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精选10篇

外国诗两首 篇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学习本诗: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一、读准加红字的音忧郁( )   向往   瞬息( )二、词解词:忧郁:忧伤,愁闷。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三、学习本诗思考: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一、读准加红字的音伫立( ) 涉足( ) 萋萋( )诱人( ) 幽寂( ) 人迹( )二、解词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着。三、学习本诗思考:1.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2. 《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说说“路”象征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指出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诗中的“路”象征着人生之路。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你所作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你的一生。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3. 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课外拓展 俄国诗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12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18XX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他写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诗篇(《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含有民主主义精神。普希金的声望和影响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决定让他到南方去当差,这实际上是一次变相的政治流放。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茨冈》(1824),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 《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1830年,普希金的作品多,他写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四个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历史讽刺故事《牧师和他的工人巴尔达的故事》,还有近30首抒情诗和一些时论性的文章。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当时,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

《外国诗两首》 篇2

祖国

课文简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

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寻找诗歌的张力)

设想:

(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2、与郭沫若的《炉中媒》进行对比。从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说两者的异同。

三、朗读表演,展现诗情。

外国诗两首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抒发感情的方法。

2.学习本课追求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诗人人生理想的表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难点是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表态、抒情的艺术技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雾霭(ai3 )呼啸(xiao4)嘎吱(ga1)渺小(mi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雾霭:即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水点游在空气中。

(2)抛弃:扔掉不要。

(3)嘎吱: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4)负债蒙恩:欠人钱财,接受他人的思想。

3.朗读两首诗,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莱蒙托夫(1814一1841)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

主义作家,出身贵族。1837年为抗议沙皇政府谋杀普希金而创作的政

治抒情诗《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并遭沙皇迫害,流放到

高加索。1840年再度放逐,次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一生写过四百多

首短诗,还有长诗,长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孤

傲的“多余人”典型毕巧林,揭示了沙皇专制社会腐朽的本质。莱蒙托

夫是普希金现实传统的继承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

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曾留学英国,一生

创作丰富,有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多篇,剧本

二十几部,此外还有哲学、政论、回忆录、游记等著作。代表作是诗集

《吉檀迦利)(新月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剧本(红夹竹桃)等。他的

作品揭露和谴责了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与买办洋奴的横暴,深切同情

下层劳动人民。他继承了印度民族文学的传统,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

族风格,但也带有神秘色彩和成份情调,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发展影响

很大,鉴于他的努力创作和文学成就,1905年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集(泰戈尔诗选)也被教育部选进高中学生必读书之列。

2.导语

“诗言志”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国人呢?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一

学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看一看外

国人写诗是否也“言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帆),想想诗中“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

里有宁静之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

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

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

随。孤帆渴望着暴风雨“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

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追求

拼搏,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

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

人生理想。可见外国人写诗也是在“言志”的。

2.朗读(帆)想一想“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

_乐疆!”意味着什么?

讨论、明确:海风呼啸,海浪翻卷。孤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颠簸。但

它还是顽强地坚持前行。它并未被这惊涛骇浪所吓退,因为它有动力,

它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目的地不是“幸福”,它更

不是从“幸福”中远航,孤帆所追求的航行过程的苦与乐,这就是“奋斗”

“拼搏”,因而它不是寻找幸福”;因而它“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3.朗读(萤火虫),想一想诗中的“萤火虫”究竟是什么?看一看,这

首诗采用了什么人称?这样写好在哪里?一

讨论、明确:“萤火虫”原是指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

光器,这里诗人用以指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这首诗采用了第二人称

“你”的写法、第二人称写法一般是通过这种亲切无间的对话形式、平和

的、在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

4.看一看(萤火虫》,想一想微小的萤火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怎样理解“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的含义?

讨论、明确。“萤火虫”小昆虫,本意指代普通人,小人物,这首诗是

通过“董火虫”告诉读者,“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也不要气

馁,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一份潜能、对社会、对国家尽了我们应尽的

责任,我们便可以骄傲,这便是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你仅仅

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含义是:”萤火虫毕竟是小昆虫,它自身的发光原

是极其低微的,这并不是蛮火虫的过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这绝

对不能怪罪这个人,小人物,普通人能力低对社会作用小,这是无可厚

非的,我们用不着,因为能力低而丧失对人生的追求。只要我们凭自己

的努力,尽了能力那就行了,“因为宇宙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5.读一读两首诗,找一找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讨论、明确。拟人修辞方法:如“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不

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四、小结

“诗言志”古今中外豪无例外,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一些诗,全是新

诗,尽管年代不同,国籍、地域不同但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总是给了我们

一些启示,或是对黎明深情的呼唤,或是生与死深刻的思考,或是赞美

革命圣地,或是对儿童的寄语,或是对人生拼搏的渴望,或是对小人物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赞美,读这些诗,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诗有表层的含

义,更有诗人通过形象来启发我们了解的深层含义,这些知识将随着我

们阅读诗歌数量的增多,一点一滴的培养感悟能力,终有一天我们的能

力将不仅会欣赏诗歌,也许也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 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色束缚招募

搏斗羡慕博士

(二)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 像 树

舒 婶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注①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

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

②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安生。攀援它物而上升,高可数文。

夏秋开花,橙红色。

③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十丈。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痴情衬托戟

霹雳流岚虹霓

2 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4.试归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mu4 mu4 mu4 fu4 bo2 bo2(二)1.xuan4 chi1

chen4 ji3 pi4 lan2 ni2 2.橡树是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木棉则是对女性柔

韧气质的刻画3.象征手法4.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

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相互独立,平

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 <--EndEditable-->

外国诗两首 篇4

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乌兰汗 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外国诗两首》 篇5

祖国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 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外国诗两首 篇6

一、整体把握

祖    国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

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练习说明

一、《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写作特色,进而帮助理解此诗的思想内涵。实际上,这首诗仍然涉及上一课提及的诗要靠形象说话这一问题。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抓住诗题中的核心词“河流”,来理解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注意诗中两次出现的中心诗句,理解它的言外之意,进而深入理解本诗。

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三、以本单元课文为主,再搜集一些爱国思乡的诗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召开一次新诗朗诵会。

此题意在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作一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诗歌朗诵能力,培养读诗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一、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莱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显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祖国》一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给学生演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风情,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XX年版)

有关资料

一、莱蒙托夫简介(顾蕴璞)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莱蒙托夫的作品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这个伟大民族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道德审美理想。也像普希金一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等风采与魅力。为俄罗斯哀伤,为俄罗斯沉思,为俄罗斯呼号,为俄罗斯画像,他真是无愧于俄罗斯民族诗人的美称,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之魂。

(选自《莱蒙托夫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兰斯顿•休斯简介(淳于永琦、甘雨泽)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19xx年2月1日,休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市。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外祖母、母亲和亲友生活。他在美国中部受中等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只读了一年书。后来,他曾在林肯大学继续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他当过报童、轮船餐厅侍应生、看门人、茶房,18岁在墨西哥当英文教员,后来流浪在西欧,当过水手、巴黎夜总会的厨子等,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50年代后,他的创作中又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他的某些诗歌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作品。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

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这种感情最充分地体现在他早期那首著名的诗篇《黑人谈河流》中。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选自《美国文学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祖国》的另一种译文(顾蕴璞)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四、《祖国》赏析(晴飞)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总之,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诗人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经过鲜明、强烈的对照之后,诗人的彩笔转向了对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热烈讴歌。“但我爱……,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抒写,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一幅幅俄罗斯自然风景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或远或近、流动变幻地映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感到美不胜收。时代的阴影透过诗人灵敏的感觉与灵巧的诗笔,折光反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迷蒙、阴郁的色彩。随着人的主观情感的外物化,客观自然也就更加接近了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而显得更加亲切了。俄罗斯山河景物,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环境,是同他们的生活不可分割的。诗人把它作为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讴歌,因此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诗人及其人民活动于其间,看到诗人乘着马车奔走在村间小路上,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着宿地,看到大队的车马在草原上过夜,周围燃起了野火,冒起了轻烟……

诗人热爱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他以少有的喜悦和快乐来加以歌唱,表达他对祖国俄罗斯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诗人“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诗人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爱情”,远比那些空洞虚伪的“爱国主义”来得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选自《外国诗歌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五、《黑人谈河流》赏析(长江)

《黑人谈河流》是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作为一个豪放的黑人诗人,他的沉郁粗犷、浑厚淳朴的诗风,在《黑人谈河流》中已初步显示出来。

卒读这首短诗,掩卷遐思,似有一个鲜明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升腾而起:一个渡过了大西洋、到达非洲西海岸,又远游西欧之后,返回祖国的浪迹天涯的黑人诗人,在暮色苍茫中,面对奔腾浩瀚、昼夜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水,仰视天穹,抒发他那无比深沉的感慨,吟哦出这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章。

在人类历史上,黑人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休斯在诗的开头,以这种民族自豪感,把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把对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理解,凝聚在一起,唱出了来势突兀的一句:“我认识河流。”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这本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历史命题,放在短短的诗行中作出回答,处理不好,不仅会使诗歌陷于枯涩,而且也不会具有使人折服的逻辑力量。而在《黑人谈河流》中,诗人借助四个排比句式,让他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间,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诗人说,在灌溉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幼发拉底河中,黑人曾在这里沐浴西南亚的安纳托里亚的高原之风。

诗人说,在刚果河畔,黑人曾在那里构筑茅舍,度过了人类历史的朝夕。

诗人说,黑人曾经俯视尼罗河,用血汗和泪水为埃及法老堆砌金字塔。

诗人说,曾经伴着密西西比的歌唱,黑人在那里送走了无数金色的黄昏。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外国诗两首 篇7

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萤火虫

泰戈尔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外国诗两首 篇8

教学过程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 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 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 篇9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外国诗两首 篇10

习题解答

一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