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 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 (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 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 )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电脑显示:78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43-44页

教学目标:

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高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64=答案

56=答案

35=答案

246=答案

305=答案

153=答案

244=答案

306=答案

155=答案

二、解决问题

1、出示P43第4题图(一):你看到什么?茄子老师要我们怎样做?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然后指明交流:为什么用除法?84=2是什么意思?

2、出示P43第4题图(二):你知道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为什么用除法?

计算它们用了哪句口诀?

44第6题仔细看一看,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请小朋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说一说每个算式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独立完成第7、8题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第44页第9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6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近,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

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

3. 让学生同桌互动

4. 反馈

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

三、体验感悟

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平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 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游乐场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 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 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 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 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 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 填一填:P11第3题。

3. 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七三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平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平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习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2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填表

2. 复习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 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 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 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 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 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习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 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 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列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 六七四十二

2.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平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变式练习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五、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