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优秀4篇】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信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篇1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近法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学习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学习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 自主学习

(一)填空:

1、规矩:就是人们          、         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         。有规矩、          、        十分重要。

2、社会中三种主要的行为规则是:       、        、        、          。

3、道德,是依靠       、        和        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4、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           的准则。

5、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      或       。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        。   ③法律对           具有            。

6、国家强制力包括      、        、       、        。

7、法律作为人民           的体现,它通过规定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8、      、     、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 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            。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法律?

2、 如何区别道德、纪律、法律?

3、 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

4、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四、课堂检测

1、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

①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③掌握一门外语,精通电脑操作④自觉守法,预防犯罪⑤受到不法侵害,依法维权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下列属于法律的显著特征的是(     )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只对本校师生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依靠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④靠人们自觉遵守⑤全厂职工举手表决并通过⑥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3、要做到不违法首先要(      )

a知法、懂法     b敢于护法      c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d守法

4、右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①要做好一件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③没有法律的强制,人们可以照样遵循社会公共生活④没有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就没有社会公共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5.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                              (  )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②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④法律之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6.“由来天网恢恢,何曾漏过阿谁?”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  )

①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③法律的严肃性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上课要有课堂纪律,宿舍要有宿舍管理规定,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       )

a.纪律等规则限制人们自由

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c.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完全靠纪律约束

d.社会公共生活不可能有共同的准则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的人们               。我们维护自尊,          , 实现自立,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          ,尤其不能违返回        。

2、违法行为分为:           、             、                 、 违宪法行为 。其中             、                  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是严重违法行为,也是            。

3、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     和          处以何种刑法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                   、         的有力武器。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法律标志;           ——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5、      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         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6、我国刑罚分为     和         两大类,主刑:                                   ,附加刑:                                  。

(二)问答题:

1、 什么是违法行为?

2、 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3、 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4、 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5、 什么是犯罪?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 什么是刑罚?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 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四、 课堂检测

1、八年级学生林某和赵某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放学后,二人分别找来了五六个“好哥们”在学校附近打群架。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将他们拘留。他们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违反校规的行为

2.下列属于法律的是(     )

①《中学生守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②③d. ②③④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    )

a.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罚金

5.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     )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是否触犯刑法                   b是否受到刑罚处罚

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是否被判刑

7、林林今年已经15周岁,他在一天晚上为了筹些钱到网吧玩通宵,于是就手持***抢劫了一个女孩的钱包,并把受害人打成重伤。林林的行为应该(       )

a不满18周岁,不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

c应交父母严加管教                          d应由父母替他负民事责任

8、小闵在超市买了几袋牛奶,回家喝的时候才发现牛奶变质了,她应该(     )

a认倒霉吧,几袋牛奶也不算太贵,就别找麻烦了

b到超市依法要求赔偿,这是消费者的权利

c依法要求赔偿,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d到超市大闹一场,让大家都知道他们东西不好,都别买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主备:高雪萍   成员:杜丽敏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

学习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学习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            ,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要在心灵深处        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

3、             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二)问答题:

1、 我们如何预防犯罪?

2、 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三、课堂展示

各小展示课本中的活动题

五、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① 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经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

a.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为法律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            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二、简要回答

5.学完“防患于未然’’这一部分内容后,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有两名15岁的中学生,平日里学习不专心,一有空就练打弹弓。他们趁晚上行人稀少的时候,偷偷地用弹弓射路灯,比赛谁射得准。没用几个晚上,他们俩就打坏了12盏路灯。公安机关查明是他们所为后,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了警告处罚,并责令其父母赔偿了全部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如一名15岁初三学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7次入室盗窃纵火,被判有期徒刑XX年。又如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学……而这些年轻的罪犯都是在校的学生。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结合本课知识,提出两个以上恰当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篇2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感受,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规则之美”,再通过对比突出特殊的规则——法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

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 www. 、交叉换位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样做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三、规则之美

1、感受规则之美。

学生想象:有一组数字任意排列着出现,你能看到什么?分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将这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发现它是一组很有规律的数字,从而让我们感到了数学之美。

用音乐简谱把这些数字串连之后,我们发现它又变成了一段简短而优美的音乐。播放音乐(或演唱)

……

2、寻找规则之美

生活延伸: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山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数字中存在的规律,真实地去体会规则带给我们的美丽,而寻找规则之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3、“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四、特殊规则——法律

是真是假: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

社会道德: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什么特征。

五、课后延伸活动

制定规则:现在老师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去?但老师又很为难,怕出去碰到安全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些规则,使春游能够安全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体现新课程人本理念。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中少数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长辈)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有违法的行为:如“逃票乘车”、“闯红灯”等现象,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动后,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课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课外的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综合设计思路】

以马丽的生活为导线,通过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一步步引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并真正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知法、守法,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朋友,她叫马丽,现在正读初一,她最近一段时间碰到了一些事情,有些她知道,有些却不清楚,我们去看看大家能否帮帮她,并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

1、一天,班级里同学小何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手机,并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让大家非常羡慕。上体育课了,大家都去操场上锻炼,等到回到教室后,突然,小何大叫起来“我的手机不见了,谁拿了我的手机”,大伙儿连忙去报告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通过判断,认为手机可能是同班同学拿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说,“李老师,你来检查一下我们大家的书包吧,看看有没有”,马丽却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你认为呢?为什么?

2、教室里,马丽听到坐在自己前面的男同学刘浩,正在悄悄地对同桌说,近段时间在每天傍晚放学后,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不准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否则就不客气了。刘浩既害怕又感到烦恼,所以准备告诉自己中学刚毕业的堂哥,让他带几个朋友来帮帮他,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打一顿,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来找他。请你评价一下刘浩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何选择?

3、马丽和妈妈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且还帮助妈妈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妈妈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妈妈说: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如果你是马丽,你给妈妈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4、12月1日是马丽的生日,她非常高兴,为了庆祝,她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yi术照,但这家照相馆却未经她许可,就将照片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同学看到后告诉了她,她非常生气,与照相馆负责人进行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要求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马丽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5、今天早上的晨会上,马丽就读的学校宣读了一份处分决定:有三个初三同学,放学路经一施工路段时,为打赌把放在施工路段前挂有红灯的危险标志牌搬开,致使当晚一骑车人跌进坑内,身受重伤。后经公安机关核查,依法给予三人罚款并责令赔偿相关医药费和其他损失等处罚。听了这则处分,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认为确实要对他们进行处罚,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只是打了一个赌,又不是他们把骑车人推进沟里,不需要处罚。你认为这种行为该不该处罚,为什么?

6、马丽的日记本每天都锁在抽屉里,一天早上,由于匆忙上学忘了锁上,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日记已经被父母亲看过了,面对马丽的责问,他们却认为做父母的本来就有监护权,有权教育孩子,马丽很委屈,也很生气,她该如何与父母交流呢?

7、马丽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段时间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冬嚓嚓的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如何帮助马丽?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友情提示: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

文化衫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有个性的文化衫,通过让学生设计法制宣传的文化衫,一方面是向人们宣传生活中离不开法,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马丽的经历就是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接触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切身体会,真正树立法无处不在的观念,这还有待于学生自身的行动。

2、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真正要开展好,必须要较多的资金,且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真正要发挥效果,还需要学生将它带到社会上进行展示。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一至两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又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可能完成模拟的全部,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所以开展这一活动,如何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如何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是最关键的一点。而且课外的知识铺垫也要花较多时间准备,教师的指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综合设计思路】

以一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失足的具体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并进而通过寻找不良行为的活动,及反思不良行为的危害,体会道德水平与守法观念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现身说法,及扫雷行动,提出要加强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过写倡议书,把法制观念由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活动一:新闻直播

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火眼金睛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活动三:现身说法

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

活动四:扫雷行动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五:普法宣传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向全体身边的同学发出的倡议书,告诫大家共同远离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但现实生活中又有一些例子,使学生存在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错误想法,而这跟后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内容又是相对应,应避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发生冲突,如何留下一个伏笔,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篇3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  复习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 情感目标:】

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复习方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复习课:

(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

(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

1)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

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1.什么是法律?p87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

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

(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p93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6.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p93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7.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p93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8.什么是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p94

(1)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p95

(1)刑罚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种类

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应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2)作用: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线。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篇4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说明了三层内容:首先,分析了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其次,分析了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最后,说明了青少年应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了三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第二,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第三,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提醒学生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最后,教材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加强防患于未然的认识。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教学难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教学方法: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

●教学方法

调查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达十四五万名,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名。这些青少年,被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在铁窗下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那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生1]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他们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我们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必须要学法、知法、守法。

[生2]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不单纯是不学法、不懂法,有很多是从小毛病开始,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导致违法犯罪。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小就做到有毛病就要克服,有错误就要改正,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师]先请大家看一个小片段,这是一个苹果,请你观察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苹果逐渐溃烂)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

一、认清犯罪危害(板书)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板书)

活动一: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任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会犯罪,增强防微杜渐意识。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并查寻相关事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阅读课文中的材料后,结合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生1]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如网吧、游戏厅中大量的凶杀、言情、电子游戏等精神垃圾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学生家长、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放纵自己,产生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态,为了某些狭隘的目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生2]要杜绝滑向犯罪的深渊,就必须力行“十戒”,预防犯罪。

什么是“十戒”呢?第一是戒“贪”、第二是戒“奢”、第三是戒“骄”、第四是戒“假”、第五是戒“黄”、第六是戒“毒”、第七是戒“赌”、第八是戒“惰”、第九是戒“散”、第十是戒“妒”。这十种需要“戒”的,都是同学们容易沾染的不良习惯、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良习惯、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如果让它在你身上滋长、蔓延,或不能有效地远离它,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所唾骂的阶下囚。人们常说“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违法犯罪与否我认为也只有一念之差,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这个犯罪之“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同学们加强自身的修养,理解并确实做到“十戒”,时刻预防犯罪之“念”的产生,自然就能够预防犯罪。

相关资料链接

(多媒体显示)

第一戒“贪”。所谓的“贪”,是指对某种事物欲望老不满足,有很强的物质占有欲。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占小便宜、小偷小摸、拾到物品不交。如果这种占有欲膨胀,以非法的手段将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严重危害了社会,那就是犯罪。据统计,在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中,与“贪”字沾边的罪约占30%。那么,我们怎么戒“贪”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不能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其次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合法利益,禁止采取如上所述的偷、抢、贪污等手段取得财物。

第二戒“奢”。所谓“奢”是指花费大量钱财,追求享受。表现在行为中如:出手大方,生活奢侈,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住的追求豪华,穿的追求名牌,讲攀比,附风雅等。一“奢”

之下,钱财滚滚出,父母亲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被你奢得干净,尔后怎么呢?只好孤注一掷:去偷、去抢!以满足你的奢侈!当然这种行为最终逃脱不了人民对你的审判。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奢”比“贪”更可怕,“奢”是温柔之刀,在无形中致你于死地。因此要戒“奢”。因“奢”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也不乏其例。

怎么才能戒掉“奢”呢?首先同学们要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积极参加劳动,养成节俭习惯,反对奢侈浪费;其次要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戒“骄”。“骄”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豪,二是指自高自大、自满、自以为是。对于前者之“骄”,我们不但不能戒,还要大力提倡和培养。我们所要戒的是后者之“骄”。具有“骄”的人,往往分不清是非,满足现有的成绩,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表现在行为上有:拉帮派、当“大哥”、胆大妄为,大的同学敲诈小的同学,严重的打群架、斗殴,无故殴打、随意追逐他人,进行流氓活动,严重扰乱社会和校园秩序,所以对“骄”而引起的犯罪我们要狠狠地打击!

要做到戒“骄”,要求同学们做到两点:一是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能自满;二是要谦虚谨慎,积极进取,不能逞强好胜、称王称霸。

第四戒“假”。所谓“假”是指虚伪、不真实。戒“假”要戒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戒自己,即自己不讲假话,不欺骗他人,不用假的坑害他人;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和远离假烟、假酒、***等,提高对“假”的识别能力,积极同制假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同学们要记住十六个字:“珍惜荣誉,摒弃虚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第五戒“黄”。“黄”也称黄色,指下流的、堕落的、淫秽的,特指色情,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色情服务等。

第六戒“毒”。怎么戒“毒”呢?一是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提高禁毒意识;二是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第七戒“赌”。“赌”即赌博,指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做注比输赢。赌博危害很大,一旦沉迷于赌博,不但会造成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且还会引发其他如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如何戒“赌”呢?要求同学们一要克服贪婪好胜的心理,自己不参与赌博;二是要努力劝阻你的亲戚朋友不参与赌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八戒“惰”、第九戒“散”。“惰”指懒惰,“散”指生活散漫,没有规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惰”“散”是一对孪生兄弟,轻的表现在经常迟到、早退、睡懒觉,重的经常逃学、到街道闲逛、夜不归宿。怎么戒“散”呢?我认为:一是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三是要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四是要树立纪律、法制观念,明确规范。

第十戒“妒”。所谓的“妒”是指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妒”与犯罪也是有关联的。如何戒“妒”呢?一是要树立信心,赶超他人;二是要主动交流、抒发感情,要心胸宽广、心怀大志。

第二步:明确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违反法律甚至犯罪。

[师]通过刚才的案例以及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第三步:学生举出类似事例。

(多媒体显示)

鲜花掌声背后

“我得到太多鲜花和掌声。”

1998年9月,谢力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导弹设计专业。她早在高中时就入了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先后荣获“人民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还曾任大班副班长、小班团支书。在案发时她任该校某学院98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及该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致评价她是一个热情开朗、慷慨大方、学习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

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XX年3月22日17时许,谢力萍乘同宿舍同学不在之机,盗窃谭辛牡丹卡一张,后在该校园内的自动取款机分几次取走该卡内存款4500元。

“我的心理压力太大。”

当问到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时,谢力萍说:“当时,在学校我心理压力太大,开始只不过是想跟同宿舍的同学开个玩笑,但后来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我知道自己的玩笑开大了,可我已经无法收场了。可能由于我以前得到了太多的鲜花和掌声,对自己太放纵了。”

谢力萍的辅导员秦老师说:“我感到震惊。她说自己压力太大了,就是想找机会毁灭自己。这件事暴露出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欠缺。”

专家剖析

原因: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的开放,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从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金钱观念、个人主义意识。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个社会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价值失范状态,特别是随着大学亚文化的发达,强化了学生的越轨心态、浮躁心态,使他们越来越追求功利化的目标。   特点:一是犯罪嫌疑人年龄偏小、学历较高,但阅历浅;二是罪名单一,手段简单,作案目标、对象确定,较易破获;三是犯罪动机不同,但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

建议:一、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有时因一念之差就可误入歧途。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死角。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现实法制教育。三、我们应尽可能地对犯罪的学生进行挽救,对学生犯罪应充分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评价指导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增强法纪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板书)

活动二: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目的

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活动准备

阅读教材中小迪犯罪的案例,并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进行讨论,各组分别对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危害进行分析。

组1:虽然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子不教,父母之过。父母是预防子女犯罪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当好第一责任人,筑牢第一道防线,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青少年犯罪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有时甚至是“家破人亡”,对家庭的其他成员造成心理、精神、身体的巨大打击,有百害而无一利。

组2:社会影响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原因。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此外,一些“黄色”书刊影响,对青少年的毒害也很大,诱发犯罪增多。而“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已呈恶性发展态势,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得不到遏制,受害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它最终瓦解的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体系。

组3:小迪在黄色淫秽东西的诱惑和引导下,滑向犯罪的道路,走上不归之路,最后锒铛入狱,枉送了大好前途。对他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无疑是致命性的,图一时之快,枉送大好前途,实在是危害太大了。

第二步:教师讲解。

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青少年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

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人可以犯十次、二十次错误,但千万不能犯罪,犯了错误还可以改正,犯了罪就只能改造。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后者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想象的。

3.要远离违法犯罪(板书)

下面我们看一则小材料,进一步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多媒体显示)

犯罪者给家庭带来什么?

犯罪者的亲属普遍受到社会歧视。某单位的一位领导说:“碰到一些敏感的事情,像晋级、调资、下岗、待岗呀,你总要综合考虑吧。如果大家表现差不多,你说怎么办呢?他的老子是劳改犯,就只有委屈他一点吧。”谁又认为他这种貌似“公道”的话其实不是“株连”呢?

另一方面,犯罪者给亲属带来的更多是心灵的伤害。有一个30岁的湖南籍犯人聂志军,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成绩很好。原本活泼可爱,爱说爱跳爱唱,但自从父亲被捕入狱后,整个变了,从早到晚一声不吭,一放学就朝家跑。一个人闷在房里,就是打猪草也从不跟人结伴,总是一人独来独往。有一次,聂志军给她打电话,但她只喊了一声“爸爸”,就什么也不说了,只是哭。

在南京市郊区某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任陈老师说:“犯人子女的心理很敏感,一不小心,正常的批评就变成了‘歧视’,而正常的关心又会被他们视为‘看不起’。就说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吧,他父亲坐牢,家庭条件不好。那天他没做值日,班干部说他,他硬是拿着笤帚追着人家打,还在路上拦截,一连几天,放学后我都要找几个大个子男生陪着那个班干部回家。实际上,哪是别人对他有什么,是他自己心理上有障碍。”

罪犯还给家庭带来经济困难。今年40岁因犯抢劫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骆仁是一个农民。为了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法院对其财产进行了强制拍卖。现在,家里除了几件生活必需品外,满屋破破烂烂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两个孩子,一个刚上初中,另一个小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一名淮阴籍盗窃犯在回答提问时,一开始总是回答“不知道”“不清楚”,直到问到他的儿子是哪年生的、长得怎么样时,他才突然哽咽起来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的一辈子就毁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什么劲也使不出来,干着急。今天你们来问这问那的,都是朝我痛处戳啊!”

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受害者、罪犯本人及其家庭,进而是整个社会。面对这种代价,但愿大墙内外的人都能明白: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社会,一定要远离犯罪!

•评价指导

结合教材中小迪的案例和学生收集或教师补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犯罪各方面的危害。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自己归纳,真正认清犯罪的危害,特别是对犯罪者本人的危害应有深刻的认识。可运用一些有说服力、有感染性的案例进行说明,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加强自我防范(板书)

1.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板书)

活动三:偷东西小孩的转变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重视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自编自演的小品,要反映出小孩思想上的斗争和变化。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表演以教材事例改编的小品。

主持人:有这样一个同学:他叫小张,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占人便宜。他看见同学有一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就趁同学不注意,将其带回家。过了一把瘾之后,他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画外音)那么,他可能会怎么做呢?

可能会留下,教室没人、那张卡片又漂亮又时髦,他把它据为己有。还可能会怎样?

可能不会留下,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让我们来看看小张是怎么想的。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一种意见)“咱们拿吧,没关系,反正没人看见。”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二种意见)“这不是偷吗,不行吧?”

(一个同学上,表示第三种意见)“不就是一张卡片嘛,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主持人:同学们可以讨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说法呢?他们的说法错在哪?没人的时候,你会不会拿?

(一个同学上,第四种意见)“我反对偷别人的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因为这样做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我还要讲个故事劝大家都遵守中学生守则。1949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进驻锦州地区。这个地区盛产苹果,此时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由于连续作战,有的连队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住在老百姓的苹果园时,尽管饥渴难耐,却没有一个人去摘苹果吃,相反,还把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拾起来堆放好。他们认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不吃是很高尚的,吃了是很卑鄙的。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很感动,表扬了战士们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

(一个同学上,第五种意见)“不要偷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明天我买一张漂亮时髦的卡片。因为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偷拿那张漂亮时髦的卡片是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想要就应该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这是现代社会正确的消费方式。”

(画外音)同学们这是正确的观点,“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主持人:第二天,小张又趁同学不注意,把拿来的东西偷偷地还了回去。从此,他彻底改掉了爱占人便宜的坏毛病。

第二步:分析小张转变的原因,设想小张如不转变,后果将会怎样。

[生1]小张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他战胜了自我,意识到偷东西是一种很不好的毛病,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改正,也许有一天又会故伎重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张下定决心改掉坏毛病是正确的。

[生2]儿童偷东西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品质问题,但是很可能发展为冲动控制障碍,甚至会继而出现逃学、盗窃等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生3]可能小孩偷东西的理由很多:嫉妒其他人拥有某些物品想占为己有;想向同学朋友炫耀;想送同学东西,但自己没钱买等等。但这种便宜不能占,由最初的偶尔为之,发展到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一不小心”就把别人的东西偷了,最后会走上犯罪道路。

……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评价指导

通过该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的行为。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板书)

[师]未成年人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家庭的未来。或许是我们对未成年人寄予了更多的厚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担忧。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激增的严峻现实,我们无不忧心忡忡,这样的青少年怎能堪赋重任?这样继续下去怎么了得?曾与一位资深检察官谈起一宗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涉案的十几个人都还是未成年人,不批捕不行;只是简单的判刑效果难料,就怕他们出来后,将不光彩的经历视为资本;更怕他们跌倒了自暴自弃,不再爬起来”。其实,这种难以抉择的复杂情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

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未成年人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现在的未成年人还有自私、报复心强等不良习气。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多媒体显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部分内容。内容略)

3.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板书)

活动四: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矫治这些行为的方法。

•活动准备

对照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内容,找找学生中有哪些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说一说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生1]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打架斗殴、离家(校)出走、考试作弊、谈情说爱越轨。

[生2]偷盗,沉溺于电子游戏室、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等。

[生3]抽烟喝酒、勒索同学钱物、赌博等。

……

第二步:分析这些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不及时改正后果将会如何。

[生1]打架斗殴这在学校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老治新。更为严重的是,两人为某小事发生口角、扯打,发展成为分别招集校内外同学或社会青年形成两派群殴,有些甚至还携带木棒、啤酒瓶、刀具等器具,严重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形成较严重的流血事件,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生2]传播淫秽读物。这些有害出版物严重戕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些青少年因此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提前,喜欢了解两性问题,容易接受这方面的暗示,但性教育却跟不上,这就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尚秀云说,“有段孩子的顺口溜能说明问题:21世纪孩子恋爱快,星期一放电,星期二表态,星期三拉手,星期四做爱,星期五腻歪,星期六开踹,星期天再找新的爱。”有一个15岁少年,10岁就开始看淫秽读物,后来又看黄盘、上黄色网站,最后因l###j罪被判了XX年。因此,加强性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也是当务之急。

[生3]夜不归宿。这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是学生脱离监管的行为表现,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生4]携带管制刀具出入公共场所。管制刀具属于凶器,若不加以禁止,会给社会安宁造成危害。从个人角度说,携带刀具后,若与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携带刀具的人很可能会不顾后果拔刀相向,进而构成严重伤害,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因此,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我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非法制造、贩卖、携带管制刀具的,会被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携带管制刀具列为“不良行为”之一而加以禁止。

(多媒体显示)

法律小辞典:什么是管制刀具?

公安部《对部分刀具进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匕首、***(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梭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跳刀),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单刀、双刀、***都属于管制刀具范围。

第三步:共同探讨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学生讨论略)

[师]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自身原因: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逆反心理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失控,家庭教育结构解体,家长或工作忙无暇顾及,或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或本身道德形象差,缺乏教育未成年人的说服力;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不得力或不得法;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健康娱乐场所的诱惑。因此,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应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有的放失地开展工作。

第四步:教师小结。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评价指导

此活动可作为重点活动来进行。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共同分析确定学生中有哪些常见的不良行为,而后讨论危害,归纳出避免或矫治的有效方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活动:写一封回信。

•活动目的

使学生加强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认识,引导学生加强守法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

•活动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中父亲给儿子写的一封信,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要求学生一定要写真实想法,要求150字左右。

2.讨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想法为什么是危险的?

3.查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