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4篇。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指导思想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三、学习策略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五、教学时数:一教时六、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媒体投影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老师评价。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三)导编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媒体投影4】(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3)思美:邹忌个人戏;(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问美”(重点)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四)导演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五)导评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      )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评价。(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七)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主要体现: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2

(一)作者、背景:

1. 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重点、难点:

1. 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答: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 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答: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 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答: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一)作者、背景:

1. 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1. 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答: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 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答: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题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 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答: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徐公来,孰视之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 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 皆以美于徐公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4. 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朝辞白帝彩云间

d. 皆朝于齐

a. 孰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 孰视之,自以为弗如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吾孰与徐公美?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a.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 赵王信秦之间

c. 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

5. 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7.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 老妇恃辇而行

子何恃而往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 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没死以闻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③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a.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b.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 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a.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太后之色少解

d. 少时,一狼径去

10. 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不若长安君之甚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 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 b.充当、当做 c.成为 d.为了 e.替 f.对、向

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③ 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    )

④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 阅读:

(一)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 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c. 私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 朝服衣冠(早晨)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吾孰与徐公美

c.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 登泰山而小天下

3. 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客从外来,与坐谈。

b. 欲安所归乎?

c. 曹公,豺虎也。

d. 受制于人

4. 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 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 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 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 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妻曰:“                ”;

妾曰:“                ”;

客曰:“                ”。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身厚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 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

c. 今王诚欲致士   致:致意。

d. 于是不能期年    能:能够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涓人言于君曰。           隗且见事。

况贤于隗者乎。           故往见郭隗。

a.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 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 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 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 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 人将谁朝而可?

a. 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 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 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 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4.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致士的一组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 岂远千里哉

⑤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 土争凑燕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①⑤⑥

(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不说(“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 何以不业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 振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 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四个都相同

c. ②④相同                                         d. ①③相同

3. 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安定)

c.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末节)

d. 中不索交诸侯(求)

4. 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如读音不同请标示读音。

(1)书

a. 书未发(    )

b. 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

c. 申子、韩非皆著书(    )

d.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2)食

a. 有粮者亦食(    )(    )

b. 肉食者鄙(    )(    )

c. 丰衣足食(    )(    )

(3)使

a. 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b. 臣奉使使威后(    )

c. 但使龙城飞将在(    )

d. 送元二使安西(    )

(4)岁

a.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c. 岁亦无恙耶(    )

d. 年七岁,亦助之(    )

5. 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1)使者不说                   (    )通(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6.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 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 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 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基础知识:

1. b    2. c    3. c   4. ① d  ② b  ③ c  ④ b

5. c    6. a    7. d

8. ① 使动 ② 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 ③ 使动  ④ 名词动用

9. ① b     ② c    10. d    11. ① b  ② e  ③ d  ④ c  ⑤ f  ⑥ e

二。 阅读:

(一)

1. c    2. d    3. b     4. c

5.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

1. a    2. c    3. ① c    ② c        4. d

(三)

1. b     2. c     3. a

4.(1)a. 信   b. 写   c. 书籍   d. 字条

(2)a. 给……吃(si)     b. 吃(shi)    c. 粮食(shi)

(3)a. 派     b. 使命    c. 假若     d. 出使

(4)a. 年     b. 每年     c. 收成     d. 年龄

5. (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 (4)无

6.(4)    7. c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3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二、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昳丽(      )   (2)窥镜(      )   (3)寡人(      )  (4)纳谏(      )

(5)谤讥(      )   (6)期年(      ) (7)暮寝(      )   (8)妻妾(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        (            )   (2)吾孰与徐公美(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暮寝而思之  (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期年之后    (            )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5分)

(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a、邹忌

b、齐威王

6、重点问题探究。(10分)

(1) 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

(2)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5分)

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b  综合提升卷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        )                   (2)与(        )

(        )                          (        )

(3)观(        )                   (4)燕(        )

(        )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            )

(3)旦日,客从外来(            )   (4)徐公来,孰视之  (            )

(5)王之蔽甚矣    (            )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7)能谤讥于市朝  (            )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朝于齐

c、能谤议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           )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           )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6、问题探究。(3分)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27分)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本语段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的意思是               。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分)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9、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10、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14、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2分)

a、门庭若市             b、犹不失下曹从事       c、毕礼而归之           d、忌不自信

16、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7、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冠(        )                 (2)廷(        )

寇(        )                      延(        )

(3)蔽(        )                 (4)纳(        )

弊(        )                      枘(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艳美丽(2)与……相比,哪一个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实在知道,确实知道(6)满一年  3、略(参见课文) 4、(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1)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2)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3)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6、(1)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2)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7、《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b  综合提升卷

1、(1)zhāo,朝霞;cháo,朝廷(2)yǔ,与人为善;yù,参与(3)guān,观察;guàn,道观(4)yàn,燕子;yān,燕山 2、(1)长,指身高(2)比得上,赶得上(3)第二天(4)同“熟”,仔细(5)受蒙蔽(6)错处(7)指公共场所(8)没有  3、(1)指代客人(2)指代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的原因(3)指代前面说的威王受蒙蔽的情况(4)指代齐王纳谏除弊这件事  4、c  5、(1)外貌(2)语言(3)心理(4)神态  6、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7、讽谏,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接受;刘向;《战国策》  8、b  9、d  10、d   11、c  12、(1)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漂亮些?(2)我的妻子称赞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13、(1)名词作状语;当面(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4、c  15、b  16、d  17、a(的人)18、(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19、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guàn,冠军;kòu,贼寇(2)tíng,朝廷;yán,延安(3)bì,蒙蔽;bì,弊端(4)nà,采纳;ruì,枘凿  2、(1)对;说(2)朝廷;朝贺,拜见(3)认为;凭借,按照(4)间或,偶然;夹杂  3、(1)用作动词;穿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4、(1)省略句;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2)判断句,“也”是标志;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3)状语后置句;这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1)古义: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2)古义:地方方圆;今义:区域(3)古义:身边的侍臣;今义:表示方位(4)古义:批评指责;今义:诽谤讥讽  6、(1)再借(2)因此(3)芳香(4)如果(5)答应(6)捉住  7、(1)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8、(1)先陈述形势。(2)再揭露晋的无情。(3)最后论述修德重民的道理。9、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这两个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0、迷信宗教关系;相信神权。11、第一:两国联合力量强大,晋国也不敢侵犯,两国都能保存下来,对其他小国也能起到示范作用。第二:也有可能在晋国的恼怒下,首先被吞并。因为双方的力量毕竟差别太大。12、①不能相信神灵庇佑,全是假话;②要善于听从他人的劝告,不可一意孤行;③不能盲目相信盟约。对于不讲诚信的人,那不过是一纸空文;④要善于识破他人的伪装,了解其真实用心……13、(1)到(2)大户人家(3)以为奇怪(4)希望  14、d  15、c  16、开放性题。只要观点明确,有例子证明即可。17、答案不统一。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说出两个即可。

四、训练、巩固:

学生完成训练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五、选择重点评讲,学生记忆巩固。

六、小结

教后小记: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