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11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
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 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
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
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
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
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7.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蔗糖、淀粉、塑料、油脂等。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属于无机物。有机物的物质种类占物质种类的80%以上,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大多数有机物一般具有难溶于水,不易导电,易燃烧,熔点低,易分解等特性。你能将这些性质与上面的家庭小实验对号入座吗?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你看到的甲烷是什么样的物质。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你知道甲烷有哪些存在形式吗?甲烷的俗名有哪些?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 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即酒精)作动力燃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国家把乙醇掺进汽油里混合使用,称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单用汽油还高。产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开动的汽车,已经在 圣保罗的大街上奔驰了。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们称之为“绿色能源”的乙醇。【板书】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 CH3OH 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 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 CH3OH 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 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 煤和石油
一、 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 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5.6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板书]3.蔗糖(C12H22O11)
蔗糖在甜菜中的含量也极高。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
过渡:麦芽糖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通常食用的饴糖(如高粱饴),其主要成分就是麦芽糖。
[板书]4.麦芽糖(C12H22O11)
[提问]为什么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
[讲解]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因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为人体吸收,故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过渡]食物中的另一类营养物质——油脂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关油脂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板书]二、油脂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总结。
[师总结,板书]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 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投影课堂练习]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米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解答]由课本信息知:
1 g油脂完全氧化可放出39.3 kJ能量
1 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放出15.6 kJ能量
1 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放出约18 kJ的能量
50 g花生米中,含油脂:50 g×39%=19.5 g
含糖类:50 g×24% =12 g
含蛋白质:50 g×26%=13 g
50 g小麦中,含油脂:50 g×2%=1 g
含糖类:50 g×76%=38 g
含蛋白质:50 g×11%=5.5 g
50 g花生米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9.5×39.3+12×15.6+13×18=1187.55(kJ)
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39.3+38×15.6+5.5×18=731.1(kJ)
[过渡]20世纪初期,人 那时,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维生素重要作用的认识是20世纪营养学的进展。
[板书]三、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鸡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板书]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虽小,但却很重要。
我们只要保证膳食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如果长期对食物烹调的方法不对,使食物中的维生素破坏或流失,人就容易患某些疾病。因此,如果摄入的维生素不足,就要注意补充。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用人工方法合成或从一些食物中提取某些维生素制成维生素制剂。
[投影资料]几种维生素的性质特点
维生素A微溶于水,维生素D不溶于水,它们都易溶于油脂;维生素A、D的制剂都是油状的。维生素B能溶于水,水煮时容易流失,高温加热易破坏,难储于体内,应经常摄入,以保证人体的需要。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烹调蔬菜时不用水浸,烹调前不捣碎、切薄,在沸水中煮,食用前不要长时间保温。食用凉拌蔬菜(如蔬菜色拉)或生菜能获得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2.知道读数时,误差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量筒使用时的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量筒在我们化学实验中,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玻璃仪器。量筒是一种专门用来量液体体积的量器。掌握正确使用量筒的使用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呢,特别是如何正确读数呢?
2.认识量筒量筒规格:
一般规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种规格。
3.液体注入的方法: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标签对准手心。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让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约差1mL)时,应把量筒水平正放在桌面上,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到所需要的量。
4.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①注入液体后,要等一会,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取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将偏小。
②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5.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析平常时使用量筒读数时,常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情况: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6.总结当我们在使用量筒量液体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7.课堂练习
①量取70mL的水,应选用_____(填“50”、“100”或“200”)mL的量筒。
②用量筒量液体时,采取仰视读数,读数;
采取俯视读数读数。(填“偏大”或“偏小”)
③用分度值为1mL的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得到下列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A.6.2mLB.6.25mLC.6.252mLD.6.2525mL
④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40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20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
A.等于20mL
B.大于20mL
C.小于20mL
D.无法确定
四、板书设计:
1.认识量筒
2.液体注入的方法
3.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4.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量筒使用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读数误差的分析,以后在有关的练习题再进一步强化。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考前须知;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根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根本操作技能。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欲;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滴管的使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药品的取用
走进化学实验室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平安实验的重要性。
[交流与商量]: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形成认识。
[板书]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X石、碳酸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P14-15,交流、商量,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提出问题]:
1.要将X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答复]用镊子夹取一块X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答复]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舞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交流与商量]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观察药品
[提出问题]:
1.回忆一般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联想与启发]:
回忆一般生活经验,交流与商量,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马上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实验探究]
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商量]
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完成练习,交流、商量,形成认识。
〈三〉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低处保持水平?采纳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商量。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X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四〉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标准。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商量。
[实验探究]
1.用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二、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各局部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答复。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简单破裂。
思考、交流、商量、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给物质加热
[提出问题]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马上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实验探究]
1.取三支试管,各参加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三、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安排作业
1.书面作业:
素养教育学案:P6-12
2.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搜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楚天都市报》2003年11月13日)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 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三峡都市》(周末)2004年11月12日)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 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差不多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赶忙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取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样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4.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格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②能够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够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2)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平均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点。
注意: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一样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5.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6.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1)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发觉。
7.两个重要实验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