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精选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

初一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稿 1

第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时:2课时

第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是的。”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谑(xuè)

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三、教师范读,学生概括:

1、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2、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三件:

A.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B.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C.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3、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A.B.详写,C.略写。)

4、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四、细读课文,填好下表:

事件1:

撰写希金斯投河报道

写作原因: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

想法:这是个好机会,我信迷这件事非常滑稽,发表出来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而且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过程:我煞费苦心地写了这件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

内容:文章的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正文是这件事的详细报道,插图中有一幅画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手杖,试控水的深度。

事件2:

写作原因: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事件3;

给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写作原因: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他每周给报纸写一首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我编的那一期就有。

想法:心血来潮

过程:在他诗的下方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

内容:教材P9: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五、小结布置作业:积累词语;熟读课文,质疑。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二、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三、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四、作业布置:

巩固积累字词;品味马克·吐温语言幽默讽刺的风格。

初一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稿 2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学习这篇文章,不可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评判,而应着重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体会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文学的感悟力。全文语言诙谐幽默,笔调简洁明快,学习时可调动学生的语言体验细细体会,以此激发阅读马克·吐温其他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追求,使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

2、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讲述《马克·吐温与理发师》和《死是千真万确的》两则笑话。

2、课前热身:请学生谈谈对马克·吐温的认识与了解。他何以让一位19世纪的大出版商成为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呢?

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读文正音: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4、速读,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教师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层次结构。

5、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做了那么多近乎“恶作剧”的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动机,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钦佩,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6、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尝试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7、揣摩语言,思考: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1、将本文与《金庸传奇》(节选自《读者》2003年第17期)做比较阅读。

2、思考:你对近年来的少年作家现象有何看法?

3、课后阅读一部马克·吐温的作品,并学习做读书卡片。

关于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课下搜集)

附: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__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听录音,思考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4)、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语小盘点(见课件)

四、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五、重点语段品析

1.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挡在窗前理解、体贴

――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

――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3.我为什么去看菊花?(学生自由讨论,共同明确)

六、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主旨

明确:课文讲述是身患绝症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七、合作探究: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可留作课下作业)

八、课外延伸:

1.感悟人生至理: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2.情感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3.推荐阅读

九、作业:

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雁阵北归

树叶飘零母亲

菊花烂漫

伟大、无私的母爱

课题

初一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稿 4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本文记叙的事例,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到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三)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英文写作"Mark Twain",原意是"两噚",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噚,航船可以顺利通过。这是作者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时,常听测量水深的人喊这个词,后来便用它做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 涉水 煞费苦心 粗糙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言简意赅 戏谑 琐闻 乳臭未干 趾高气扬 苛责 Fei谤

(三)简析释疑

1、"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2、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去品味、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做好适时引导,准确评价,鼓励大胆的创见与质疑。

3、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师辅助策略:

教师要做好铺垫、引导工作,肯定同学的正确见解并能够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可以一些精彩语段辅助说明。

(四)读文欣赏

学生活动要求:

朗读。品:创作与生活,贵在情真;味:语言与感悟,幽默辛辣。

(五)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3、撰写主题阅读研究报告及口头报告提纲

第二课时

(一)活动引导

阅读活动要求:

阅读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马克·吐温小说的研读兴趣。

阅读活动策略:

同学自由� 本课教学是"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马克·吐温,说出阅读作品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等)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马克·吐温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二)活动过程

1、每组同学选派代表限时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2、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

(三)评价提高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同学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关于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

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2.感受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课下搜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__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听录音,思考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4)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3、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4、词语小盘点(见课件)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

仿膳豌豆诀别烂漫

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四、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学生讨论: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

总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

四、作业

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作者简介

词语盘点

教学反思

课题

关于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6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良好习惯,能准确读写汉字。

2、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

3、让学生获取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品读作品的方法,逐步养成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为形成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4、感受五位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形成对人物风采的正确认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5、能仔细观察、生动描绘人物鲜明的个性,提高写作及修改作文的能力。

6、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尝试进行人物采访,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 、单元课时安排: (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童年的朋友》 (2课时)

《一面》 (2课时)

《我的老师》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课时)

《赵 普》 (1课时)

写 作 (1课时)

读书交流活动 (1课时)

三、 单元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发现并交流各自的兴趣点。

2、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了解单元教学目标。

3、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外阅读及交流计划。

课前学习:

1、查词典,了解风采的含义。

2、浏览第一单元内容,想一想:其中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

课堂学习:

一、导课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一个组词游戏: 人 (要求:在横线上填一字,与人组成词。)

2、学生活动:上黑板组词。

3、教师导入语:有言道:世界因你而精彩,可现在我却更能感觉到世界是因人而精彩。形形色色的人汇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各显风采、各领风骚。翻开第一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近其中的几位人物,他们是 (让学生一起说)。走进第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点。

(教师认真倾听,从中了解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让学生尽情发挥,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教师组织学生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

1、教师紧承上面学生的回答过渡,引出思考:本单元专题是人物风采,你能结合课前预习及本单元的几位人物,说说你对风采的具体理解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四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张显了各自的阅读个性,又互补了缺漏。不过,同学们现在的阅读还是浅层次的,如果同学们想要从中发现、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还需仔细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

2、出示单元教学目标:(略)

五、围绕单元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读书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1、过渡语:对于语文来说,课堂是一个小天地,课本里的人物固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无穷魅力。如果你不想错过更多更美的风景,那就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感受大千世界更多独具风采的人物形象。

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时间:三周

内容:自选(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

汇报方式:(从学生方案中选取)

六 师生自我反思、评价。(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初一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

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俗不可耐 言简意赅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诽谤 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 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

1.给加点汉字注拼音:

A.涉水 B.粗糙 C.猝不及防 D.乳臭未干 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

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 B.猝不及防: C.趾高气扬: D.言简意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 ) 臭( ) 恶( ) 缝( )

( ) ( ) ( ) (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作 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 处。2. 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 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 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作 业:

1.日记练笔: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