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初二语文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 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初二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了(liǎo)不悲笃(dǔ)

舆(yú)奔(bēn)丧

恸(tòng)亦卒(zú)

不调(tiáo)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实词:

笃:(病)重;索:要;舆:轿子;

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

虚词:

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

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第三块:布置作业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