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习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的学习传粉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4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