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最新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生:我)
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罗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点评:导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本文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相暗合,又把握住“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通常引用双关图的导入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与课文开头引用材料的层次重复,二是只是体现“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偏离本文作者意图。)
二、阅读
㈠学习第一层次:
1、 师:很好,我们刚才几位同学不随声附和,敢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的碰撞往往能闪出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谈创造性思维的话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阅读课文开头几小节,看看能不能读懂。
2、生:读课文开头几小节。
3、师生交流:
师:读懂了吗?有什么发现?
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不满
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
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作者的观点其实就是什么?
生:“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
(点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教者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点拨文本观点的方式水到渠成。)
4、师: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生: 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5、师明确:怎样亮出作者的观点 要取决于观点本身 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点评:蜻蜓点水式的渗透议论文文体特点,又暗暗指导议论文观点提出的方式,读与写交融渗透,这样处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㈡学习第二层次
1、 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2、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哪几个问题?
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
3.交流:
生:第一个“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第二个“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第三个“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点评: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教材处理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抓住课文三条主线理清层次,一目了然,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
4、师:我们先来点击第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读课文,师:行间巡视。
5、讨论:
⑴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还有补充吗?(大家对他的观点完全赞同吗?)
……获取知识需要怎样的态度?
……尝试又需要怎样的过程
……列举持之以恒的例子。
……
(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孜孜不倦,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进行尝试——持之以恒)
(点评: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与后面学生间合作探究形成呼应,教学层次与学生发展水平同步。
⑵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引导-速读-讲故事给同桌听)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程,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点评:课堂设计的求同存异思维与本文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碰撞出火花,议论文的论证理念显得“润物无声”。)
㈢学习第三层次
1、师:我们看看作者还提出哪几个问题?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两个问题?
2、指名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3、师: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和同学们一道探究完成的,作者又对我们提出两个新
问题。同学们自己完成,好不好?(好)有没有信心?(有)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结,小组长组织好做好记录。
【提出问题--阅读体味--合作探究--交流小结】
3、 生:自主阅读
(点评:“提出问题--阅读体味--合作探究--交流小结”的学习模式体现“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教为学”的新课程理念。)
5、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本组的研究结果?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辩论】
生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反:“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陈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郑人……,他们存在吗?他们不是人吗?他们有创造力吗?……
生正: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生甲: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反: 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富兰克林!……
生正:不仅伟大的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 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画;
生反: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到如此尽善尽美
生反: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
【评论】两方面都给于肯定,指出弱者的不易。
(点评: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思维的火花越发的耀眼。通过辩论的形式处理教材,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辩论,虽然很稚嫩,但勇气非凡。)
(2)刚才有不同的看法,对第三个有没有不同看法?(没有)
(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点评:课文的三个问题到此也迎刃而解。)
㈣学习第四层次
1、师: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2、这里的哪个词语能体现一种科学精神?(锲而不舍)
㈤小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
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
课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点评: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不能抛开文本,更不能沉恋于文本。这种处理因学生第一次涉及议论文而设,因前文那么多的铺垫而设,水到渠成地从整体上来,向整体上回。)
三、拓展
同学们刚才介绍了那么多,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想)现在就来做一项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创造性在为《狐狸和乌鸦》故事加个结尾。(6分钟左右)
生:这一天狐狸又遇到乌鸦,乌鸦同样衔着一块肉。狐狸又是赞美又是恭维仍不见效,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大骂起来,乌鸦忍无可忍也大骂起来,肉又落入狐狸口中……
师:这狐狸倒挺具创造性思维,不过老师更佩服你有创造性思维!
……
(点评:用“1+1=?”这种违背自然科学观的方式拓展与文中“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向悖,或是画个“o”、“ ”叫学生说像什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尚可,更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拓展激起情趣,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故事的感性与文本的理性得到交融。)
四、总结、作业: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我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心中创新的激情,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在xx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真诚在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2、作业 :在这里,我把这句名言,制成贺卡送给在座的每一位,也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同学或师长。
(点评:小结的语言激情似火,作业的布置巧妙新颖,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段慷慨陈辞,更受到时代感、使命感的感染。文道统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相关资料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教学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稿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检测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综合能力测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达标训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
(此处略去图片)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①,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②。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①地汲取②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③。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⑤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⑥。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①。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②,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③。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④,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①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学会举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到其他问题的思考论辩中。
二、过程与方法:
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3、利用游戏、收集小故事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1、找到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及学习文中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问2+1=?3+4=?
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书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习课文
1、检查字词、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
2、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
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必须抓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本文是就一个什么问题发表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呢?
3、屏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跳读课文。
1)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 “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 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 人人都有创造力吗?
7)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4、探讨解决问题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板演
论证中心: 怎样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
论证过程:(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拥有创新思维必需的要素 积累知识 保持好奇心
(二)活用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人人都有创造力 (道理论证)
(三)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5、知道了这么多的道理,认识了这么多的名人你能给我们讲一则科学史上有关创新的故事吗?也可以讲一讲你的奇思妙想:你想发明什么?
6、通过大家的讲解,发现大家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实在不小,好,再给大家推荐两则小故事。
(1)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有承诺: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规则。”他 ,(想一想他会怎么做?)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
(2)据说有一位母亲在病榻前照顾长期生病的儿子,由于儿子活动不便,吃药、饮水都很不顺当,即使用吸管(当时只有直管)也由于要低头而显得很艰难,母亲为此忧心忡忡。回家后在洗衣服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洗衣机的出水管,可以灵活弯动的出水管结构使母亲灵光突现: 。(想一想她有怎样的灵光突现?)
三、学以致用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就“1+1=?”这一运算题展开联想,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感想。
2.假如你只能再活一年,你将怎样对待生活?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肩头,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争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吧。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并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钥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关于文体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论据应可*、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2、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
2、检查预习情况
3、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 ( 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 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如下:
(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
(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
(3)第三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右边成员伸出左手,两两交差,形成斜坡,第一位成员左手抛掷钥匙,钥匙顺着斜坡滑落到第十位同学的手中。历时比第二组短。
(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
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
6.教师总结:
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布置作业
1、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 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2、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下节课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
(六)板书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湖北省恩施市课改办 张晓勤
教学依据
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有别的答案了。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原来,创造力的产生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之重要的。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进发。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在此引述了专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去提炼。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
二、论据充分
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作者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第二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又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②生动。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具体。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教学没计
●O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进发。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学习作者阐述问题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议论文阐述问题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点在本文中是较为明显的。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体会、感悟本文的说理方式以及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议论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论证自己的主张、观点的正确性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前,用了一个具体事例即“观察四种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来引入,采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之后又在第4段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阐明。作者还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式之一。应和学生一起用心体验、感悟、积累。
●教学方式
问题导读式。
用问题的方式导读文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课文中的作者的主张、观点,用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生发出要探究出个究竟的心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对话讨论式。
对话本身包含着平等的意味。教师要极力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就有了依托。师生一起在探究、讨论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辨别事理的真伪,明白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地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认识,达到能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一般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教学构思内容呈现
。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
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中的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
a.“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b.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求?c.为什么说‘s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d.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e.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f.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
链接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处理和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每一种方法都能较圆满地解决吗?
课堂实录
师:(板书l+2= )这个数学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齐答):3。
师:确实1+2的答案就是等于3。这个数学题它的答案就是这么回事,这么惟一。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所遇到的一些事情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那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大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一起去看一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
(师板书课题,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发现很多孩子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记号)
师:好,很多同学读完了第一遍,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本)
(师板书讨论的话题:①“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②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③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④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⑤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⑥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生读完文本静下来)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文本中圈占勾画,在稿纸上记录)
(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孩子们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们个别对话)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生仍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的没有记录、无勾画的学生悄悄补上这一环节)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6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有准备代表小组意见发言的中心发言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1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l:当然不相适应。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2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想说的吗?
生l: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6个问题。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是向我们进一步说明有时候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假如说约翰。古登贝尔克没有想到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结合在一起的话,也许印刷术和排版术的发明会推迟,假若说罗兰·布歇内尔没有想到可以把电视机作为接收器的话,也许我们游戏方式还很落后……,所以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们人类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师:他的回答,可以说明他们组探究得比较深,回答得也很有道理。但我还想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后,我再说。
生:我们这个组认为:这个例子还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道理。
师:注意,第6个问题是在着重探讨这个例子的作用,(在“事物有什么作用”下加着重号以提示学生注意)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这两个例子就是用来证明作者提出的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材料。作者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注意突如而来的灵感,不放弃追寻、探求。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就会有成果。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5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二是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那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6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外,课文中我们还有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第5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l: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
生2: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3: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l:课文倒数第2段的第2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2: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决呢?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的呀!
师:就是说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 、
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在这儿呢,我把这段话转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在座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把我们的未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好,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如此敏捷,知识是如此丰富,表达是如此流畅……真让人欣喜高兴。欣喜高兴之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中充分体现了,他们拿到文本、问题后,不是简单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只有对问题理解透彻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兴之二,在分组学习、全班讨论时,他们能那样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张,看得出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兴之三,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兴之四,孩子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链接生活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决办法不止一个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说服力不够充分。另外,对文本语言的严密、准确探究不够。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论文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第 1 2 页
参考答案
1.种上庄棘 用美德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 “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 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