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给家人们分享的10篇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大胆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创造力。

3、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快乐情绪,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个充气的气球,瘪的彩色气球若干

2、彩虹伞一个、长绳子一根

3、活泼的音乐。

活动重点: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难点:

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欢快的音乐进入教室,教师神秘的拿出彩虹伞,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彩虹伞的`爆米花游戏。激发他们对气球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充足气的气球,请幼儿摸一摸,猜猜气球里装有什么?

请小朋友摸一摸气球,有什么感觉?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里面有空气)

三、如果气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教师松开气球充气处的绳子,让幼儿感受空气从气球里出来,没有空气气球会变得瘪瘪的。

四、怎样使气球变得鼓鼓的?教师出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让幼儿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感知气球的存在。知道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就会鼓起来。装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大;反之,装的空气少,气球就小。但是如果气球装的空气过多,气球就会爆掉。

五、空气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用绳子绑紧)

六、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玩法。(教师小结)

七、增加气球的难度。把我气球都记在绳子上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顶。

八、提高难度:让幼儿跑起来用头顶。(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不断地增加绳子的高度)

九、放松运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录音机,欢快音乐。

3、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重点与难点

活动过程及指导策略: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季节在变化,周围的树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落叶树的树叶薄而大,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们由绿变黄、变红,逐渐枯萎并随风飘落。常绿树的叶子肥厚而细小,表面还有一层蜡质来锁住水分,所以它一年四季常绿。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落叶树的主要特征,能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

2.能运用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并初步概括出常绿树叶与落叶树叶的不同。

3.对树木的特征和变化感兴趣,知道爱护树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并拍照,观察、采集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

2.活动背景图表、图片,“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树的照片,讨论发现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

提问:你认识这些树吗?秋天到了,它们的叶子有什么变化?

小结:秋天到了,有些树的树叶会变黄、变红、变干枯,并从树上落下来,这些树叫落叶树。有些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这些树叫常绿树。

2、幼儿分组观察收集到的树叶,发现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不同。

(1)将收集到的树叶按照落叶树和常绿树分别放到两个篮子里,引导幼儿分别选择进行对比观察。

提问:看一看,叶子的形状、大小、厚薄有什么不同?摸一摸,叶子表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 )小结:落叶树的叶子比较大,薄而软,颜色变浅、变黄,摸起来比较粗糙。常绿树的叶子比较细、小,厚而硬,颜色多是深绿色,摸上去比较光滑。

3、结合《秋天多美好》分析、判断几种常见树(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请幼儿观察《秋天多美好》第4一5页上的各种树木和它们的叶子,结合经验和图片进行分析判断,记录在图表中,鼓励幼儿说出根据。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探究落叶树落叶以及常绿树不落叶的原因并进行记录,引导幼儿在科学区进行分享。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7

一、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能发现不同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二、准备:

1、分别装有红、黄、蓝颜料的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彩带若干。

2、水粉笔、盘子、变色记录表。

三、过程:

1、出示彩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出示彩带,并提问幼儿,这些五颜六色的彩带可以用来干什么?(装饰舞台、渲染节日气氛等)用这些彩带来装饰舞台,舞台定会绚丽多彩、漂亮极了。那你们知道这些颜色是从哪里来的?(染料厂)染料厂的工人叔叔真聪明,像魔术师,能变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老师也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评析: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1)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幼:橙色。

幼:深黄色。

师:原来的红色、黄色呢?

幼:不见了。

(2)将变色结果记录在表上。

师:颜色真奇,红颜色与黄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魔术师,变出漂亮的颜色来?

幼:想。

3、幼儿小组操作:(1)请幼儿将红与蓝、黄与蓝混合,看看能变出什么颜色,并将结果记录在表内。

(2)引导幼儿说一说“xx颜色和xx颜色混合会变成xx颜色”。

4、幼儿讲述自己尝试的过程和结果。

幼:我把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紫颜色。

幼:我把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绿颜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语言讲出来。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归纳:小魔术师表演得真精彩,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紫色,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那么,把三种颜色放在一起,能不能变呢?变成什么颜色?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想)

5、幼儿尝试把三种颜色相互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并把结果填入表中。

(1)幼儿讨论:

a、我变出了黑色。

b、我变出了棕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2)老师小结: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6、幼儿操作涂色:可爱的水果宝宝

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

(评析:幼儿操作时,教师不强调颜色的深浅,搭配的是否合理,而是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喜爱。这样,有利用幼儿大胆操作,也有利用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变化记录表:

原色

红红

黄红

黄蓝

蓝黄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在游戏中发现、感受、观察并记录探索过程。

2、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探究结果。

3、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抛硬币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

1、硬币人手一个、抛硬币记录纸。

2、二个盒子(第一个智慧宝盒里面放入6个黄色的球,第二个智慧宝盒里面放入3个白球3个黄球)。

3、操作袋、结果卡人手一份(操作袋里装有红色雪花片及绿色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引起猜想

故事“阿凡提的硬币”:阿凡提在财主巴依老爷家做长工,按约定年底阿凡提向巴依老爷讨要工钱,阿凡提得到了一袋硬币。巴依老爷心疼硬币,生出一个歹计,说凡提你必须把这袋子里的硬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你才能拿走这袋阿硬币。”地主老爷说什么?阿凡提能拿到工钱吗?

二、猜测验证,初步探索

(一)游戏:抛硬币,了解不确定的结果

1、猜测:这些硬币落下来都会是正面朝上吗?(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亲自验证,并记录结果。

3、交流: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结果?从这五次抛硬币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抛硬币的结果确定吗?

4、小结: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结果不确定,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

(二)游戏:摸彩球,了解确定的结果

1、游戏体验:让我们一边做游戏一边想办法

请两名幼儿分别从智慧宝盒里任意摸出三个球,看哪个人摸出的黄球多。

2、猜测(1):为什么第一位摸出的都是黄球,第一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吗?(猜想后老师揭开盒子)

3、交流: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从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4、小结: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一定能摸出黄球,不可能摸出白球。结果是确定。

5、猜测(2):为什么第二位小朋友有时能摸到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谁来猜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幼儿说出各种答案、教师揭开盒子,盒子里有白球也有黄球)

交流:当盒子里一半是黄球一半是白球时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可能会是什么颜色?

小结:当盒子里一半是黄球一半是白球的时候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可能会是白色也可能是黄色,结果不确定。那怎样装盒子里的'球,才会使摸出的球一定都是黄色呢?

三、经验迁移,再次验证

游戏:换雪花片,再次验证确定的结果

1、幼儿按照结果提示卡调整袋子里的六片雪花片的颜色。

2、幼儿操作,老师帮助验证

小结:要让摸到的雪花片一定是绿色,那袋子里都要装绿色的雪花片。要让摸到的雪花片一定都是红色,那袋子里都要装红色的雪花片。

四、巧解难题,拓展探究

巴依老爷要求阿凡提把袋中硬币往上抛,落下必须都是正面朝上,那么阿凡提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那么,阿凡提会怎么做才会两面都是正面呢?

小结(联系生活):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从出生到现在我肯定吃过食物了。时间不可能会停止,这些都是确定现象。也比如今天下雨,所以明天也下雨吗?(不确定)这就需要你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是受传声筒启发发明的,感受传声的有趣。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继续探索传声筒的奥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纸杯传声筒、材质不同的管子(硬管、软的海绵管)、多媒体资源、探究结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声音体验馆”为主线,由玩纸杯电话导入活动,了解声音的传递。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纸杯电话时怎样让声音听得更清楚呢?

2.两人一组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分享交流刚才听到的内容。

3.教师简单小结: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这说明纸杯电话是可以传递声音的。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孩子们了解纸杯电话传递声音的秘密。

二、通过玩不同材质的。管子,引导孩子们探究声音的传递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管子的不同(颜色、软硬……)它能不能像纸杯电话那样传递声音?哪样的管子传递声音更清楚呢?让孩子们先讨论猜测。

2.师:将你认为的结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两人一组用不同材质的管子去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4.分享交流探究结果,然后通过播放幻灯片了解软的海绵管能吸音的秘密。

三、孩子们分成三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组装传声筒,了解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1.教师提问:看看这些管子能不能传递声音?把管子变得很长之后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管子里塞上棉花还能听到声音吗?如果把管子变成弯弯曲曲的还能听到声音吗?先引导孩子猜测结果。

2.四人一组尝试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探究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3.分享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

管子变长之后声音变小了。

管子变弯曲了还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会拐弯。

塞上棉花后声音变小了。

延伸活动:

知道电话是根据传声筒发明的,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根据传声筒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活动重点)

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活动难点)

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保护自己方法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并调查动物的特殊本领,了解常见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2、物质准备:

(1)教师准备利用保护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个幼儿人手一份:鸟、刺猬、蝙蝠、公鸡;飞机、叉子、探路仪、闹钟。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宝贝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

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

3、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幼儿所知道的动物出示相应的图片,师幼一起观察。

二、出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宝贝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教师依次出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图片,让幼儿了解它们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发表见解)

3、教师: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通过联想、操作,知道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发明创造

1、教师出示探路仪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这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并说出理由。师:宝贝们,它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蝙蝠)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让幼儿知道这是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

2、再次出示蝴蝶和青蛙的图片,让幼儿想象:根据这些小动物的本领,人们可以发明什么?(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猜想):原来在动物界中,它们有这么多的特殊本领啊!人们通过蝙蝠的超声定位发明了探路仪;从蝴蝶的保护色中发明创造了迷彩服,这样迷彩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就不易被敌人发现了;从青蛙游泳的姿势中,发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运动健儿的蛙泳技能。

3、幼儿每人一盒操作盒,盒里装有小动物和根据动物本身发明的物品,请幼儿帮它们配对,并大胆说明配对理由。

(公鸡-闹钟,鸟-飞机,刺猬-叉子):让幼儿理解"仿生学"的含义,人们看到了会飞的鸟,发明了飞机;根据蝴蝶的颜色,发明了迷彩服;根据刺猬坚硬的刺,发明了叉子;根据蝙蝠的超声定位发明了探路仪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模仿了动物本身特殊本领发明的,这种技术就叫"仿生学"。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很多启发,才能发明出这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很快乐,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本领学习,结合"仿生学"的含义大胆猜想可以发明什么物品,并讨论交流自己该如何保护动物。(体现情感目标)

1、师;宝贝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的特殊本领,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它们可以启发人们发明什么呢?

2、师;小动物这么有用处,那你该如何保护它们呢?(教师可随时引导)

3、教师: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本领,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和小动物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它们。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请幼儿在美工区将认识的动物及根据它们本领发明的东西用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符合了本月的活动主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