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小编惊云为大伙儿分享的1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学设计6》。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这种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的内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三、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5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导入  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

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4)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a.未尝识书具(曾经)  b.即书诗四句(写)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d其文理皆:(……;…)f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g.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h.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i.贤于材人远矣(比)j.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

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3、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四、信息反馈: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

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2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