出示:动态笔顺】
我们来温习一遍提手旁的写法,以挂为例,范写挂。【出示:动态笔顺】
写字前要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
书写两字。
我们都这么喜欢小葫芦,从哪里看出你们对小葫芦很喜欢,喜欢得不得了呢?(课件出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谁来读读这句话?
反问:几天?每天!看一次?看几次!
强调:对!是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孩子们,每天都去看好几次,看的是什么啊?是葫芦藤吗?葫芦花?不是的不是的,看的是——小葫芦,他的眼中只有——,他要的是——
(二)指导朗读第二、三小节
1、教学“盯”:
【出示图片:小葫芦】他深深地被小葫芦迷住了,紧紧地盯着葫芦。孩子们,看这个字
【出示:“盯”】,(跟读音节),谁来用眼神来盯一盯这小葫芦?让我们也来盯住这些小葫芦。
2、教学“自言自语”:
【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啊?谁来读出这自言自语的话?
3、“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怎么理解?
他心中的愿望多么美好啊!既然这么喜欢,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读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出示:第2和第3自然段】,读完后小伙伴之间可以交流交流。开始吧——
蚜虫:是的,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们很小,于是,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却是这么想的:(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意思?
是啊,小小蚜虫,仅仅是爬在叶子上,他的葫芦还是完好无缺的,他要得是——,根本就不需要——他根本就没把蚜虫放在心上。
4、那么,他不在乎,谁会在乎这些蚜虫呢?
叶子在乎,因为它的汁液正被蚜虫一点点吸取,它正慢慢枯竭。葫芦在乎,因为它的养料正越来越少,它也会慢慢死亡。他的邻居在乎,他不希望种葫芦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咱们小朋友在乎,因为葫芦是那么可爱,咱们也想让它们变成宝葫芦呢!
让我们帮着邻居来劝劝吧!
【出示句子】
(1)自由读句子
(2)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抽生说,按小组接着说)
5、种葫芦的人却奇怪了——(出示句子)
他瞪大眼睛问——他满不在乎地说——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什么意思?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啊!就因为这一句话,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虫子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写字指导
孩子们,小虫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下面,我们就来学写一个“治”字(课件出示:治)
一起读一读这个字;仔细观察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写字。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宝宝,现在复习学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二、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怎么样呢?【出示:图一】
2、谁来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出示:葫芦的生长过程)
3、【出示:我会填】:
()的小花()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的叶子
4、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指
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二】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怎么想?那么就用惋惜的心情来朗读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3、【出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出示:文中两幅图】进行比较。
我们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4、你们说得对,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都落了呢?我们去读读2、3段,仔细想一想。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
2、他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朗读指导。(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大家读第三段。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知道这话的意思吗?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再读读这两句。
生字 会读的 不会读的 多音字
喜欢的词语
喜欢的句子
读懂了什么
不理解的地方
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他看到葫芦落了,会想些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学写部分生字;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结合看图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葫芦、蚜虫等知识。
二、检查预习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提问
1、学生提问,“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介绍葫芦藤、蚜虫等知识。
2、教师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讨论、讲解,指导朗读
1、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看图:葫芦长的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指导看图,理解“盯”、“自言自语”的意思;
指导朗读那个人说的话。
2、讨论:那个人这么喜欢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1)不懂得“虫--叶--葫芦”之间的联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2)不听邻居劝告。
指导分角色朗读。
3、小结、扩展练习
这个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上有没有虫,他不懂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地都落了。(看图)这时,他会怎样想呢?
大家想一想,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
五、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表演这个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教学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读---发现与探究
自读是学生对课文最初的接触与认识,也可称为初读。它必然伴随着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自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根据自己的认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发现问题,或借助工具自行解决,或留于课堂讨论。
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阅读必然伴随着发现和疑问,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都知道了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布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讨论---理解与深化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随后设计创新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三、表演---积累与创造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更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为用怎样的动作、神态,用什么样的语气,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这一导一演的过程中,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
4 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词语卡片
第 一 课 时
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 “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
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哇—(蛙)—(娃)—(洼) 盯—(丁)—(顶)
4、巩固会写的字。
第 二 课 时
一、说话: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
?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那个人喜欢他的小
葫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读。他为什么喜欢?
3、找从哪些词看出葫芦长得很好?(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
指名读。再评。
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10、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说说你觉得他俩谁说得有道理?为什么?
四、扩展理解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续编故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请小朋友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
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
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
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感悟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3、导读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自主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葫芦图片,大家见过这种植物么?它叫什么呢?
2、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师用自制小卡片展示葫芦生长过程: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口述葫芦生长过程。
3、有一个人,他和我们一样很喜欢葫芦,可他种的小葫芦还没有长大,就全部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4、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14课(师板书:14 我要的是葫芦)生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
1、真不错,老师还没有教呢,大家就都认得“葫芦”了,看样子,大家一定预习得很好了,老师相信其他的生字,大家也一定会认会读了。
2、出示生字卡片“葫”“芦”“藤”“哇”“盯”“邻”生试读。
3、师教读生字,并标注拼音,生跟读。
4、生再读生字(齐读)。
5、师擦去生字拼音,学生再试读。
6、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生齐声朗读课文。
2、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个人在干什么呢?他所做的事有成果么?
(这个人在在种葫芦,他的葫芦全部都掉了)
3、是啊,这个种葫芦的人种葫芦全部都掉了,可刚开始,小葫芦长出来了么?
(长出来了)
4、你是从哪里知道葫芦长出来了的呢?长出来的葫芦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在课文中找出你的答案)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5、生朗读这几句话,师指导朗读。
(要读出小葫芦长出来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这几句话中,你能找出来小葫芦生长的过程么?
(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
7、经过了“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这样的生长过程,小葫芦应该越长越好,变成大葫芦啊,是不是这个种葫芦的人丰收了,收获了很多的葫芦呢?
(没有。)
8、为什么呢?课文里告诉我们了么?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9、指导朗读。
(要读出小葫芦掉落了,人们的伤心、失望和可惜。)
10、开始小葫芦不是长的得很好么?可现在。全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几个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11、指导朗读,并体会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的区别。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带有“?”和“!”的句子更能突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蚜虫满不在乎的态度。)
12、分角色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13、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看完以后,请大家告诉老师,这个种葫芦的人错了么?错在哪里呢?
(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14、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
(生可自由发言。)
五、小结
种葫芦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惜小葫芦这时小葫芦已经没有了。他的错误是: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同学们,你们想做这样的人么?(不想。)那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六、作业布置
连线: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带疑问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十分肯定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平静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会写8个字,并且正确掌握这8个字的读音、用这8个字组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生齐读课文,并回忆上节课所学习到的道理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学写生字
1、生读生字,正确掌握8个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言”,你能用加一加、去一去、换一换的方法对这个生字进行加工吗?
(可用加一加,言字加上单人旁组成信。)
3、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言”。
4、生开火车组词。
(例:写信、送信、相信。)
5、出示“治”,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治”字换成提手旁组成“抬”,组词:抬水、抬头。)
(换一换:“治”字换成女子旁组成“始”,组词:开始、始终。)
(去一去,“治”字去掉三点水就是“台”,组词:中国台湾、台灯。)
6、出示“挂”,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挂”字换成三点水是“洼”,山洼。)
(“挂”字换成单人旁是“佳”,佳品。)
7、出示“每”,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每”字加上三点水组成“海”,大海。)
(加一加:“每”字加上竖心旁组成“悔”,后悔。)
(去一去:“每”字去掉卧人旁,就是母亲的“母”。
8、出示“棵”,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棵”字换成言字旁,组成“课”,上课。)
(换一换,“棵”字换成页字旁,组成“颗”,一颗星。)
9、出示“哇”,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10、出示“怪”,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去一去,“怪”字去掉竖心旁,就是“圣”,神圣。)
11、出示“慢”,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慢”字换成三点水,就是“漫”,漫游。)
(换一换,“慢”字换成草子头,就是“蔓”,藤蔓。)
三、学生随堂练习书写生字。
四、师巡视学生书写生字,并加以个别指导。
三、作业布置
组词:
慢( ) 怪( ) 哇( )洼( )娃( )
漫( ) 圣( ) 挂( )佳( )蛙( )
板书设计:
长出葫芦藤
↓
长出绿叶
↓
开出小花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
我要的是葫芦 ↓ 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
结小葫芦 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
叶子生蚜虫
↓
葫芦全落了
教学反思
一、听了“同课异构”老师的教学展示,我学习到了很多组织教学的方法,也学习到很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如:全班一起念念小口诀;我的语调抑扬顿挫;用各种方法多多鼓励孩子。这些方法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能够吸引一部分比较懒散的同学的注意力,也能激发一些同学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并努力创造新的方法。
二、我们班的特点是:学生思考问题不是很积极,思想惰性比较大。在这节课上我尝试了多多提出简单的问题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适时表扬他们,给予他们鼓励,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三、在这节课的识字写字方面,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因为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枯燥、单调的,学生学习中会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学生遇到形近字、同音字时更是容易被搅得一塌糊涂,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写作文时可能会错字连篇。所以这节课教学时我采用了对生字进行加一加,去一去、换一换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对生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和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及生活中见过的字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再结合组词、说话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新字。但环节方面也是比较地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多多变换模式,让孩子们学得更加有劲。
★ 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经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被蚜虫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芦得不到营养,就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 蚜虫:是一种昆虫,身体很小,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食植物的汁液,是农业害虫。种类很多,如棉蚜、烟蚜。通称腻虫。有的地区叫蜜虫。★绕口令:葫芦架,挂葫芦, 大虎二虎一起数,大虎二虎抬头数。 大葫芦,小葫芦。大虎数数有三个, 一、二、三、四、五,二虎数数有两个。 葫芦架上挂着五个小葫芦。★ 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在那又细又长的藤上,长着许许多多嫩绿的叶子,不久开出一些雪白的小花,慢慢地花谢以后,又长出了一些小葫芦,真是可爱极了!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看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小葫芦长大了,可高兴了!他一边摸着小葫芦,一边说:“小葫芦呀,小葫芦,快快长,可千万别再像去年那样落了!”又过了几天,他突然发现有几个小葫芦颜色有点黄,仔细一看,发现叶子上长了几只蚜虫。他生气地说:“就是你们这些小坏蛋,害得我去年没有收成葫芦。今年又来了,看我怎么治你们!”于是他拿来农药,喷洒在叶子上。过了一天,当他再去看葫芦的时候,蚜虫全没有了,那几个葫芦的颜色也不黄了。风儿一吹,小葫芦摇晃着小脑袋,像在对他点头,他笑了。没过多久,葫芦藤上挂满了又大又嫩的葫芦。后来,他收了满满一筐葫芦,乐得嘴都合不拢了。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昆虫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小小昆虫对人类有着特殊的贡献。蚕和柞蚕所吐的丝,可以纺织色彩斑斓的绸缎。蜜蜂可以酿蜜,在营造蜂巢时,用的材料就是自己身上分泌出来的蜡。蜂蜡是制造蜡烛、蜡笔、复写纸和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自然界中有特殊贡献的昆虫,有的还鲜为人知。蚜虫是人们最讨厌的一种昆虫,但倍蚜虫却受人欢迎。在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深山密林中,枝杈中间长着倍蚜虫结的“果子”——五倍子。其实它是倍蚜虫为了“生儿育女”所营造的窠,叫做“虫瘿”。五倍子是一种良药,可用来治疗泻痢、止血、解毒。五倍子又是提取单宁酸的最好原料,主要用于纺织工业中。此外,我们用的蓝黑墨水,也是用五倍子配制而成的。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密林中,有一种紫胶虫,这种介壳虫身上分泌出来的胶质,看上去像一片黄褐色的“小瘤子”,叫做紫胶。紫胶又名火漆,在橡胶工业和航空工业上有特殊的用途。白蜡是白蜡虫的幼虫——一种介壳虫身上分泌出来的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白蜡,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 ——本文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全球通》昆虫是怎样发声的 秋天,我们可以听到各种昆虫的“歌声”。白天,知了的鸣声不绝于耳;入夜,蟋蟀、金铃子的歌声又此起彼伏。听着这动人的音乐,你或许会问:昆虫是怎样发声的呢?原来,昆虫的“歌喉”就是它们身上特有的发音器。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蟋蟀、金铃子、蝈蝈的翅膀,就会发现它们的双翅都是相叠的。上翅基部的下表面有一条带齿的横脉,形似小锉而被称为音锉;下翅的上表面刚巧在音锉的下面,形成尖的摩擦缘。当两翅升起分开时,就引起摩擦缘摩擦音锉发出声来。而昆虫世界中的蝉却不同,它那自得其乐的“知了、知了”的鸣声,是从雄蝉腹部发出来的。在雄蝉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圆的音盖,下面生有鼓一般的听囊和发音膜,发音膜内壁肌肉收缩振动时,蝉就发出声来了。蝉的腹部还有气囊的共鸣器,在发音膜振动时就会产生共鸣,而音盖则可调节声音的高低。昆虫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在昆虫世界里,只有雄虫才有发音器,一旦雄虫唱起了“情歌”,雌虫便会循声而来寻求配偶。 ——本文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全球通》叶子与葫芦 葫芦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其中根、茎、叶是为植物提供养料,而叶子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植物体的叶子具有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交换,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源;叶子还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子将体内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这样就可以促进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另外,叶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食物”。葫芦是植物体的果实。如果叶子生病,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呼吸、蒸腾、光合作用,植物体就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水分,果实就会因为缺少养料、水分而不能很好地生长,因此没等到成熟就落地了。葫芦长大成熟后也会自动落地,为什么会有瓜熟蒂落的现象呢?原来,果实成熟的时候,在瓜果的底部或者果柄上,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结构,叫“离居”。由于果实成熟后,植物体内的物质发生变化,使果柄部原来吸得比较紧的植物细胞发生分离,再加上果实本身的重力、风等外力的作用,就会在“离居”处断裂,造成落果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瓜熟蒂落”,瓜熟蒂落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和繁殖后代。 ——本文选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500个语文故事》
植物生长离得开叶子吗 树木都有叶子,可是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温室里,却长有两株一年到头都不长叶子的绿色植物,它叫绿玉树;哪怕绿玉树的枝顶上偶然长出一些很小的叶子,过一段时间也会枯萎。所以,人们叫它“光棍树”。为什么绿玉树会出现仅长树干及枝条,而不长叶子的现象呢?绿玉树的老家在非洲,那里气候十分干旱,雨水稀少。假如绿玉树也像气候湿润以及雨水充足地方的植物一样,长出许多的叶子,那它早被自然界淘汰了。因此说绿玉树这种只有绿色枝条、不长叶子的现象,主要是它同干旱作斗争最为巧妙的办法。植物为了生存,除了顽强的生命力以外,还要采用各种巧妙办法去适应大自然。植物和干旱作斗争的最常用办法就是“节约开支”,就是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我们都知道,植物叶子上有很多细小的气孔,这是植物蒸腾的主要门户,孔口有两个特别的保卫细胞,呈半月形和哑铃状。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孔口就会敞开;缺水时,就会关闭起来,从而减少水分散失。禾本科植物的叶里,还有一些特别的大细胞,水分充足时就会膨胀,从而使叶片舒展;水分不足时就会收缩,从而使叶片卷成筒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的散失。但是,这些都是植物抵抗干旱的“临时措施”。有的植物为了能适应干旱环境,还会作“长远打算”,在叶面上生有一层覆盖物(蜡质、角质或绒毛),表面细胞排列很紧,仿佛古代全身披甲的武士。此外,在沙漠或气候干旱的缺雨地区,有的植物就不长或者少长叶子,长小叶子,甚至叶子全退化变成针刺状,从而应付干旱。例如仙人掌科的植物,它们的祖先与绿玉树一样,长期生长在非洲等沙漠地带,它的叶子慢慢变成为针刺状或者毛状,那就不足为怪了。不长叶子的植物,除了绿玉树外,还有中国台湾的相思树、木麻黄、梭梭等。它们尽管不长叶子,可是那些绿色的光溜溜的枝条,可代替叶子的机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从而为自己提供营养。所以,有些植物不长叶子或改变叶子的形态,都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中的结果。 ——本文选自中国致公出版社《学生万事通》蚜虫 昆虫,身体卵圆形。喜欢聚集在植物嫩芽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对植物危害极大。蚜虫种类很多,有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你知道食虫的民族吗 人们看到爬行的小虫,有时会感到恶心,然而世界上却有许多民族以食昆虫为乐事。日本人所食用的昆虫多达五六十种。在长野县,那里的人将捕捉到的昆虫,经过烧、煎、炒、煮等方法烹制后食用。他们最喜欢吃雀蜂幼虫、螺虫、青虫、蛾虫和蚕虫,甚至把幼虫和大米放在一起煮着吃。泰国人对吃虫十分讲究,他们吃田鳖时专门选择雄的吃;吃金龟子时,则在金龟子体内塞满猪肉、花生、蒜泥等配料。在非洲的尼亚萨湖一带,当地人以蚁虫为主食,他们把蚁虫压碎放在模型板内晒干后食用。利比亚的惹沙末尼斯人则把蝗虫晒干碾成粉末后,调配在鲜奶中作为饮料。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叫“普康古”的成虫,体内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这里的人将该虫捕获后埋在沙堆内用火烧烤,吃后回味无穷。这里的居民还喜欢吃一种叫红蚁的虫,据说红蚁腹内的蜜汁犹如葡萄汁一样甘醇可口。北美的印第安人经常用火烤或烟熏的方法食用蚱蜢,还用苍蝇的蛹虫做成一种叫“古查比”的饼来吃。 ——本文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全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