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最新10篇)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最新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认识负数》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 认识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多媒体出示温度计图)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小结: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读数为零下22℃、零下18℃的温度计图)这时的温度又是多少呢?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评:认识温度计是本环节的教学要点,而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所示的零下温度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零下20℃、零下22℃、零下18℃的对比练习,既突出教学要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评价。)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 +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评:通过练一练,既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熟练地掌握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又为引入例2起到过渡作用。]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指板书):这里有许多数量,如果把它们的单位名称去掉,就得到一个个的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评:揭示正负数时,让学生经历 “具体——抽象(由具体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列举正、负数,可以初步感知正数的个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下面是小明的一则日记

2007年7月18日 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

这则日记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日记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老师注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初中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x2=16x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教法说明】虽然解方程的过程由教师板书,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师:上题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得以解决,下面看你们自己的表现怎样?

例2解方程=10。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做,一个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这里虽不要求同学们检验,但今后希望同学们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法说明】通过例2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运算能力,树立矛盾转化思想。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2)

1.(口答)解下列方程

学生活动:1、2题口答,3、4题在练习本上书写,可互相讨论,3、4题师巡回指导。

【教法说明】1题让学生困难同学回答,增强自信心;2题澄清模糊认识,可充分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3题较1题稍复杂,一是让学生体会新解法的优越性,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题其实也是解方程,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创新精神。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归纳)

1.按照新方法解方程,一般采用下面两点: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适当的数;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2.为了保证运算准确,养成检验的习惯。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31页A组1.(2)(4)、2.(1)(3)(5)

(二)选做题:思考课本B组1、2。

十、板书设计

附:简易方程 随堂练习答案 探究活动

甲、乙二人从相距30m的两地同向而行,甲每秒走7m,乙每秒走,如果甲先出发1秒钟后,乙才出发,求甲出发后几秒钟追上乙?

解法(-)设甲出发后x秒追上乙,则甲走的路程为7xm,乙比甲晚1秒钟出发,乙少走1秒钟,此时,乙走的路程为(x-1)m,甲追上乙表示甲比乙多走30m。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7x=(x-1)+30

解得x=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

解法(二)设甲出发后x秒追上乙,甲先走1秒钟,甲先走了7x1=7m,这样甲追上己只需多走30-7x1=23(m).这时甲、乙二人都走了(x-1)秒,甲走的路程为7(x-1)m,乙走的路程为(x-1)m,乙比甲走的路程少30-7x1=23(m),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 7(x-1)=(x-1)+7(x-1) 解得x=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

解法(三)设已出发后x秒,甲追上乙,因为甲先走1秒,所以甲走了(x+1),乙走了x秒,甲走的路程比已走的路程多30m,依据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为:7(x+1)-=30

解得x=46秒

甲走的时间为x+1=47(秒) 答:甲出发后47秒追上乙。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认识负数》 篇4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这是开学的第一课,一来就学习负数,很担心孩子们会接受不了。因此我认真地看了教师用书,学习了钱教导是怎么上这课的。之前听过钱教导两个版本的《认识负数》,受益菲浅。

个人觉得教材上出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不符,温度计都是只有摄氏度,而没有其他的东西在上面,而且作为教材上首次出现这类知识,个人觉得教材内容上对学生学习新知干扰太大,这些知识太专业了,不利于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刚刚学生把课堂作业送来了,大概看了一下,学生对正、负数的书写都没有问题,对数进行分类都能完成的很好。有三个学生把“+、-”号写成正、负这样的语文表达方式而没有用数学符号。课堂上首次出现“+、-”号的时候,只是让学生互相读了一下,没有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以为书写的时候都能注意到,不过还是有几个学生出现问题了。

不过回顾整节课,学生表现还是比较积极,除了刚上课的那几分钟里,学生有点不太适应以外,随着我不断的鼓励、调动,在其它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课堂倒也不显得沉闷。

困惑:1、教材是直接从“几个城市的不同气温中”让学生知道负数的应用,并认识负数的。这样做,学生对为什么要产生负数的源由不太清楚,至少认识不深刻。我从“要表示出比0还要低的温度”引入是不是更好?

2、教材在编写负数的例子时单一地用负整数,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觉,认为负数就是一些与非0自然数相反的数,即负整数。虽然有练习中出现了一个"-88.3",但这显然不够。

数学初中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

教学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双边合作 如:在教学时可播放转换动画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可视思维过程,从而掌握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3)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

(4)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5)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

教学过程: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按要求对折一下,裁出正方形纸片.

问:所得的图形是矩形吗?它与一般的矩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是菱形吗?它与一般的菱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在小学里学习时称它为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由此得出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一)新课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因此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推断出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质?

性质1、(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性质2、(1)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正方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例1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认识负数》 篇6

以下是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三、新课教学: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

度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从而得到结论: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

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初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认识负数》 篇8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数学初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2、让学生深刻体会对称思想的重要性,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其是怎样的对称?(展示课件)

二、探究规律:

课前完成书本第6页:做一做、和第14页:做一做。(展示课件)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三种最基本的形式。表面上它们是三件不相干的事,可经过反复轴对称,我们发现:

规律1:当对称轴两两互相平行的时候,经过偶数次的轴对称变换相当于实现一次伟大的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距离矢量和的方向一致,平移的距离恰好是对称轴距离的代数和的2倍;

若对称轴两两相交于同一点,经过偶数次的轴对称变换相当于实现一次伟大的旋转变换,旋转中心就是对称轴的交点,旋转方向就是对称轴交角矢量和的方向一致,旋转的角度恰好是对称轴交角的代数和的2倍。(难点)

规律2:一些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与原图完全一样。这里的“完全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性质,因为它意示着:对应线段、对应角、对应图形的周长、面积相等。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认识负数》 篇10

4月27日,我到新昌参加“沃洲之春”教学观摩活动,上虞阳光学校的叶柱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认识负数〉,现将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一、温度中的“负数”

师:老师搜集了我国三个城市某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大家想看看吗?(课件)

杭州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生:3摄氏度 生:39摄氏度

师:到底是多少?问题出在观察的方式上。(师介绍温度计两边的刻度摄氏度和华氏)

师:我们常用的是摄氏度。

师:我们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最低气温是多少?生:0摄氏度

师:北京最低气温是多少?生:零下3摄氏度 。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发现它是在0以下,再数下3格就是零下3摄氏度。

师:北京与杭州的最低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生:杭州气温是零上3摄氏度,北京是零下3摄氏度。

( 板书杭州 南京 北京的气温 )

师:你知道数学上是怎样区别零上3摄氏度与零下3摄氏度的吗?

(教学认读正3摄氏度 负3摄氏度 )

师:你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其他城市的气温吗?请你用自己的神态与姿势告诉我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展示某城市温度计 学生举学具卡片表示)

哈尔滨 -14摄氏度 漠河 -30摄氏度

海口 30 摄氏度

这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同学的答案不同说:“可给我逮到了!”

师:+30摄氏度与30摄氏度哪个对?

生:这两个都对的。

师:把学具卡片放好,它只是我们的工具。

师:现在我们来做气象纪录员,看谁有快又准确。

(略)

二、海拔中的“负数”

师:不同地区气温有差别,同一地区一天中的气温也有差别,想了解吗?

(课件欣赏吐鲁番盆地的奇特自然现象)

师:吐鲁番气温变化是什么原因?是海拔。

(课件出示海拔高度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海拔低于海平面155米。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数表示出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

(同桌商量着互相说。)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补充说明8844.43是最新的测量高度。)

(练习:用正负数表示各地的海拔高度。)

马耳代夫平均海拔比 海平面高1米

师:平均海拔比海平面高1米是什么意思?

师:海拔高于海平面10米有可能吗?

(练习:根据海拔高度判断各地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欧洲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平均海拔高度300米。

马里亚那海沟 最深处海拔-11032米

师:你读了这句有什么感觉?

生:很高 。生:很深。

三、数学中的“负数”

师板书 +3摄氏度 -3摄氏度 -155米 8844.43 米 40摄氏度 -26摄氏度

师:我们把它们的单位去掉,观察这些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分两类,有减号的与没减号的。

生:分3类,有减号的,有加号的,40是另一类。

师:你认为把它分在哪里合适?

师:像+3、40这样的数是“正数”;像-3、-400这样的数是“负数”。

( 出示一条数轴,在中间添上0)

师:如果这里是0,你能想到什么?

生:0的右边是负数,左边是正数。

生:0的左边是负数,0的右边是正数。

师:数学上规定0左侧的为负数,右侧的为正数。

( 生读数轴上的数)

师:读得完吗?红红的0该向哪边走呢?

师:0应该是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的正数大于0所有的负数小于0。

师:我们回顾一下,学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认识负数 欣赏延伸《负数的历史》)

四、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工资单、电梯控制面板、)

(解决问题1、连一连 2、说一说 3、填一 填 4、想一想)

(课件出示有关刘翔比赛的资料:刘翔速度14.42秒 赛场风速为-0.4米)

师:你有疑问吗?

(师生表演来解释风速-0.4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