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优秀12篇】

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接下来是关于七年级生物教学教案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敬业的小编sky给家人们找到的初一生物教案【优秀12篇】,仅供参考。

初一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

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

问: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植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2.动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

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初一生物教案 篇2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师寄语: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水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的姿态;叶片才能有利于。

二、导入新课: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仅有奔流不息的大海、江河,还有降水和地下水,那么水对地球上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吗?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本p107页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成果的果肉的含水量可超过 ,幼嫩的叶子

为 左右,树干平均为 。

2、请设计实验证明干燥的种子中含水。从而得出什么结论?

3、总结构成植物体的水有哪些作用?

(二)阅读课本p108—109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上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吗?

4、下表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请分析。

发育期天数需水总量(米公顷)

返青期29635

拔节期23876

抽穗期20956

灌浆期311192

请分析:

(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

(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四、拓展创新: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

2、菜农卖菜时,会不时的往青菜上洒水,这样做的好处是——————。

五、网络构建: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在生物圈中,水分布最多的地方是()

A、沙漠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影响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分布 B、生活在沙漠中的绿色植物不需要水

C、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D、绿色植物缺少水,会萎蔫或死亡

3、下列对沙漠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二)非选择题

1、(20xx,福州中考)某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种现象说明 。

2、人们往往在河堤上造林,其主要目的是 。

七、学习感悟:

做错的题有 ,以后应该注意的有 。

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1、90%、80%、50%2、见课本107页3、见课本107页

(二)1、沙漠降水少,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降雨量多或地下水多的地区

2、锡林郭勒降雨量少,长白山降雨量多3、不是

4、(1)小麦各个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递增,日平均需水量在前三个时期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逐渐增加,但最后一个时期有所减少;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量与各发育时期的天数无关(2)抽穗期

四、拓展创新

1、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吸收,其余部分汇成江河2、防止青菜萎蔫软缩

六、达标测试

(一)1、D2、B3、C

(二)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利用植物的根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对河堤起保护作用

初一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目标:

收集 当地 或身边的动植物相关,阐述地面上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目标:

通过对身边经济生物的调查,培养收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地面上多种多样生物的价值,养成保护地面上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

学生分析和处理调查的信息

难点:

各种动物的识别和区分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调查身边的经济植物

本活动由于是组织学生到校外调查,预先要摸清本地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公 园或社区的 具体情况,如营业时间、人流高峰、交通状况等,要尽可能避开营业和交通拥挤的高峰,注意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每个 小组 的人员除了有具体的分工,还要关照学生这是一次集体活动,不要单独行动;适当培训学生询问的方 式,态度要诚恳,不要生硬;注意爱惜调查场所的物品,损坏东西要照价格赔偿。

调查中有一些不确定的物品 初中政治,可先记录在案,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再作决定;注意所调查的物品中,所属类别可通过查找资料尽可能分类具体些,使得 交 流的内容丰富些

关于地面上资源与人类的 关系的内容,老师可从地面的大范围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在次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生物具有的作用,最后落实到保护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上。

初一生物教案 篇4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教材分析 篇5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

初一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 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3、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好像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到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我们的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介绍各大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9,小组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那为什么要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因为动植物种类多,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所以森林能称上“绿色水库”)。而我们再看看一条食物链在草原中,因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减少了也会引起这条食物链被破坏,但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很多,一种生物减少了,还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条食物链不那么容易因为一种生物减少了而受到破坏,所以森林生物系统更容易维持。谁来说说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从而复习生物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还要,因为沼泽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特点是?(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地运作)。需要人在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浇水…)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的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分析书本资料:

分析书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总结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互相关联的,而生物圈又是这里面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书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关联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关于保护环境的共识:

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的种种行为使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尘暴……使得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伤害。还有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图片、事例引证)。所以为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哪些事情我们同学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乱排放废气,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种树,少砍树……)从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练习使用显微镜

初一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初一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使学生能概述地面上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征。

(2)观察常见的哺乳动物,概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图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的能力。

(2)利用对现实生活中哺乳动物之间形态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动物,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2)了解动物与人类具有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哺乳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各种地面动物特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在地面生态系统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大家还记得“消费者”是什么吗?

生:动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面上的动物。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正课]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组织学生查询信息库中有关“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查询信息库识记相关的内容。

师:提出问题:除“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外,你知道地面上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吗?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生:得出——地面上还有家禽和昆虫等动物。

组织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几种动物图片资料,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

2、请说出这些动物有哪些适应它们生活环境的特征?学生前后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一名组长,共同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组长作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材料(见电子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适当补充。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认真倾听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

(有可能需要的知识:地面上的动物主要有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等几类,其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如:猴、猿、鸭嘴兽、袋鼠、海豚、蝙蝠、家兔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体表长毛、恒温、胎生、哺乳。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鳖、鳄等,它们属于变温动物,大多数有冬眠习惯。

可能需要详细介绍的动物及其资料:[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媾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以捕食海豹为生,特别是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冰面上海豹的通气孔旁边等着,或是当海豹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北极熊为了觅食而长途跋淑,路程长达70千米。它们每天都找寻食物。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分,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3只熊仔。熊妈妈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靠着这么丰富的营养,熊仔会迅速长大,并能保持体温。在3月或4月时,它们便从积雪的家中出来,此后再跟母亲一起呆上两年。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捕猎北极熊现在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长颈鹿]在非常辽阔的大草原和半沙漠地区,身材高就可以看得很远。这样,很容易看见敌人,自己就能及时逃脱。长颈鹿大约有5.5米高,它就象一座流动的了望塔。顺便提一下,长颈鹿颈堆骨的数量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7块,只是每要长得多。一对对雄性长颈鹿通过打斗来确定谁最强。它们肩并肩站在一起用头互相猛烈撞击。还把脖子缠在一起,但战斗中没有一头长颈鹿会受重伤。成年长颈鹿用它那大而有力的蹄子保护自己,它们可以把一头狮子一脚踢死。而年幼的长颈鹿尽管出生时就己有约2米高,但还不是很强壮,所以它们更多的时候处于危险中。)

组织课前查阅资料的学生向大家展示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

[知识小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面上的生物多种多样,而它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因为各种生物都具有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本节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地面上的动物主要有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等几类,其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如:猴、猿、鸭嘴兽、袋鼠、海豚、蝙蝠、家兔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体表长毛、恒温、胎生、哺乳。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鳖、鳄等,它们属于变温动物,大多数有冬眠习惯。

作业布置预习家兔的知识。

教学后记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的同时,学生涉及问题的答案可能远远超过了初中生物的范围,这是一个问题。教师回答的过于专业学生就听不懂了,而一些问题,教师又很难给出深入浅出的答案。这样对教师“深入浅出”的要求提高了,同时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加接近现实的知识,和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的能力。

初一生物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xx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初一生物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致癌因子)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预防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万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但是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却有威胁生命的敌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统计,有四类疾病居于首位,我们称之为“四大杀手”—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缅怀一下我们所熟悉并喜欢的人;影坛巨星、“百变天后”:梅艳芳;《红楼梦》我们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陈晓旭。也许是天妒英才,如蓝体字所标,这些让我们怀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杀手之一---癌症夺走了生命。

我们再来看两张图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家注意一下:两张图表的单位是万!)

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细胞完整生命历程的学习,大家知道:细胞是有一定寿命、形态和功能的。正常机体内的细胞有正在进行着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有一些不分裂,但执行着重要功能,比如人体的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还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细胞,比如皮肤表层的表皮细胞。但是,有的细胞受到外界环境的某些刺激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会发生变化,这样的细胞就不再受机体的控制,连续的进行恶性增殖,我们就说这样的细胞是癌细胞。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细胞大量的增殖,使机体患病,这样的疾病就是我们大家听到都会惧怕的癌症!这样,大家对于癌症应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讲到癌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肿瘤”这一概念。肿瘤是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呈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说了,癌症就是肿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况,这种说法正确吗?大家讨论一下。

想必已经有结果了吧?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转移,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称为“癌”。

而,“癌”是由多个癌细胞形成的,也就是说癌的结构基础是癌细胞。也许同学们都会有一些疑问: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预防癌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细胞的癌变。(板书)

【讲授】癌细胞特征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们必须有研究材料,而我们研究癌症的机理,了解癌细胞的特点,科学家经过探索,找到了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来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宫颈癌症患者,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从她身上取下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说到癌细胞了,根据大家的预习,之前介绍癌症形成时我也提到了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大家已了解癌细胞的概念了吧?我们一起再看一下:机体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点

知道了什么是癌细胞,为什么它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呢?这就与它的特点有关。

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片: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增殖的模式图,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思考、讨论)谁能告诉我?…………对!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就是癌细胞的第一个特征。(板书)

我们继续观察两张细胞图片----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癌变的成纤维细胞,大家觉得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相对比,癌细胞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讨论)这是模式图,再来看一张真实的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显微图,很明显,我们看到圆球型的细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癌细胞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板书)

大家观察一下这幅癌细胞分散和转移示意图,图中明显看出癌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其他组织。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正常组织细胞能转移吗?(不能)是的,正常组织细胞是不能随意转移的,细胞和细胞之间有连接,是固定在一定区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质使细胞相对固定呢?(学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师引导),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芦前较粘牙还是成为后粘牙。正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粘着力降低,细胞才会容易转移。同样,这是癌细胞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讲授】癌变原因

了解了癌细胞的概念和特点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机体正常的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大家想一下,中国人讲究“内外兼修”,细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我们先讲外因----致癌因子。上节课结束后我让大家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谁能告诉我致癌因子的分类?………很好!包括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A.我们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辐射(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介绍三幅图画和下张PPT)

B.第二类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化学上把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样致癌因子也包括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和有机物—如***、亚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联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随机介绍其中几种,如:亚硝酸—酸菜和发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质)让学生自己阅读命令按钮的PPT的内容,稍作讲解。

C.最后一类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将其基因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诱发细胞癌变。

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们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因是什么以及内因的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受遗传物质DNA的调控,同样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断(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细胞癌变的内在因素,我们来看一个流程图。(介绍图)

【讲授】预防与治疗

癌症,听起来相当可怕的一个名词,而且现在也没有有效的措施和药物治愈它。但是,我们可以“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癌症呢?大家讨论一下。我们都知道太阳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紫外线等其它射线,而且现在臭氧空洞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长期在阳光下曝晒,易患皮肤癌,那么,我们还能晒太阳吗?应该怎么做呢?(找学生回答)总结为:早八点之前和晚五点之后可以适当晒晒太阳,阳光强烈时需要出门时涂抹防晒霜,打太阳伞。但不要因为怕得皮肤癌而不晒太阳,要知道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钙的吸收哦!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学生回答一些,教师总结)如:房子装修好后不要立即住进去;电脑、电视、手机等有辐射,尽量远离;另外,吸烟,之前大家看过一个吸烟者的肺和正常人的肺,差别特别大!所以如果你的亲人吸烟,尽量劝阻。另外,二手烟的危害也很大的,公共场所之所以不允许吸烟不只是为了卫生,也是为了我们大家的健康!

请大家阅读教材P.127,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半分钟后)有道是“病从口入”,癌症也是一种病,它也是从“口入”的吗?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三幅图,食物是不是很诱人呀?薯条、酸辣粉、炸鸡腿,哇!真的很好吃的!口水流出来了吧?好吃归好吃,但不能多吃,它们都含有有毒物质----丙烯酰胺、亚硝胺、苯并芘,它们可是属于我们刚学的化学致癌因子哟!大家再来看一下这个表格。(一分钟)这些我们常吃的食物中含有较多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苯并芘等,及防腐剂、食品添加剂等,且营养成分低。所以呢……(师生一起总结)。为了健康,我们应该多吃这些食物:大豆,动物肝脏等。

除了在饮食方面多注意些,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答案是: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课后小结

学了部分关于癌症的知识,我们做一下总结,回顾一下知识点。(师生一起随着PPT做总结)。我给大家选了四个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大家选一个做,不过,如果你想多做一个或全做完,我也不反对!

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我们已经讲完了,为了拓宽大家的知识面,我们了解一下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病理切片的显微观察,CT,核磁共振以及癌基因的检测等。现在大家都擅长利用网络查资料,这些方法的具体机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己了解吧,我就不

过多详细介绍了。而大家知道的常规的治疗方法有?我们一起看一下它们的介绍和区别:手术切除,这就需要尽可能在早期发现癌组织,才能完全清除;放射线疗法是使用高能X射线或γ射线集中照射患病部位,杀死癌细胞。放射线疗法不适于病灶范围已经扩大的患者;化学疗法主要利用抗癌剂杀死癌细胞。多种抗癌剂混合使用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小。除了常规方法,我们现在还有中医药治疗、干细胞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治疗癌症的方法,同样,感兴趣的同学自己查阅资料,课后大家也可以交流一下。

课后习题

1、某人长期吸烟成瘾,晚年不幸得了肺癌,他的致癌是受到了哪种因子的作用()

A.物理致癌因子B.化学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D.物理和化学致癌因子

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数人不患癌症,只有少数人患癌症,其原因是()

A.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B.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在受抑制状态

C.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造成的D.大多数人体内有抵抗癌细胞的免疫功能

3、人体中的某一体细胞,如果连续分裂了60次以上还在继续分裂,则此细胞很可能发生了()

A.分化能力很强B.全能性增强C.衰老D.癌变

4、下列关于原癌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B.和抑癌基因共同调控细胞周期

C.原癌基因被激活导致细胞癌变D.可被内外因子激活的正常基因

5、导致癌细胞易于扩散的原因是()

A.癌细胞没有接触抑制现象B.细胞之间的黏着性下降

C.通过血液或淋巴转移D.细胞能无限增殖

6、致癌因子的作用主要是()

A.造成细胞中遗传物质数量减少B.使细胞中有关蛋白质变性

C.影响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D.导致细胞内有关基因的突变

7、(判断)癌细胞是能连续分裂的细胞()

8、(判断)人体所有的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板书

细胞的癌变

一、癌细胞的概念

二、癌细胞的特征

(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

三、癌变的原因

外因: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内因: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

四、癌症的预防

五、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建议 篇11

一、本节知识结构

初一生物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法建议

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本节知识的中心问题,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关键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效果显著。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问题,在进行课本中的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如: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水分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对比实验。或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设计出有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些知识。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实验结果及分析出原因。还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在实验中加入一些数据的测量,如烧杯中前后溶液量的测定,或萝卜条的重量是否有所改变。

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非常准确的理解。所以,这一节只要求讲述生理现象,不要求深入地讲述原理,只要把演示实验做好就能够形象地说明问题。广泛联系实际,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并认识其中的道理

根吸收水分的过程的教学,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将根吸收水分的过程概括出来。教学时,首先向学生质疑:根毛区表皮细胞形成的根毛是否能够吸水?以便激发学生探讨新问题的兴趣。 要想了解根吸收水分的过程,主要是要解决根内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根各层细胞的角色扮演,使其亲身体会到浓度的改变。但在这之前,一定要先向学生说明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而且低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出示根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或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根尖从外向里的细胞特点。

2、组织个别学生分别扮演各层细胞,分析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高低。判断细胞吸水的途径。

3、总结:

(1)根吸水依据细胞吸水的原理。

(2)水分进入根的途径是:土壤溶液→根毛细胞→内各层细胞→导管。

4、提问:"什么情况下,植物的根细胞会出现失水的现象?"

5、组织学生发言。

6、讲解:

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或土壤是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时,会发生失水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烧苗"。

(三)合理灌溉: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植物的需水量是否一致。

讲解:

1、植物在一生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当土壤缺水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进行灌溉。

2、不同植物的一生中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消耗的水量也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目的要求:

1、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

2、探究植物细胞失水的细胞特点和外界条件

材料用具:

新鲜白萝卜、显微镜、刀片、镊子、烧杯两个、实验天平一个、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标签、胶水等

方法步骤:

(1)制作白萝卜条:把新鲜白萝卜用刀片切成宽厚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在天平上称重,用刀片切修,使两个萝卜条质量相同,并记录重量。

(2)将两个烧杯编号,分别贴上1号和2号标签,在1号烧杯内装入清水,在2号烧杯中装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将两个白萝卜条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10~15分钟。

(3)用镊子取出两个萝卜条,晾干、称重并记录重量,计算清水中的硬萝卜条吸收了多少水分,食盐水中的软萝卜条失去了多少水分。

(4)总结: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植物就_____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_____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