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您整理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2、提问:
⑴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 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⑶ 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三、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四、引导学生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五、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六、再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回到课文中去,模仿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写一段话
八、小结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 园
学 堂
成 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以说历年来都有争议。人教社新初语第一册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老实说,笔者对此文已教过数遍,但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恐怕也是这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我认为本文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也有人据“我”在文中询问“怪哉”一事,归纳为“追求知识”,笔者以为欠妥,充其量也只能算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理由如下:
首先,从作品的写作背景看。
众所周知,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从百草园到在味书屋》也不例外。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所以《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也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而《朝花夕拾》的写起缘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有明确的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写作此文时,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芜杂”(烦乱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在“小引”里,还有以下两段话,供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作者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的一篇,其创作动机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二是这篇文章是作者“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完成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地艰难,心情又是多么的“离奇和芜杂”。
其次,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
作品共写了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百草园的生活自不必说,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呢?这里环境优美,“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可谓曲径通幽。书房里的陈设也让人产生新奇之感:“中间挂着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更是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是何等的刺激而又令人难忘!而且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师道尊严。写三味书屋的乐趣,就如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是一样的,可谓历历在目。就连孩子们最头痛的读书活动也充满着乐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从以上所举的这些描写来看,无一不是充满着率真的生活乐趣。那种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里的封建教育对儿童束缚的观点,实在是牵强附会。
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的生活?除了作者在“小引”中提到的心情“荒芜”,聊以自慰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其处境正如作者在《自嘲》诗中所说的那样“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是多么惨痛的结局啊!故作者只能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生活,聊以自赏、自慰,来舔噬伤口,并表达自己对黑暗残酷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愤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之所以创作《桃花源记》,不就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吗?所以,笔者以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无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被“挤出集团之后”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中文语文》03年第9期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设计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简介和题解: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 总表)诞生一百______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学生读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加粗的字注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1~9段)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10~24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逝”,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14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菜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所以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齐读课文第7~8段。
提问:这几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回答: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默读课文第7段,划出生动形象描写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喜爱,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文章第8段又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
(5)轻声齐读课文第9段。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深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6)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段后回答。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10~11段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7)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段(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0段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提问:“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样的?回答,归纳: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方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孩子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段),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回答,归纳: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归纳主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揭露并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总结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