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女wā( ) 澄chè( ) jué( )起
chān( )合 泥niē( ) mián( )延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a.草木丛生的样子。 ( )
b.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 )
c.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 )
d.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
3.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 )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a.,。,。—— b.,;,。—— c.,。,。: d.,;,。:
4.女娲造人的目的是
( )
a.女娲想让人类叫她“妈妈”。
b.女娲想让世间不再荒凉寂寞,想叫天地间更加生气蓬勃。
c.女娲闲着没事,用泥捏自己的形象消磨时光。
d.女娲想造出人来管理宇宙。
5.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归纳各部分大意。
①第1~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3~10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11~16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17~18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过关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者,引縆(gēng,粗绳索)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1.用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者,引縆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这则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的想像,丰富补充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娲澈 掘 掺 捏 绵 2. a.莽莽榛榛 b.神通广大 c.兴高采烈d.灵机一动 3.d 4.b 5.①为什么造人 ②怎样造人 ③怎样造更多的人④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1.所以富贵之人是用黄土做的;贫*的人,是用泥绳形成的 2.女娲造人3.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提示】
“点将过关”第1题:“……者,……也”是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用判断动词“是”。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省 难 泥 澄 2. 仿照下列例句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例句:山间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仿句: 3. 下列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小薇薇说:“老师,我的小手绢你怎么不给我洗呢?”b.营业员说:“你太矮了,这里的衣服都不适合你。”c.李明不小心踩了方军一脚,李明马上表示歉意。方军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 d.郑咏向别人介绍说:“王老师知识渊博,上起课来旁征博引,信口开河,精彩极了。”阅读理解阅读《女娲造人》,回答问题。4.“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5.请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段女娲和她造的第一个孩子的对话。 6.你从本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7.全文中洋溢着怎样一种情感? 拓展运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一 只 贝贾平凹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水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吃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色彩和线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贝,捡起来,拿花线穿着,系在脖颈上。①人都在说:这孩子多漂亮!这漂亮的贝壳!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分坚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棱角,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壳已经烂,很不完全了。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它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这是石子钻进贝壳,贝用血肉磨制成的。啊!那壳呢?②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8.根据文章的叙述,归纳一下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9.有珍珠的贝为什么丑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概括。 10.说说文中画线句①是哪些人说的话,这些话的着眼点是什么? 11.根据画线句②,说说这只贝的“可怜”指的是什么?“可敬”又指什么? 12.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28.女娲造人基础知识 略阅读理解 4.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5.略。6.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7.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拓展运用 8.石子钻进贝壳里,刺伤了贝的软体,贝用血肉长期研磨,才形成了珍珠。9.是因为石子进入贝体,贝体受损,所以外壳也就不正常了,褪了色,没有图案和光泽。10.一般人用世俗的眼光看,只看到华丽的外表。11.“可怜”是指这只贝经过折磨、痛苦,值得怜悯;“可敬”是指它经过折磨与痛苦后转化成生命的光华,终于被人们发现。12.本文说明了一种价值取向,有才华有能力有贡献的人,往往并没有漂亮的外衣,华丽的服饰,被世俗所鄙视而鲜为人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神话知识导入
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
1.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2.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答案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三)内容探究
1.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写的《女娲造人》比《风俗通》对女娲造人的描述丰富许多,作者补充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一部分?说说为什么。
举例:(1)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2)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细节描写,具体分析女娲形象。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喜欢内容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娲形象以及人类被造出来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情。
(四)想象写作
1.神话是古人创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摆脱袁珂想象的情节,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2.交流习作,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从阅读体会到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问题探究
1.《风俗通》中说:“故富贵者,黄土人;凡庸贫贱者,引縆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
了解《风俗通》──理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读古书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神话是古人因当时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自然现象等的产物,如今人类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探索和结论,为什么这些神话依然流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
(1)神话中构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实世界的反映,蕴藏着历史的*,表现着精神的追求,让人们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话中有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神话本身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蕴含着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文化等,给人艺术的审美享受与深刻的启迪。
(3)神话是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读来亲切感人。例如盘古的英雄形象,女娲的母亲形象,精卫填海的斗士形象等。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神话的美好,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观点。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2.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袁珂《盘古开天辟地》,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写作能力。2.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想象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
二、自主阅读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后老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
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给出材料。《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后来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
《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4、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